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话”走进教育视界,始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国家。“对话”的引入,促使教育内部发生了变革,深化了课程改革,有利于未来教育朝更具对话精神的方向发展等。  相似文献   

2.
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式教育,通过教育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教育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是一种“共享”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和创造性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阅读《文化的边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这是一本关于艺术教育前沿理论的书籍,涉及美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诸领域,细数种种文化现象及理论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其间弥漫着一种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和开阔蕴藉的灵动智慧。我喜欢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阅读行为,不仅有与知识渊博的长者对话的融融氛围,更有与高手过招的刺激与兴奋。滕守尧先生将人类智慧分为原始智慧(野性智慧)、现实人文智慧(圣贤智慧)和神性智慧(超然智慧)三种,他力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神性智慧”,认为其核心是“对话精神”,认为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也是西方后现代文…  相似文献   

4.
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对话是个体意义生成的过程,对话是“我-你”关系的具体体现。教育活动应是一种对话行为,通过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精神能量的转换,从而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对话教育是一种革新性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现实,教育的国际交往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现实,但教育的民族性也是无庸置疑的,因为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具有“不可通约性”。高等教育的“国际接轨”应是指建立一个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教育质量的评估和鉴定制度问题。作为现代大学第四大功能的“交往”除沟通不同文明外,还包含着多方面的对话与会通:科学和技术、科技和人文、肉体与心灵、感性与理性、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  相似文献   

6.
谈班级工作中的"人文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是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方式的一种软性管理。班主任将自己的教育理论、思想、愿景等通过“人文管理”的形式加以实现。具体体现在用一种理念、一种精神贯穿整个班级工作,打造“人文管理”的核心力;构建班级和谐人际关系,形成“人文管理”的亲和力;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练就“人文管理”的内驱力;创建班级特色,形成“人文管理”的向心力;量化管理与人文管理相行不悖,形成“人文管理”的互补力。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命的特征就在于它是有对话欲望的文化体。因此,走向生命对话是教育的理想追求。我们要确立教育的生命对话本质,就要转变独白教育的“成才”目的观、“我一它”师生观、“蓝本”化课程观,才能形成以“成人”目的观、“我一你”师生观、“文本”化课程观为基本理念的生命对话教育。走向生命对话,意味着教育从传递知识到生成知识的转换,体现了教育的创造性追求;走向生命对话,意味着教育重新开始了对人的关注,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8.
对话是一个影响教育走向的触点,它将解构一系列不符合“对话”的教育概念,将催生一种以“对话”为基础的新教育文化。只要对话,就会有对话文化;只要有对话文化,就会有人们期待的价值形态。同时,对话又是以灵魂相互转向、精神相互回应为基本特征的人际思维互动的过程。对话双方原来所具有的对话意图、对话资源,如各自不同的知识、能力、道德、情感、态度、习惯、价值观、成熟度、经验水平、性格特征、方法与行为选择等等无不参与其中,并且始终一贯地生成对话、驾驭对话、完成对话,对对话起支配作用,从而会出现对话文化生成结果的多元化和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读写”教学改革是语文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它以“育人为本”,坚持民主教学,实施大语文教育,师生共同作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体,在民主平等、理解对话、交流碰撞中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主体情感。师生互动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美妙,让学生在“读写”中学习语文,开拓视野,积淀情感,畅游人生,并以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新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当作家在采用“成人之我的角度”进行少儿散文创作时,与小读者交流与对话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显交流对话”,而“显交流对话”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实现:第一是以“娓语体”为主的散文语言,第二是题材内容直面少年精神需求,第三是主要表现形式为书信体和随笔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