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雨果创作的崇拜者都知道,他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在巴黎孚日广场的雨果博物馆里展出了这位作家的许多画。有些是他在旅行期间所作的钢笔画和水彩画的草图,也有为自己的《吕伊·布拉斯》、《街头与林间之歌》等作品作的插图。但在1921年开放的雨果博物馆里保存的画远非这位作家的全部画作。目前在巴黎小皇宫博物馆里展出国立图书馆收藏的雨果的画作。展出的有这位作家的三百多幅画。这些画不仅是他的作品的插图,而且仿佛是他表现在绘画形式中的思想。展览会的组织者筹备、出版了雨果的画册,内有三百六十二幅插图和内容丰富的说明部分。  相似文献   

2.
这幅画是马格里特晚期的作品,是受邀创作的。尽管他不太愿意接受这样的邀约,但还是认真对待,充分发挥了艺术创作的自由想象。画作的题目借用了法国象征主义作家克罗代尔一部小说的名字。玫瑰花是这幅画的主题,这一主题一直都对马格里特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可以激发他的创作欲望。他在对立体主义画法进行初探的阶段,曾经以自己的妻子为模特创作了一幅裸女图,画中裸女的胸前就画了一朵玫瑰,艺术效果突出而强烈。  相似文献   

3.
他先做律师,后因作画惹恼了父亲。1913年,亨利·马蒂斯的绘画作品向世人展出时,并非所有的人都为之倾倒。在芝加哥,非艺术学院的学生焚烧了他的一幅模拟画。一位美国作家考虑读者想对这位在大街小巷中引起争议的人物有所了解,便来到巴黎郊区马蒂斯家中为  相似文献   

4.
1890年5月17日,文森特·凡高从法国南部来到巴黎。他的兄弟提奥多鲁斯(提奥)把他接到提奥在巴黎蒙马特尔高地脚下的新住所,多年以来凡高一直把自己所画的油画送到他的兄弟那里。当他来到提奥的房间时,只见屋里每个角落都摆上了他的画。也是头一次有这么多凡高的画在一个地方会合,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景象。那天,凡高看到他的画作,不禁欣喜若狂,内心充满了自信。提奥的新嫁娘乔,曾多次听别人讲起她的大伯兄,并且发现他“体格强壮,肩膀宽阔,肤色康健,脸上呈现出愉快的神情,给人一种坚毅果敢的印象”。但凡高一清二楚,这只不过是一瞬间的愉快罢了。不久以后她就知道了这一实情。七年前他曾写信给提奥:“我不仅绘画生涯起步太迟,而且我也活  相似文献   

5.
1997 年,朱德群高票当选法兰西艺术院终身院士,这是法兰西艺术院成立200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裔人士。朱德群是以其抒情抽象画而获得法国艺术界最高荣誉的。朱德群生在徐州萧县,幼年便学习书法和中国绘画,后考取杭州艺专,受油画开拓者吴大羽教授及其在教学中经常提到的莫奈、凡高、塞尚等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的影响颇深。抗战胜利,朱德群随其所在的南京中央大学迁往台湾。1954 年,在台北中山堂举办个人画展并空前成功,50 多幅画作顷间售罄,而卖画所得一圆年轻朱德群巴黎深造的梦想1955 年,朱德群初到巴黎,正值抽象派与具象派论战高潮,仍延…  相似文献   

