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心提示:“知识不足可以补上,身体不好会耽搁学生的一生。”在党寨中学,每一位老师都记得校长彭肃说的这句话。 “农村孩子也是孩子,农村教育也需要优秀教师,我是不会走的……”十多名教师被抽调至城区学校,彭肃校长流着泪这样说。  相似文献   

2.
一本教育刊物上刊登了这样两则案例:一则案例说: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提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雪化了是云。”另一位学生说:“雪融化了是彩虹。”还有学生说:“雪融化了是春天。”老师说:“都错!答案是泥水。”  相似文献   

3.
读中师的时候,老师说起教学中的机智,她说:“在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提问,这个问题是你所不知道的,这时候你怎么办”我们这些“准老师”无言以对,都觉得这实在是有伤师者尊严的难题。于是老师说起两个经典的教例: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内暂不讨论,下课后我们单独对这个问题探讨一番。”下课后,教师去查阅资料,然后回答学生。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先请其他同学来说说看”回答对象一换,于是在学生众说纷纭中,教师整理出一个得体的回答,想必也不是难事。在最初教书的几年里,我在课堂上也经常遇…  相似文献   

4.
《教师博览》2003,(5):4-5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几年前,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时,顿觉惭愧和震撼。惭愧的是,原来那些几乎个个都可以成材的学生到了我手里,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5.
近日在1999年第3期《教师博览》上读到《老师,请您走下讲台》一文,该文指出“教师的去留由学生决定,四川一中学开学生炒教师先例”。事件的主要经过为:1998年9月,四川省某重点中学高三(7)班学生在开课不到两周内“炒”了三位英语老师。被“炒”的第一位老师,全班同学公认其“很负责很辛苦”,“只是教学方法不太适应学生的要求”;第二位是“当地教育界很有名气”的教师,但她显然没有考虑到该班学生成绩的参差不齐,“全班同学怀着惋惜的心情,婉拒了这位老师”;第三位老师,让两名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故意不用教材上的A答案,而用了同样正确的B答案,老师判定为错误,这位老师也兵败7斑。  相似文献   

6.
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争论,早就可以说是尘埃落定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远远不是这么回事,一位考上大学的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是说:“我不会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平凡的世界》等中外名著和《读者》、《收获》等优秀杂志。”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尴尬,更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听到一位学生说:“昨天迟到了,被罚抄两遍课文。”又一位学生说:“上午因在课堂上讲小话,被老师罚抄课文三遍。”学生说的是实话。时至今日,有的教师仍把罚抄当作教育学生的“法宝”:作业未做完,罚你把某课生字词抄五遍,作业出现某些问题,罚你重做两遍。据笔者调查的30个学生说,他们都有被罚抄经历。  相似文献   

8.
看到《人民教育》2005年第12期封面上的这句话,不禁使我想起上学期下到一所农村“名校”,与教师闲谈时有位教师对我说的话,他苦恼地说:“在这里教书,呆个3到5年还行,再长恐怕就吃不消了。”此话道出了一些教师的苦衷!在这所创造了连续十年中考成绩全县第一的名校,声誉和工作强度并驾齐驱,老师们一般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11点多才能入睡,其劳累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9.
黎雪娟 《广西教育》2012,(24):61-62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梧州高中的孔颖婷老师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思考,源于孔老师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班上一位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的学生,他非常看不起教师这份工作,经常带着质疑的语气问孔老师:“学数学有什么用?”从那时候开始,这句话一直伴随着孔老师,也是这句话让孔老师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曾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后反思自己在课堂上说过的一句话:“把你的想法说给老师听听。”的确,有时在全班汇报时,往往是汇报的学生与老师单独交流,其余学生只是充当听众或无所事事,最终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把学生汇报的内容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再教给学生,又变成了教师讲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相似文献   

