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莎士比亚的戏剧深受古希腊神话的影响,<麦克白>吸收了古希腊神话的因素,包括未移位的神话和移位的神话.#通过使用移位的神话,莎士比亚将戏剧中的人物与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魔怪与戏剧结合,既推动了剧情,又体现了古希腊的神话精神.  相似文献   

2.
从欧洲戏剧发展史的意义上说,文艺复兴戏剧是继古希腊戏剧之后的又一高峰.莎士比亚是这一高峰的杰出代表.古希腊戏剧是以人的命运为主体的命运悲剧,反映了人同命运的抗争;莎士比亚的悲剧则是以人的个性力量为主体的性格悲剧,反映了个人同社会的冲突.从命运悲剧发展到性格悲剧,艺术地展现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人自身发展的历史.探讨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无疑有助于我们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认识和对这种本质力量的丰富性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在现实中正视自我,把握自我,完成自我;或成为我们自我意识的一面镜子,成为我们正在创造生活中的一个审美判断.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主要是指著名的四大  相似文献   

3.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描写的女性形象被人们长期忽略甚至误解.<麦克白>中所描写的女性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所受压迫最深的一部作品,这与莎翁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世界文学宝库中古希腊悲剧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欧美文学领域,它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古希腊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古希腊悲剧的影响下,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自己独特地悲剧,后人称之为莎士比亚悲剧。莎士比亚悲剧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人性和哲理的剖析,体现出了人性善与恶之间的矛盾。文章通过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精神两方面对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点,这为今后我们研究古希腊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做个良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大都可在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希腊古典神话和基督教的宝典——圣经中追根溯源,找到其原型。在四大悲剧中,麦克白夫人、奥菲利娅、乔特鲁德、苔丝狄蒙娜、考狄利娅分别对应着夏娃、耶弗他的女儿、克吕泰涅斯特拉、海伦和安提戈涅,而高纳里尔和里根则与耶洗别一脉相承。在男权社会,无论是缺失话语权与主动权的女性,还是企图僭越男权规范的女性,始终都是被言说、被凝视的他者,终究无法跳出牢不可破的男权藩篱。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福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疯癫"文学形象的有关论述和A.C布莱德雷对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实质的理解,审视了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里面的疯癫人物形象,探讨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人物疯癫形象的种种起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疯癫主题取代死亡主题并不标志着一种断裂,而是标志着忧虑的内在转向。莎士比亚对疯癫意象的情有独钟和生动刻画也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疯癫独特的审美观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生活在英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他所创作的戏剧作品被誉为人类戏剧艺术上不可逾越的顶峰之一。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悲剧的成就最高,不仅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莎士比亚剧作的独特风格。从这些震撼人心的悲剧来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文立足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若干方面研究了莎士比亚悲剧艺术的主要特征,希望能够为读者理解莎士比亚悲剧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靳惠玲 《英语辅导》2008,(3):148-150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流传久远的两部爱情悲剧,一部出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一部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学四大悲剧,分别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生根并开枝散叶,以它们独特的魅力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当我们仔细考虑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欣赏其中的绝唱与神话。  相似文献   

9.
主题导读: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之中,《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可能是最为复杂和令人心动的人物了,莎士比亚在老套的“王子复仇记”(中文译名)中赋予了他人文主义者的光辉,使之既伟大又真实,在复仇悲剧后也蕴涵了光明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喜剧汲取了古希腊神话的养分,大量的古希腊神话因子通过故事类型、主题类型、人物类型在剧中显现。莎翁喜剧与古希腊神话一样,是人性与神性的合璧,表达了世俗与神圣并置、狂欢与理性并置的人神观念。  相似文献   

