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化教育过程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活动的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如何建构审美化教育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之中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发展,是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一、审美化教育过程的涵义及主要特征所谓审美化教育过程,简言之,就是指按照美的规律和人的审美心理特点与审美法则而组织起来的教育活动。在审美化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在其自身的整体构成上显示出一种美的特质。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2.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忽视审美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或桥梁。在追求教学最优化的教学实践中,人们开始用审美的眼光来透视教学活动,用审美的理想来考量教学过程,力图用美、美学、美育的原理来指导教学行为,使其成为按"美的规律"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一、对语文教材进行审美化的加工改造实施语文教学审美化,关键是要从语文教材中找到有利  相似文献   

3.
散文的意境美,必须达到创造出主、客观交融互渗的鲜明艺术形象,而这个艺术形象又必须是浓郁真实的生活气氛与作家审美理想和生命激情的有机统一;在创造散文意境美的过程中,作家必须使自己的认识、感情、境界步步升华,开辟出一个在艺术想象中独创的艺术境界。充沛的革命激情,是当代作家创造散文意境美的灵魂;有意脱离现实生活和一味强调散文的求真意识,是当前在散文意境美创造上应该批判的两种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教育主体审美化和教育客体审美化问题。教育主体的审美化包括教师的审美化和学生的审美化两方面:前者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仪表美、人格美、智慧美、语言美等各个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上;后者则表现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审美化——以美启真和教育目标的审美化——培养美的学生。教育客体的审美化是指教育活动的对象即教育内容的审美化,就是要挖掘教育内容中的审美因素,使学生在获得认知的同时也得到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5.
论审美化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审美化教育可以使教育达到培育完美人格或全面发展且具有自由个性的人的高度。审美化教育的基本组成包括:审美化的教育过程、审美化的教育内容、审美化的教育形式、审美化的教育环境、审美化的活动形态等。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建构学校审美场和审美心理场,能够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价值体系,以凝聚整个学校的精神结构,使教师的精神具有审美价值,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入审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情感体验的美育重在情感与体验,但目的却不在于只是培养人的情感,而是既要培养人的美感,也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人的各种官能都得到运用,才能实现情感体验的美育;既要实现教育手段、过程的美,实现教育环境、氛围的美,又要实现生活情境的美,这同时也体现着教育的精神。因此,这不同于“美育是情感教育”。以往人们对这种观点的批评在于人的情感并非完全是审美情感,而审美也并非只有情感,还有理性判断。批评这种观点是因为它将美育归结为进行情感教育,将情感作为一种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便是美育,或许也是人们对这种观点的一种误解。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桥梁,使人们能体验生活中的美,它本身包含在生活的各个情景之中。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是新课改的重要教育理念,随笔写作教学是学校语文学科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在审美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试图挖掘随笔写作教学过程讲评课中丰富的审美因素,运用多媒体技术,积极思考创设随笔讲评课堂中的审美情境,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以期在审美化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观察、审美体验、审美鉴赏及审美评价的能力,为更多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审美化随笔讲评课作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传播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构建,人们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活动来传承人类文明。生活本身最具有审美价值,具有丰富的内涵,所以生活中一切传播过程、传播活动均具有审美价值、最能体现审美需求。而审美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实践作为整个传播过程的主体要求,在具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需遵循传播规律与美学规律,来力争实现人类审美的需求。理想的传播内孕真、善、美于一体,这使得传播过程审美化,凸现人类文明的精神索冀。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接受审美教育和审美训练的人,不会是全面发展的人。”无疑,美育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缺的。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要坚持在课堂教学渗透审美因素,力求实现课堂教学审美化,通过以美引善、以美启智、以美悦  相似文献   

