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雪石 《对外大传播》2007,(10):16-18
2007年7月9日,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大传播》等十一家中央媒体在国务院新闻办的组织下赴青藏铁路沿线采访,历时十天。 无论是外国媒体关于“生态移民生活状况”的质疑。还是关于“西藏文化是否汉化”的担忧,抑或是对“西藏矿产资源开发”问题的误解,当记者踏上青藏高厚的时候,都依据所在媒体的特点,通过各自视角,寻找着不同的故事。《西藏之窗》从2007年第九期开始,陆续选登了记者深入青藏两省区实地采写的稿件,敬请读者关注并与我们互动。信息反馈请发至dachuanbo@yahoo.com.cn  相似文献   

2.
白河林业局成立于1971年,是一家大型国有林业企业。随着林业战略的转移,特别是在木材产量大幅削减和我国加入WTO的新的历史时期,白河林业局转换观念,确立了“以生态求生存,以文化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具有白河特色的生态文化,并坚持用文化统一思想、用文化促进发展,走出了一条“文化兴企”之路。  相似文献   

3.
俊驰 《生态文化》2011,(5):36-36
9月23日,第四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在辽宁省鞍山市举行。论坛以“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绿色发展”为主题,从生态建设、绿色增长、包容发展等角度,探讨了以生态文化促进绿色发展的理论实践1司题,总结交流了各地在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现代林业、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等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2021年12月9日,“2021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举行。本届论坛以“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设置“坚持和睦共荣,实现包容发展”“坚持和衷共济,实现合作共赢”“坚持和谐共生,实现生态文明”三个分议题。论坛由中国外文局、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天台县人民政府承办。  相似文献   

5.
声音     
《职业圈》2011,(1):10-10
文化部部长蔡武:文化是软实力,不是软任务文化部部长蔡武近日指出:过去五年中国文化领域发生的最深刻变化就是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初步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科学之路: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坚持“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文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年     
万江心  李静 《职业圈》2012,(1):62-64
由于关于企业文化的奠基之作都是在八十年代诞生的,从那时到如今,是企业文化在中国实践与发展的30年。这30年,是企业文化从一个逐步被企业认识。逐步被重视、逐步升温成“文化热”的30年。 2011年11月12日,“企业文化三十年:实践路径与方式——中外企业文化2011北京峰会”在企业文化理论诞生30年之际隆重召开。30多年来,我们的企业坚持改革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企业文化年     
由于关于企业文化的奠基之作都是在八十年代诞生的,从那时到如今,是企业文化在中国实践与发展的30年。这30年,是企业文化从一个逐步被企业认识。逐步被重视、逐步升温成“文化热”的30年。 2011年11月12日,“企业文化三十年:实践路径与方式——中外企业文化2011北京峰会”在企业文化理论诞生30年之际隆重召开。30多年来,我们的企业坚持改革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2006年8月1日开始,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中央对外新闻单位乘青藏列车采访团”在青海、西藏两省区采访,历时七天.沿途经过青海的西宁、格尔木,西藏的拉萨、当雄等地,就青藏铁路通车后的运营状况,对西藏、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农牧民生活改变,环境保护、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文化保护等问题进行了广泛采访。来自全国32家对外新闻媒体的51名记者参加了此次大型报道活动。大规模地组织各路外宣媒体采访西藏,这是第一次。谈及组织这次采访的背景和起因,领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七局副局长王丕君说: “三年以来,国际、国内都非常关注青藏铁路的修建,特别是去年以来,国外的报道很多,大部分报道是负面的,主要是引用国外从事“藏独”分裂活动人士的话来说三道四。因此在通车以后一个月,我们想组织记者乘青藏列车去亲眼看看通车一个月以来的实际情况.作个判断,让西藏、青海当地的各方面人士说说他们眼中的‘环保路’、‘幸福路’、‘致富路’,可能更有说服力。” 记者们此行肩负着向世界介绍青藏铁路和通车后藏区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的使命,大部分人又都是第一次踏上雪域高原。让记者们兴奋不已的不仅是列车途跨越莽莽昆仑.穿过长江源头沱沱河,翻越唐古拉山,绕过藏北草原,直抵拉萨,还因为对他们来说列车就是捕捉新闻的一个绝好渠道。乘车途中,他们接触到乩车长到调度中心,乘务员等铁路沿线的基层人最;到了青海、西藏的藏区后,他们可以直接到普通藏民和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建设者家中.和他们进行交谈。一路走下来,他们不但获得了很多新闻故事,而且也产生了很多感受和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周老  郑直 《生态文化》2007,(5):F0004-F0004
被誉为“江南生态观光第一园”的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宝岩生态观光园,是公园管理处和虞山林场为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不断强化人们生态意识、增长生态科普知识,在林场生态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投巨资着力打造宝岩生态文化观光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中东铁路是沙俄政府殖民中国的产物,而铁路作为重要的交通方式给沿线地区带来了客观的影响。中东铁路东部线的修建,为沿线地区带来移民、人口的集聚与流动,加速沿线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近代工业与商品贸易的兴起,增强了东线区域与其他地区经济、文化联系,铁路站点逐渐演化成具有辐射力的近代化城镇。沿线地区基础公共设施的建立,使得市政功能愈发完善。可以说,这条铁路干线的修建直接促进了沿线地区发展,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五年企业发展靠机遇,十年企业发展靠老板,百年企业发展靠文化。”说明企业发展必须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才能享有文化品牌,提高知名度,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森林旅游中的名山大川、林海奇观、怡人风光、乡土民俗等均表现着生态文化特征,并且有很多属于原生态文化。正是这种生态文化,彰显了中国十大名山的亮点,突出了诸多森林公园的风貌,体现着森林旅游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孙善辉 《生态文化》2007,(1):I0002-I0002
黑龙江省十八站林业局根据本局独有的历史地位和特色,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力推进驿站文化,廉政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文化兴企”之路,被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授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相似文献   

