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刘云生“心根”论道出了教育的本原和本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报告中所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正因为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所以,“滋育心根”滋育这一生命之“根”、精神之“根”无疑应当成为教育的起点和旨归。  相似文献   

2.
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提出"心根语文"的概念。"心根"在此限指"人的心灵之根",它是人出生后接触世界经验积累所形成的最本源的心灵根基,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精神之源。语文是个体间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赖以代代相传的载体,这就决定了它成为"流淌在人的精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内在心灵的实践,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就基础教育而言,它更多地是滋育儿童的心根。这样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为儿童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和奠基。因此,教师“劳作”的田野应该是人的心灵世界,核心任务是滋育人的心根,发展人的灵魂。语文是教师凭借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内在心灵的实践,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就基础教育而言,它更多地是滋育儿童的心根。这样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为儿童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和奠基。因此,教师“劳作”的田野应该是人的心灵世界,核心任务是滋育人的心根,发展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指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做学问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因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语文教育而言,它的本原在哪里?依我看,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的本原在人的“心根”。从心根上用力,才是旨归本原的语文教育。一、心根幽处——生命喷涌的源泉什么是“心根”?从词源上看,它最早见于唐朝佛教译作《金七十论·卷中》的“十一根”说,“耳皮眼舌鼻,此五名知根;舌手足人根、大遺五作根”,它们都与人的“心根”相联系。显然,这里所说的“心根”指的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心灵”同义。在宋代,“心根”还衍生…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文本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提倡“心根语文”的特级教师刘云生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懂教材没得法。”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读懂什么,才能教什么”,因此,要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紧扣文本,吃透教材。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教材呢?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孤陋寡闻的人。尽管刘云生在小学语文界早已成果累累、声誉鹊起,但直到现在我们之间依然未曾谋面,但这不影响我们神交,不影响我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他的语文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当然也不影响我对他的“心根”论(详见本刊2006年第1期“师者师”栏目——编者注)的赏析和折服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语文是为学生立“本”的,而这个“本”就是“言语生命”。所谓言语生命,指的是通过言语而实现的生命的意蕴,或者说由生命生成的言语表现的生命意志、生命意义等。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对生命对象和生命本身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着力由语言文字引发、由语言文字贯穿,着意学生精神思想的需求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滋育爱根滋育儿童的爱根,意在让儿童从小都能爱生活,爱文化,爱自然,爱社会,以及爱自己。因为爱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石,“有爱就有希望!”有了爱,教育才可以抵达,人生才可以走向完满。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标要求下,营造一个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心之所系,梦之所萦.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懂“情”.详细说来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自己“多情”,能够适时“传情”,可以抓住机会“煽情”.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思想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并应“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发于学生的肺腑而布于学生之四体”。一、抓语言品味,促内化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来实现的。要使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产生熏陶感染作用,就要首先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表现教育内容的重点语言、关键语言、疑难语言,以及学生易疏忽的地方,仔细推敲品味,以促成学生理解吸收课文所蕴含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文本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提倡心根语文的特级教师刘云生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懂教材没得法。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读懂什么,才能教什么,因此,要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紧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哲学强调“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道德的根源,人生价值的根源”,也“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刘云生“心根语文”课例展示,意在探索语言与心智在儿童心根处互动共生的问题,似乎和中国古典哲学中关于“心、性”的观点有某些关联,立意很新,内涵丰富,给我们打开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视界。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民族化问题象一根红线贯穿于张志公先生近40年的语文教育研究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族化是构建张志公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一块奠基石.是他一心经营建立的“适合我们国家.适合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自己的语文的”“最有效的途径”的语文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当前我们摆脱语文教学困境,使之走出低谷和奔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老师执教的《古诗二首·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课堂实录。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小脸通红,双眼发光……特别是组织学生讨论两首诗的不同点时,刘老师让孩子们“比较学古诗”,每一个孩子的“心根”被深深触动了,都积极参与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的全过程之中。这一直是我追求的理想的语文课堂,我如获至宝,迫不及待地想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语文是为学生立“本“的,而这个“本“就是“言语生命“.所谓言语生命,指的是通过言语而实现的生命的意蕴,或者说由生命生成的言语表现的生命意志、生命意义等.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对生命对象和生命本身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着力由语言文字引发、由语言文字贯穿,着意学生精神思想的需求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指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做学问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因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语文教育而言,它的本原在哪里?依我看。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的本原在人的“心根”。从心根上用力,才是旨归本原的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加强作文教学研究和改革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全面实现语文教学价值和发展价值的一个重要问题。作文教学该怎样进行改革,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主张,但是不管怎样,都必须让学生亲近作文,对作文有兴趣、有感情,并且能主动参与,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心随意动”、“笔随心动”,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生命的愉悦。总的来说,就是让作文能够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表述形式。  相似文献   

19.
唤醒教育是解放学生内部力量,促使其生命意识觉醒,进而实现个体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育过程。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代表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唤醒教育揭示了教育的真正本质在于唤醒与建构。语文教育中的解读活动,与唤醒教育有着深层的  相似文献   

20.
“心”是嵇康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可以理解为“越名任心”,任“心”而为即可有精神之自由。嵇康之“心”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超越,自然,自由。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于三个概念中:清、远、逸。嵇康关于“心”的思想对于意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