10.
美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基因,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发展以注重美、涵映美之特征与人性中追求美、铸造美之意蕴内生契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寓教于乐、于润物无声处取得教育实效的绝佳渠道。当下,视觉文化以势如破竹之势,僭越印刷文化,形塑了以图像、影像和形象为中心的视觉盛况与审美样态。视觉与审美之内在牵系助益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情境创设、审美话语构建、审美表达聆意。以感性、具象为主要特征的视觉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发展造成围困,将其带入美体失陷、美感异态和美源枯竭的漩涡。栖身视觉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复归应从传者、受者和内容等方面入手,让思维理性与审美感性交织互融,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润心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隐秀"是日本"幽玄"范畴的一个重要来源。二者有着共通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源头——道教。另外,二者具有共同的审美理想,分别注重"隐"和"余情",即追求"言外之意"的含蓄之美。但二者在文学创作和审美风格上又存在着差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隐秀"进行阐释时强调,在文辞之中要有独拔于全篇的绝妙警句,而日本"幽玄"论则无强调秀句的作用,反而更看重整体美的审美意蕴。在审美风格差异上,一方面,"隐秀"强调直接的视觉体验性,"幽玄"则追求飘忽不定的朦胧美;另一方面,"隐秀"偏重自然天成之美,"幽玄"则追求刻意雕琢之美。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美学范畴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各自文化的反映、提炼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教育时代,强调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同时也更加注重文化传承的意义。在这一教学时代背景之中,小学美术课程不再只是学生接触艺术,提高审美感悟美学的重要课堂,同时也是核心素养培育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下,如何以小学美术课程展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当前教师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水墨画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瑰宝,有着中国独有的意境美,也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当下在研究小学美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水墨画教学实践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展现其中所蕴含的韵律与文化。以美术课堂的笔墨韵律,弘扬传统文化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3.
作为消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产物,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取消了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界限,在"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双向运动轨迹中,实现了"审美"在当代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渗透与融合。这样,在一个处处皆美的世界,艺术走向了和美截然分离的宿命。然而,从美学的批判角度上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势必导致审美判断不再可能,而必然走向自身的反面,即以美的名义扼杀社会成员的审美敏感力,最终把世界变成"美的荒原"。因此,在新的语境下,文学艺术的美育功用不应被忽略。  相似文献   

14.
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以美育的观点审视和处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语文教学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状态,从而以美促教,以美育人。实施语文审美化教学,发掘语文教学本身的审美资源,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发掘语文教学本身的审美优势,利用形象审美,引导学生从形象感知入手,通过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等因素的综合运用,达到以美启真、以美促教的目的:利用语文教材的资源优势,即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课文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美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审美化教学;展示语文教师的特长优势,即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将自己所独具的美质特长融贯于教学之中,以充分实现语文教学的审美优势。  相似文献   

15.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6.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完整和原生态地保留在古文之中。小古文,看似普通,实则深远,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古文教学,它建构儿童思维审美的新视界。  相似文献   

17.
大众审美文化对人类生活和文化建设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即最广泛的平民性和大众参与性消除了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的意识形态模式,凸显了感性特征,在游戏的快乐和消遣中使生活日益审美化。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最主要的在于过度追求感性快乐与享乐主义,淡化和丢失了理性,造成价值观念的误导,当前大学美育的新课题应是加强感性教育,培养提高青年学生高尚的趣味格调。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说理的方式育人,审美化说理是思想政治教育说理的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说理是说理者依据审美的规律,把说理的对象、内容、方式、环境进行审美化改造,从而以符合美的规律的方式进行说理的过程,科学把握其内涵要义就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说理的理论基础、内在依据、逻辑起点进行分析;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说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指向与个体价值体现,它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说理需注重说理对象美,审美化说理要以美的视角注视“人”。说理内容美,审美化说理要进行内容美的审思与重构。说理方式美,审美化说理要注重美的原则和话语艺术。说理环境美,审美化说理要有美的说理生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提出“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主要是指在德、智、体三个方面。而美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审美感是属于人的最高精神感。对美的追求是人精神生活的高层次需求。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其审美情趣却有高低雅俗之分,崇高与卑下之别。要提高人们的审美知觉,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正确的审美理想与崇高的审美情趣总是与智力教育的高度发展相联,与文化修养分不开。马克思对此有深切…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大量的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同样有审美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是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的基础。于是,近两年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审美化教学,流行于课堂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