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监生历事是明代一项注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制度,起源于洪武元年的临时性派遣。明代监生历事的范围极广,清军是其中一项。清军监生是为了配合清军御史开展清勾工作而设,始于洪武十六年。清军监生的主要工作是督造和查核清勾册籍,不能由军籍之人担任。作为清军御史的协助人员,清军监生的拨历期限几经变化,最终定型为三年。清勾制度成为明代一大弊政的原因很复杂,而清军监生工作的无实效是关键因素之一。这一制度也给现代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以启发。  相似文献   

2.
关于明代国子监制度的研究,学术界历来都比较重视,曾产生了若干有份量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几乎都偏重于对明代国子监的机构设置、师生来源、课堂教学、考试方法、师生待遇、日常管理等内容的考述,而对监生毕业实习的“历事制度”则往往或不著一字,或语焉不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有鉴于此,本文谨裙拾有关史料,对明代国子监生历事制度的梗概作一勾勒。一、历事制度的建立明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需要大量官吏具体从事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建设的工作。由于当时官制来备,官吏普遍员缺,明太祖不得不经常临时下个抽调国子…  相似文献   

3.
朱元璋大力推行学校教化,其主要包括:学校是教化的重要条件,程朱理学是学校的指导思想,注重基层学校作用的发挥,将学校作为重要的教化场所,大力任用监生。朱元璋对学校教化的推行对明代的政治、教育等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明初朱元璋因革前朝,创立吏员制度,经明中后期的发展(变化并不大),演成一套最系统完善的制度,对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解明代的吏典制度,有必要先对明以前各代吏制的沿革略作描述。  相似文献   

5.
明代宗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宗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赵全鹏1较之以前历代封建王朝,明代宗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为突出,这与明代宗藩分封制度和明代特定的政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明代的宗藩分封制是在周汉分封制基础上稍加变异而形成的,最突出的变化表现在经济方面。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新生的...  相似文献   

6.
明代江西重赋指的是南昌、瑞州、袁州三府重赋。这三府在元末为陈友谅割据之地,明初朱元璋因政治压制定下重赋科则。三府重赋问题对江西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元末明初这一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他相关问题,希望有助于深入地认识明代赋役制度在各地具体实施的情形。  相似文献   

7.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以外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可以规范和调整一般大众行为的教育,其教育对象是一般大众,明代以前的统治者就已开始重视社会教育问题,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更是积极提倡和高度重视社会教育,明初社会的迅速恢复的社会教育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仅就自己学(?)朱元璋当政时期的社会教育加以概述。 朱元璋当政后,元末战争留下的创伤清晰可见:家园残破,人口流移,生产凋敝,礼教不存。明初社会,百废待举。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着手实施他的社会教育计划。  相似文献   

8.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扭转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主张,并以丰富而又颇具创造性的教化思想指导了明初教化实践。朱元璋认为,教化应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传身教,要积极推动教化活动的展开,并以一系列的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落实。朱元璋的教化思想不仅对明初也对有明一代的教化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驭宦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史家在谈及明太祖朱元璋严驭宦官时,皆赞誉有加,认为明代重用宦官源于成祖朱棣,与朱元璋毫无干系;其实不然,明代宦官擅权的祸根在太祖,朱棣不过是“萧作曹随”而已。宦官出使、监军、干预经济、刺臣民隐事监觞于洪武年间,它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并不以朱元璋个人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10.
明初沿袭元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及丞相,下辖六部。洪武初期,中书省除了拥有执行权、封驳权以外,还负责接收章奏并进行初步处理。洪武十年(1377年)前后,朱元璋对中书省采取了若干限权措施。此后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的职掌主要是奏事建言、受敕执行、推荐官员、御前引见等。朱元璋的理想是,公卿互相牵制,大权集于皇帝。但明初的中书丞相,实际上是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这一制度与朱元璋的理念有很大反差,所以,明初主持中书省省务的大臣无一善终。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后来,还把不许设相的规定写进了《祖训》。  相似文献   

11.
明朝中期以后,国子监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监生群体——援例监生,他们的出现是明政府财政危急的显现,也导致了国子监的衰落、吏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12.
杜强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5):139-141
明初,朱元璋采取保守性海洋政策,实施海禁等一系列措施,朱棣则放松海禁,郑和下西洋树立了明朝的威信,扩大了明朝在海洋的影响力。明初海洋政策受到陆权思想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政策是。刑乱世用重典”思想的具体体现,对稳定明初的社会环境,整顿吏治,巩固明朝的统治有着重要意义,并对明清硬代的法律制度有着深远影响。本文考察了朱元璋“重典治吏”政策的具体措施,分析了朱元璋“重典治吏”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启示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社会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至明朝已经步入晚期。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体经过朱元璋的不断调整,君主的权利达到了封建社会空前强化的高峰。而这一君主专制政体的空前强化,又和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就非常重视政权建设不无关系。本文论述了朱元璋集团统一全国前的政权建设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明朝初年朱元璋撤销了专司官府藏书的秘书监,对有明一代官家藏书事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然而从明初到明仁宗、宪宗时期,官府藏书事业并没有因此而衰败。究其原因,主要是明初大规模的图书征集,为这一时期官府藏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永乐大典》的编撰,客观上又对官府藏书进行了必要的编目和整理,使明初官府藏书的管理工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褒贬不一。《剑桥中国明代史》认为,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局势,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发展经济,为明朝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该著作也指出了朱元璋在政策制定、严刑峻法及性格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剑桥中国明代史》对朱元璋的认识与评价,集中反映了西方学者独特的视野和方法,值得我们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17.
刘基弃元仕明,虽不克获得大用,赍志以役,有识之士为之抱屈不已,但毕竟在入明后官拜御史中丞,爵封诚意伯,后世更视其为开国军师,配享宗庙。但自钱谦益在《列朝诗集》暗示、金堡澹归在《列朝诗传序》中明言刘基有遗民心态之后,400多年来一直未有很好的回应。其实,刘基的仕明,几番荐举征聘,绝非轻出;出山之后,又多有荐人,则显非如钱谦益所谓"迹与而心不与",实出"天命有归"的志愿;后来生出的遗逸之想,乃是不尽其志的牢骚心态而已;而其荐人之举,在明初的政治环境中,尤具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明太祖宝训》,认为朱元璋对祥瑞的态度非常客观理性,不仅对获取政权后没有沾沾自喜,还流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将百姓的幸福视为真正的国之祥瑞,展现了一贯的民本情结;该书文中言词恳切,措辞强硬,虽可能经过润饰,但不太像一般儒臣的手笔,这大大增加了这些言论的可信度,至少表明了朱元璋本人的相对真实的思想和理念;对比后世明代帝王官修史书,《明太祖宝训》的忧患意识最为明晰强烈。  相似文献   

19.
明代女官制度之机构完备。明太祖朱元璋将女官制度纳入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并作为强化君权的措施。它对于禁女宠、贬外戚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出生地钟离之"东乡",应是乡级地名而非方位词,乡名源自西汉的东乡县.该乡明代改为临淮之感应乡,朱元璋即出生于该乡的燃灯集金桥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