11.
前段时间,听了石林板桥小学一位教师上的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课“分类”。这位教师在学生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后,提问:“如果把现场的听课教师分类,你想怎样分?”学生窃窃私语。不大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回答:“我想把这些老师按男女分类,分成两类。一类是男老师,一类是女老师。”接着又有学生回答:“我想把这些老师按戴眼镜和没戴眼镜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12.
1.一位化学老师走进教室,吸了吸鼻子后问学生:“今天上午食堂在炒什么菜啊?”“炒腊肉。”“你们怎么知道的?”“风吹过来,我们闻到腊肉的香味。”老师笑着说:“这叫分子的运动,今天咱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2一位数学老师上“方差”一节是这样开场的:“要从两名体育平均成绩完全相同的学生中选一名参加县田径比赛,这两名学生争执不下,‘官司’打到学校领导那里,领导也不好确定。最后,一名数学老师公正地作出了裁断。数学老师是怎么解决的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方差’问题。”在上述两则开场白中,教师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实…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做得好,学生一生难忘,做得不好,学生终生遗憾。”我们常常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两年前,有位老师和我们说过一件事,他受远方朋友的委托给一位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按她父母的意向,叫她填报师范专业比较理想,但总是动员不了她,她说:“只要不当老师,什么我都可以报。”问她为何不想当老师,她笑着说:“看到我们班主任做工作那么辛苦,背后许多学生还恨他,想到这我们就不想当老师了。”这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深感做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如何在做班主任工作中减少学生的“恨”,如何使学生对老师的“恨”转变为“钦敬”,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认为可以从改变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从“以人为本”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宋国珍 《河北教育》2010,(4):F0002-F0002
“老师们,你们责任重大,一肩挑着学生的未来,一肩挑着国家的希望。”这是秦皇岛市第一中学校长刘庆杰对每一位新上岗教师必说的一句话。如今,这句话已成为了一中老师的执誓言。  相似文献   

15.
王瑛 《福建教育》2007,(7):103-103
一位教师在引导五年级学生探索“1亿有多大”时,设计了以下活动:假设一个人保持最佳状态,不吃不喝不休息,连着跳绳1亿下,要跳多久呢?根据三位学生现场跳绳一分钟的成绩,学生一致同意取平均数60计算。计算之前,教师说:“估一估,跳1亿下大概用多少时间?”学生没有反应,教师又说:“猜猜看,说错了也没关系。”马上就有学生说:“我猜要用1000分钟。”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学习很努力甚至可以说很刻苦,记下教师说的每一句话,模仿教师讲的每一种方法,解答大量的习题,可数学成绩却总是差强人意.久而久之,教师摇头叹息:“这孩子,数学思维不行!”这句话掩盖了我们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  相似文献   

17.
“老师,认个错吧。”这句话是六年前一位五年级学生对我说的。她是班长,我一直记着她的这句话,也一直按她说的去做的。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倡导尊重个性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是科学的,先进的,是尊重生命本身发展规律的。平时我们教师经常在一起研讨教育教学,总结起来,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班级里总有几个孩子不愿意学习,教师对此很挠头。面对为班级拉分、影响自己教学成绩的学生,老师对学生出现了两种态度:  相似文献   

19.
一、幽默型幽默诙谐的语言最能吸引学生。正如相声、小品最能吸引观众一样。记得我的一位叫张鹄的老师,他给我们上第一堂课时,走进教室第一句话就是:“现在我来解答大家的一个疑问。”我们莫名其妙:这位老师要给我们解答一个什么疑问?接着张老师说:“我叫什么名字?”哦,原来老师是在卖“关子”呀。不过,这确实是大家正想知道的,于是集中思想听起来。接着张老师用诙谐的语言介绍了自己名字的奇遇:一位医生把“张鹄”念成了“张鸡”、“张告”,最后索性叫号码;一位体育老师怕念错“鹄”字,就干脆漏报学生姓名,让学生自报家门;…  相似文献   

20.
低年级说话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体现在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是:如何铺设语言思维训练的台阶,引导学生朝着一定的目标拾级而上。有位一年级老师在指导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说话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五级台阶: 一、明确句子要求老师首先说了一个范句:“妈妈和姐姐在洗衣服”,接着问:“这句话前面说了什么?后面说了什么?”小朋友回答说:“这句话的前面说了谁(妈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