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塞翁失马》一直是初中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文中的“塞翁”“、其父”“、善术者”指的究竟是谁历来争议颇多。教参中的译文是这样的: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个善于用方术推测吉凶的人,他的马跑到胡人的地面去了,别人都来安慰他,他父亲却说……从译文来看,这“善术者”似乎是塞翁的儿子。而全文竟无一处表明这位儿子的“善术”本领,倒是塞翁能正确认识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失马”“、得马”“、堕马”每一次的结局他都能冷静地看待,并准确地分析事物的两面性,坦然对待得失,事实也多次证明塞翁的预见。可见,塞翁就是文章开头的“善术者”。由此…  相似文献   

2.
道德的故事     
19世纪末,美国纽约某大富翁,雇华仆一人,名丁龙。数年后将之辞退,但该翁居室不慎失火,翁幸免于难。丁龙讯后即自动返来侍候在侧,翁不胜感动,因问曰:“我早将你辞退,为何自愿重返?”丁龙答:“家父早有明训,亲邻有难,必助之。”翁听后又问:“令尊是否读过孔孟圣贤书,有以教之?”龙答曰:“家父乃草莽农夫,不识字。”翁继问曰:“令祖父必读过书?”龙又道:“吾家世代皆未读过书,非书香子弟。”  相似文献   

3.
异乡救回迷途女山东省乳山市下初镇的翁小娃,生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她3岁那年母亲病逝,父亲辛辛苦苦将她拉扯成人。翁小娃读中学后父亲再婚并和继母到烟台打工,翁小娃就跟随本村的姑妈生活。2004年高考时,因成绩不理想,翁小娃放弃了读专科的机会,暑假开学后又回到高三复读。2004年10月24日是星期日,翁小娃在姑妈家度过周末后返校,姑妈翁素玲亲自送她来到村头公路坐上汽车。上车后,翁小娃拣个靠窗的座位坐下,浏览着窗外的景色,心中若有所思。翁小娃的一举一动,早被后座的一个男子看在眼里。车开了几分钟后,男子搭讪:“小嫚(胶东一带对小姑娘…  相似文献   

4.
初一册《塞翁失马》里的人物关系,值得商榷.五省(区)编写的《教参》把“塞翁”与“善术者”看作两人,进而把“其父”与“其子”的“其”又解释为对父子交替指代.笔者认为,“塞翁”与“善术者”应指一人,而“其父”不应解释为“他的父亲”,而应为“那个老翁”.—方面,“善术者”是指精通术数,能够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人(课本注),而文中有先见之明,能够正确地对待祸福得失,把握事物发展变  相似文献   

5.
有位学生向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卖炭翁’中的‘翁’字是什么意思?”“老头呀。”古代人称多大年纪为‘翁’?”“六十岁以上吧。”“六十岁以上男子只能称‘翁’吗?”“不,还有‘叟’,‘父(甫)’,‘花甲’,‘古稀’,等等。”“不能称‘公’吗?”“不能,‘公’是对中年男子的敬称。青少年男子一般敬称为‘郎’,老年男子一般敬称为‘翁’。”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阅读世界》2014,(7):F0004-F0004
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盆地,占地700万平方千米,横跨8个国家,它就是有着“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第一批葡萄牙探险家称亚马孙丛林为“马腊尼翁”,这个词是“迷宫”的意思。这些探险家们曾这样抱怨亚马孙丛林:“那是唯有上帝才能解开的马腊尼翁。”  相似文献   

7.
清明节去华北烈士陵园,听到一对父子的对话。小学生模样的孩子指着一座俯身冲锋的雕像问父亲:“这是谁?”父亲:“八路军。”孩子:“在干啥?”父亲:“打日本鬼子。”  相似文献   

8.
关于蘑菇的对话儿子:“爸爸,蘑菇是长在很湿的地方吧?”爸爸:“对,长在经常下雨的地方。儿子:“……”(提示:长在经常下雨的地方使蘑菇怎么样了呢?)活鸟儿子指着书上的一个“鸣”字问父亲:“爸爸,这个字读什么?”“鸟字。”父亲很肯定地说。“‘鸟’字怎么有个‘口’字旁呢?”儿子表示怀疑。父亲解释说:“……”(提示:父亲怎样回答“鸟”有“口”这个问题才能创出“笑”果呢?记住,别忘了要结合题目哟。)做好事父亲:“你今天做好事了没有?”儿子:“做了,爸,我和另外四个孩子帮助了一位老奶奶横过马路。”父亲:“为…  相似文献   