6.
《空画框》     
马格里特曾经画过挂在墙上的空空的画框,中间没有画布。这幅作品描绘的也是装有护墙板的墙壁上挂着一个画框。画作几乎没有纵深感,除了护墙板和画框的投影可以参照。我们不能从中观察出墙壁的远近、高度和宽度。画框中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露出砖墙,如此逼真,连微小的细节也没放过,让人毫不怀疑这就是房间内灰色墙皮下的墙体部分。画中没有任何前景,画框中裸露的墙体使这个房间看起来很奇怪、很虚拟。墙壁上的这种切割手法马格里特在其他画作中也应用过,也是这种画中画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1917年至1918年的冬天,夏加尔在完成了维贴布斯克的风景画不久,创作了这幅著名的作品。《野餐》画于维贴布斯克,体现了作者饱满的生活热情和艺术成就的新高度,其中还加入了刚刚发生的十月革命带来的自由和乐观的政治色彩。夏加尔属于先锋派艺术家,从这次革命中受益不浅。这幅画表现了勇敢和令人欢欣鼓舞的生活态度,以画中女士贝拉为中心,以家乡小镇为背景,画中的贝拉欣喜若狂,像一面风中的旗子一样飘动,夏加尔身着新衣欢快地笑着,拽着半空中的贝拉。两人穿过小镇前方宽阔的草地,远景是盒子似的房子和圆顶教堂,上方是宽阔而晴朗的天空,使他们…  相似文献   

8.
一天晚上,法国画家米莱孤独地踯躅于巴黎街头。在一个明亮的橱窗前,他听到两位青年在议论着陈列在这里的一幅少女裸体画: “这幅画糟透了,简直令人厌恶。”“是啊,米莱画的吆。他是个除了裸体女人,什么也画不出来的人!”米莱顿时羞愧难言,赶紧从橱窗前逃走了。米莱从偏僻的农村来到繁华的巴黎,只是为了挣钱吃饭才画这种裸体画的。他回到家中,痛苦地  相似文献   

9.
法国里昂青年安德烈·索内(AndreSornay)因其父的过早去世,不得不在17岁时继承父亲的家具制造业。但不安于守旧的索内突破传统,在现代世界家具业上留下了醒目的一页。1925年,他在极具影响的巴黎现代装饰博览会上,展示一套用乌檀木制作的卧室套具,表现出大胆创意的风格。自那以后,他成了公认的家具大师。装潢派艺术风格正是因这次博览会而得名,但这次巴黎博览会并未让小索内出名,而是取消了他的参展资格。巴黎新闻界因此贬低他,认为他太“土气”。从那以后,索内一直住在里昂,直到2000年他98岁去世时,人们才发现,他是世界上首位使用金属管和…  相似文献   

10.
乐坛一丰碑     
从贝拉·巴尔托克的照片一眼就可以看出,他是个瘦削、衰弱、相貌象个苦行者的人物。他确实多病,但是意志极其坚强,从来不会因舆论的压力而妥协或屈服。他骄傲、执着,不曾在社交上或职业上交结权贵为自己钻营。因而,他一生坎坷,去世后才成名,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乐坛之一巨擘。 1881年,巴尔托克在匈牙利一个小镇诞生,他父亲是一所农学院的校长。巴尔托克早年就对音乐发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11.
经典的人体躯干画像,在那些于石膏模型中学习绘画的年轻艺术家笔下已变得毫无创意.而马格里特从一全新视角展开创作,但却无意展现自己对画作主题的情感诠释.他采用了一种有些偏离当时处于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画作传递出一种和谐的美感,而这种美感通过画中蓝色的大海和晴朗的天空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12.
《穿皮衣的女人》(封面)这幅画的作者是西班牙著名绘画大师格列柯,画中的那位穿皮衣的女人名叫多纳·耶罗马尼·德·拉斯·奎瓦斯,是格列柯十分喜爱的女人。格列柯经常把她的形象画在自己的作品中,他画的圣母和女圣者们具有奎瓦斯的特征。这幅画作于1577年,当时...  相似文献   

13.
1889年,年轻的美国艺术家柴德尔·哈桑姆搬进了巴黎的一间刚刚腾空的画室。据看管人讲,这里原先居住的是一个“疯子画家”。这个画家留下的几幅画使哈桑姆印象颇深,“其画风之文雅、流畅非常人可以想象”。他发现此人与他竟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多年后他才知道,这位画家就是雷诺阿。他俩的作品都有一种妙不可言的魅力:他们不仅仅画出日落或花朵,而是要把那瞬间的氛围,把日落及花朵在画家心中所引起的那种情感表现在画布上。哈桑姆曾说过他要用光感和气氛来渲染效果。他和雷诺阿同为印象派的杰出代表。尽管哈桑姆本人从来不这样认…  相似文献   