11.
萨福(约公元前625-前568)这位处于欧洲抒情诗源头的杰出女诗人,她的作品即保留了古希腊民歌通俗、自然、生活化、大众性的特点,又在诗的内容和技巧上具有大的拓展和发现.她以炽热的情怀、超群的智慧、机警的捕捉力和新颖的抒写视角使抒情诗艺术得以升华,完成了古希腊诗歌从写"神"到写"人"的历史性飞跃.萨福的诗作感情深挚、思维敏感、描写细腻柔婉,她以个性化的抒情方式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在诗的世界里为世人开辟了一块清新颖异的艺术园地.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美戏剧史上的代表作家,奥尼尔与曹禺在其戏剧创作中都体现了女性悲剧意识。以两位剧作家的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为切入点,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孕育女性悲剧意识的土壤,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女性悲剧意识在两位剧作家创作中的不同诠释等几方面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讨他们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拓宽奥尼尔与曹禺作品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古希腊神话和传说是站在男性中心的立场上书写出来的。因此,女性作家往往故意偏离宏大叙事主题,大胆地对神话加以重构,重新赋予古老的神话鲜明的现实意义。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近作《珀涅罗珀记》通过对叙事方式和叙事视角进行颠覆和置换,体现了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女性作家是如何策略性地解构男权社会的神话传统,颠覆男权思想,重构女性神话的。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是闻名世界的英雄史诗。这些故事的主角是男性英雄。在男性光环的笼罩下,女人被遮蔽了,她们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但当我们细读文本时,不能不看到那些被男性英雄世界边缘化的女人,她们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伊里亚特》中的女性形象虽然数量较少,表演机会不多,描写简单,但她们却要承担着战争起因的罪名和战争苦难的结局。相比而言,《江格尔》中的女性不仅人数多,出场率高,描写也相当细腻。但是,蒙古族史诗中的女人同样没有逃脱古希腊史诗中女人的不幸命运。当我们从女性诗学的视角透视战争时,古代战争呈现给世界的不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也不是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而是一曲如泣如诉的悲歌,一曲催人泪下的挽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古希腊的地理特征与人的关系,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所反映出来的古希腊精神,民主城邦制传统的形成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和把古希腊精神同中国等古文明国家的精神相比较,从而明确古希腊文化所折射出来的战胜自然的精神。这与中国文化所折射出来的天人合一精神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裴雯 《许昌学院学报》2001,20(3):98-101
组成古希腊文明的古希腊科学与现代科学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古希腊科学中具有现代科学的萌芽和基本方法;古希腊科学与哲学协同演化,受哲学的引导而繁荣;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民主的城邦政治促进了古希腊的科学发展;古希腊科学的衰落是思想自由的丧失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译述古希腊戏剧的文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作人是我国译述古希腊戏剧的拓荒与奠基人之一。他胸怀世界化的宏大构想。以创建中国新化、改造国民性为最高鹄的,奉行两个“三角塔”的独特的化艺术观,不仅翻译了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及拟曲等一批传世之作。而且全面地考究、评述古希腊戏剧的生成、发展、兴衰及其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他的译述的化策略突显出孤标特立、卓然不凡的化品格,对于推进新世纪中外化交流,缔建现代的民族新化,仍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哲学”一词的词源为希腊文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汉语“哲学”同样也有爱智慧的意思。中西方古典哲学的精髓都是理性主义,从中西方古代哲人对女性的态度就可看出“爱智慧”的哲学有点远离生活。其实,“爱”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从英文Philosophy的词义就能发现哲学与生活有颇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哲学应该要回归生活世界,哲学与生活世界相关联应该成为当代哲学家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美国女诗人希尔达.杜利特尔以"意象派诗人H.D."之名步入诗坛。她从女性作家与众不同的独特视角出发,颠覆了被男权社会歪曲和篡改的古希腊神话,对当中经典的"海伦"形象进行重新解读和塑造,借以证明语言是父权社会用来钳制女性的工具,但同时也是女性可籍以反击的武器,而她的最终愿景,则是创造一个女性的神话世界。  相似文献   

20.
<正>The word"schema"derives from the ancient Greek.The famous philosopher Kant firstly introduced this concept into philosophy domain.In his view,when human beings try to understand the new information,they will match the new information with what they have learned before,or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