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武举制度是从唐朝开始实行的选拔武艺和军事人才的制度。武举和武学的建立不仅激发了民间的习武热情,并对当今学校体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表现在:武举制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兴衰;社会思潮和制度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制度、形式、内容和规模;武举武学制度对当今的学校体育发展有启示作用;尚武精神的回归是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先秦的'士'最早为武士,武士是最低的一级贵族,为世袭。一般都认为武举制始于唐朝,事实上,非正式的武举制从隋就开始了。在武则天正式开举之前,已有了某些课程试练选拔武勇人才的做法,隋朝从禁武到出现非正式的选拔武备人才制度,形成于唐的武举制,完备于宋,发展于明,衰亡于清。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由于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3.
武举,史称武科,从武举制的发展到废除,作为选拔武艺人才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长存了1200余年。纵括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武举制与军中武术、民间武术两大体系的构成为中国最早的武术。武举和武术的兴衰、结合在武术史上也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因此,从武举制的兴起——发展——禁锢——兴盛——败亡阶段,探究武术的发展进程,可以为今后的武术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又从唐太宗的才人成为唐高宗的皇后,继而辅佐高宗,参预朝政,临朝称制,独揽大权,最后破天荒地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武则天创立武举,对中国当时及以后的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民间武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军事武艺是中国武术源头之一,中国古代军队中的武术教育是武术教育的重要领域。从教育学视角探究中国古代军队中武术教育可以看出:军队中将领或教头是军中负责武术教育的教师;军中武术教育内容多是实用性强且集体阵战的武术;军中武术教育具有明确教法和考核标准。武举制开创了中国选拔武术人才的先河,对于武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分别对武举制和武术功力大赛各自的项目内容、评判标准、时代意义及其对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作了一个概述。通过列表对比得出武术功力大赛是武举制在新时期的复兴的结论。武术功力大赛脱胎于武举制,又不同于武举制,是对武举制的创新和发展,在项目内容及科技投入方面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武举,堪称武科,始于唐武则天二年,废于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在中国历史上存活了1200余年。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选拔武艺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对我国武术运动的发展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从隋朝禁武到出现非正式的选拔武备人才制度。形成于唐的武举制,完备于宋,发展于明,衰亡于清。完善了'文武兼备'的人才选拔标准。但随着拥有'坚船利炮'...  相似文献   

8.
宋朝是武举制度的发展时期,武科举在这一时期形成规范化的选拔制度.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宋代武科举的兴衰历史进行梳理,旨在研究宋代武举的兴衰对当时武术发展的影响,为今后深入探讨武术与武科举之间的关系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历史为线索,辩证地阐述清代末年武举制的实施情况以及废除的根本原因。废除的直接原因就是火器大量的应用于战场,限制了刀抢剑棍等冷兵器的适用范围,八国联军的入侵,清军的惨败,更加证明了武举与军事无涉。武举制从唐代建立到废止,历时了1200年,对培养军事武术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三甲作为清朝最后一个武状元的英名载入史册。其精湛的武艺、高尚的武德和与平民休戚相关的情操,永远激励着后人。  相似文献   

10.
武举制是朝廷设立的考试科目,通过定期统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并对其授予官职的一项人事选拔制度.武举制正式创立于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此后的宋、金、明、清各朝也都沿用了这一制度,到光绪二十七年(1903年)被废止,共延续了1201年.唐代在我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武举制的创立在当时是一项重要的创新,对当时及后世体育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发展的角度,依据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规律,结合武术的本质,分析当前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若干问题,分析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发展趋势,提出了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苏建波 《体育科技》2010,31(4):26-30
采用文献资料、访问、逻辑分析,对武术爱好者和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从跆拳道礼仪和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之间的道德礼仪动作、宣传力度、场地设施等方面。跆拳道推崇"礼始礼终"的尚武精神。其宗旨是"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挠"。跆拳道给人们留下的较深印象是,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是在的场合行礼鞠躬,这是因为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把"礼"作为训练内容,强调"礼始礼终"。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学习武术过程中及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为目的。在当今的武术训练中,武术只留下一抱拳礼仪。中华武术先要有武德才能让武术立于不败之地,发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冲破单一狭隘的道德意识,构成了中华武术尚武崇德的民族精神。通过对跆拳道礼仪和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的对比揭示了学习武术武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更好的发扬中华武术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武术古籍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东传朝鲜半岛的重要载体,在中朝武艺交流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为探明中国武术古籍在朝鲜半岛传播的时间、路径、背景及产生的影响,在归纳中国武术古籍代表书目的基础上,对古代中朝史料展开文献学分析和历史考证,并通过韩国相关数据库以及朝鲜《武艺图谱通志》所列参考书目,检索朝鲜正史与经籍所涉中国武术古籍的信息。研究表明,壬辰倭乱爆发后,朝鲜为改变武备废弛、兵力羸弱的不利局面,通过赐书、赠书、购书等途径慕求中国武术书籍,购书是中国武术古籍东传朝鲜半岛的主要渠道。绝大多数中国武术书籍于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末期东传朝鲜半岛,对朝鲜武艺发展影响深远,促进了明清武艺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奠定了朝鲜武艺发展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中朝两国的武艺交流。中国武术古籍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是在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武艺圈内发生的文化转移现象,亦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泽被四方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对武当山武术活动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认为:武当山先民为武术的产生储备了先决条件;原始战争是武当山武术产生的动因,“干戚舞”是武当山武术诞生的标志;巴人“巴渝舞”是武当山武术活动的一大亮点;楚人“武当”,促使了武当山武术技击体系初步形成;从武术活动的群体、功能上来看,武当山武术活动主要有:军事武术、民间武术和道教武术等活动。  相似文献   

15.
武术社团是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的良好载体。通过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杭州市拱墅区小学武术社团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目前该地区共有28所小学,其中已开设武术社团的小学仅7所,未开设武术社团的小学共21所,针对该区普遍存在的武术宣传力度小、专业师资匮乏、场地器材紧缺、领导重视程度不足等现状,建议加大武术宣传力度,普及武术价值;强化普通体育教师的武术技术水平,完善师资队伍;提高武术专业教师的就职比例,保证深度教学的实施;增强校园领导对开展武术社团必要性的认知,促进相关政策的落实;加设专业场地器材的配备,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6.
海峡论坛·海峡两岸传统武术交流大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海峡论坛.海峡两岸传统武术交流大赛"的调查分析以及对闽台武术近年来交流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其功能和影响远远超出武术的范围,不仅加深了两岸民众的情感,也推动了两岸武术文化的发展;是闽台武术进一步交流发展的重要途径,也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武术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供开发,这些资源由3个层面构成。其中表层资源和中层资源的开发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国家武管中心已经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武术深层资源的开发,即武术训练资源、普通意义的对抗谋略资源、武术伤科秘方资源及武术秘籍中的实用技术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意义并从人文意义的角度深刻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对我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武术应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发展,最终进入奥运舞台。  相似文献   

19.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学校体育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如何更好地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推动学校武术开展,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与体育教师的武术综合能力有着密切关系,文章阐述了武术的教育功能,并尝试提出充分利用武术的教育功能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文献资料的方法探讨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国际体育项目发展态势、武术项目的改革以及武术竞技制度的改革。结果显示武术比赛规则正向着简洁化、量化的方向发展等特点。从而明确武术技术体系的改革与完善的方向,为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高度融合以及今后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