13.
2014年,北京市以“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文化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辨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玉德 《生态文化》2003,(1):6-7,16
在21世纪,“生态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名词。然而,人们往往把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专门就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以正视听,并就教于专家通人。 一、什么是生态文化 首先要说明什么是生态。所谓生态,它与“地理”这个概念有所不同。地理是个一般的概念,生态侧重于环境的多元性、动态性、整体性、制衡性、消长性、综合性。生态是环境的网络与链结。 再说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与生态密切联系的知识系统。文化是体现人的思想与实践的现象,涉及自然、社会、思维三个方面。从这个界定可见文化包含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注定了生态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又可以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0,(6):106-106
董全权在《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2—3期撰文指出:文化软实力衍生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现实的生产力。传统节日文化的背后实际上存在一条“文化产业链”,节日食品、节日服饰、节日吉祥物、节日文艺展演、节日旅游、信息服务、交通服务等,节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元素,这些元素如果得到了适当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晨宇 《生态文化》2007,(1):44-45
2006年生态文化十件大事,日前由《生态文化》杂志21位编委投票选出。这十件大事是: 1、许嘉璐副委员长撰文提出森林文化体系应成为中国林业的第三大体系。2006年10月出版的第五期《生态文化》杂志发表的许嘉璐文章,首次提出森林文化体系应成为中国林业的第三大体系。该文指出,森林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产业体系建设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应该成为林业建设的“第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本刊《西藏之窗》栏目刊发的多篇文章中,都曾涉及西藏独特的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话题。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开通不仅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省级行政区不通火车的历史,而且使“布达拉宫”、“唐卡”、“藏医藏药”这些有着浓郁西藏特色的名词开始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同  相似文献   

18.
李钧 《文化学刊》2009,(6):107-112
“生态文化”是近年来广为使用的一个新关键词,但是大型工具书都未收入,遑论明确定义。本文梳理了从“生态”到“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学”的语源生成、内涵延展,及其文化学意义。生态文化学作为一种主体间性哲学,一种关系思维,一种关于天人关系的物理、事理与情理的科学,一种多元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必将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广友  陈桂华 《生态文化》2007,(4):I0002-I0002
为活跃红石林区广大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2007年7月16日~21日,吉林省红石林业局举办了《生态红林·魅力家国》消夏夜晚大型演唱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张春阳 《职业圈》2013,(8):74-76
江油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李白文化产业是江油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促进江油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文化产业为视角。在挖掘李白文化资源基础上,提出了江油李白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模式.并对其进行了探究和分析.目的是依托李白资源优势和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江油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最终走出一条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强市”道路,实现“李白故里。文化江油”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