14.
《野罂粟》     
《野罂粟》(封底)《野罂粟》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创始人莫奈的作品,曾在首届印象派画展上展出,它构图简洁、色调平淡,堪称印象派作品的典型。该画作于1873年,当时莫奈的生活相对安定。画中人物是画家的妻子卡米耶和他们六岁的儿子让。母子俩在田野里采集鲜花,尽...  相似文献   

15.
于涛 《世界文化》2008,(5):F0002-F0002
经典的人体躯干画像,在那些于石膏模型中学习绘画的年轻艺术家笔下已变得毫无创意。而马格里特从一全新视角展开创作,但却无意展现自己对画作主题的情感诠释。他采用了一种有些偏离当时处于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画作传递出一种和谐的美感,而这种美感通过画中蓝色的大海和晴朗的天空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16.
雷诺阿的魅力是与生俱来的,正是他对腐朽常规的惧怕才使他创作出了令人惊奇和心旷神怡的作品,作于1879年的《露台上》就是一个适例. 画面中,年轻妇女、孩子和针线篮一起组成一个锥形,这常被早期画家们用到.同样传统的还有栏杆,它从背景中衬托出人物并给原本复杂的不规则形状添加了一种建筑物的牢固感.这就是雷诺阿的天赋,既管他尊重确立已久的技法,但还是能突出自己的独创性.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和创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露台上     
雷诺阿的魅力是与生俱来的,正是他对腐朽常规的惧怕才使他创作出了令人惊奇和心旷神怡的作品,作于1879年的《露台上》就是一个适例。画面中,年轻妇女、孩子和针线篮一起组成一个锥形,这常被早期画家们用到。同样传统的还有栏杆,它从背景中衬托出人物并给原本复杂的不规则形状添加了一种建筑物的牢固感。这就是雷诺阿的天赋,既管他尊重确立已久的技法,但还是能突出自己的独创性。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和创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温室》     
这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马奈作品之一。作品描绘了阿尔封斯·都德时期巴黎社会的场景。画家成功地表现了谈话的氛围。画面中的女子像一朵美丽的小花绽放着青春的风采,而她旁边的人物,年龄稍长几岁,显得成熟、世故。令人佩服的是,马奈以对比的方式表现了玫瑰色的肌肤与吉耶梅夫人象牙色的衣领和帽子。画面中的吉耶梅夫妇是马奈的挚友。吉耶梅夫人是个很有品位的美国人。这对夫妇在巴黎郊外经营一家时装店。这幅画是马奈在罗森的温室中创作的。从1878年9月至1879年2月中旬,他在温室中连续工作了5个月。在这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他的妻子来到这里同…  相似文献   

19.
这幅画是马格里特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作品,画中的人物是街上人群中的一员,但却有些与众不同。马格里特从不纯粹地画人物。他的作品中,人在逐渐消失,而这种消失的过程与抽象画中呈现的截然不同。在马格里特的作品中,人在玩捉迷藏,藏在那,而不在这。艺术家在找寻他,抓住他的外衣,却发现没有人。  相似文献   

20.
法国画家让·巴蒂斯特·格瑞兹(1725—1805)以其带有感伤色彩的,以农民生活为背景的风俗画著称。让·巴蒂斯特·格瑞兹于1725年8月21日出生在图尔农。有关他的早期生活已无从查考,我们只知道他曾在里昂学习绘画,约于1750年来到巴黎,入皇家美术院进修,师从著名的装饰画家夏尔·约瑟夫·纳特瓦尔。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他以描绘农民及下层市民而赢得声誉;他画中的人物均处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