9.
<正>师:陈康肃公高超的射箭技艺在卖油翁看来不过是“但手熟尔”,高超的射箭技艺仅凭“手熟”就可以拥有吗?生:还需要良好的心态,需要掌握基本规律。生:还有天赋。师:单纯重复性的工作,“手熟”也许可以,比如沥油;射箭仅凭手熟恐怕不够。卖油翁的观点未必正确。他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有的资料把“善术者”和“塞翁”当作父子二人。我们认为,“善术者”就是“其父”的“父”,就是“塞翁”。寓言第一句说得很清楚:“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既突出了塞翁的“善术” (即能推测人事凶吉祸福的法术),又点出了塞翁的“失马”。  相似文献   

11.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重新将《塞翁失马》编入第三册第2 9课《寓言四则》中 ,文中的“其父”一词 ,老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及新编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译为“他父亲”。经反复推敲课文 ,笔者认为作此解释存在疑义 ,值得商榷 :其一 ,“善术者”是善于用方术推测吉凶的人 ,但从《教师教学用书》对整篇寓言的译文来看 ,“善术者”不“善术” ,真正“善术”之人为他的父亲 ,是他的父亲多次准确地预测祸福的变化 ,也就是按《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说明所说 ,“塞翁”在这里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具有辩证思维的“智者”。其二 ,以文中“善术…  相似文献   

12.
对于《塞翁失马)中的“善术者”、“塞翁”、“好骑”者的关系,人们争论不休。不外乎两派:一派认为:“善术者”就是“好骑”者,即“塞翁”的儿子,理由大概是“善术者”之后有“父曰”。另一派认为“善术者”就是“塞翁”。  相似文献   

13.
爆笑超市     
《小学生时代》2010,(9):50-51
父亲:“咦,叫你买热水袋,怎么买了只足球?” 儿子:“足球比热水袋好,省得灌水麻烦。” 父亲:“可足球不能取暖。”  相似文献   

14.
不做空马车     
阳光明媚的一天,年幼的黑格尔与父亲一起在林中散步,走到一处僻静的地方,父亲问黑格尔:“除了小鸟的叫声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响?”黑格尔说:“我听到了马车的声响。”父亲说:“对,是一辆马车,而且还是一辆空马车。”黑格尔很奇怪,就问父亲:“你又没有看到,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父亲笑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马车越空,噪声就越大。”  相似文献   

15.
孩子为何说谎症状:一位父亲正在审问他的儿子。“老师说班里丢了一块钱,是不是你拿的?”孩子:(恐惧地看着父亲)“不,不是我。”父亲:(口气缓和,交待政策)“你只要说实话,我不打你。”孩子犹豫半天,终于下了决心:“是我。”父亲:(震惊,怒火万丈,失去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不及格     
《家教世界》2011,(9):14-14
曾有一次考试,题目很难,班上很多学生都没有考好。一个学生回家,父亲问他多少分。他回答:“50分。”父亲很生气:“怎么这么差!”他辩解:“全班都不及格!”其父大怒:“怎么可能,自己考不好,还敢撒谎!”他被父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相似文献   

17.
袋鼠的袋子     
《家教世界》2013,(11):8-8
父亲:“你知道为什么袋鼠的肚子前面有个袋子?”小孩:“我想一定是用来装小袋鼠的。”父亲:“但小袋鼠的肚子前面也有一个袋子,这又作何解释呢?”小孩:“那肯定是用来装糖果的!”  相似文献   

18.
张丛文 《教师》2012,(33):100-100
王世发曾说过读书有三种层次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想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应该努力实现这三个层次。一、教师巧于教,学生乐于学教学的第一层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即安下心来,全神贯注做好自己的事。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求学生专心学习,乐于学习。  相似文献   

19.
主编的话     
当“天地聚焦”栏目的责任编辑翁建平问我这个60后:“如果有‘童年时光机’,你最想回到的是童年的哪个时段?”不知怎么回事,我竟毫不犹豫地说:整个童年时代。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100元     
崔鹏飞 《高中生》2010,(10):61-61
吃晚饭时,父亲突然说:“我的工资怎么少了100元?“母亲忙问:“怎么了?”父亲说:“我的工资是1500元,装在一个红包里。我拿了钱,在商店前拆开了红包,就进去买东西了。”“会不会是拿出来花了?”“我身上本来就有200元.算来算去就是不对呀!”父亲放下筷子。说是要骑摩托车出去一趟。我们知道父亲是要去找钱,母亲放心不下,让我陪父亲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