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实验室中,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但是,教材并没有说明稀硫酸的稀释浓度,这为我们实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例如:若稀硫酸的浓度在45%以上(即按1:1或按1.5:2配制),浓硫酸的氧化  相似文献   

2.
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加热时能与铜发生下列反应,而稀硫酸不具有这样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以昭通褐煤为原料,采用多因素逐项试验设计法利用稀硫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提取腐植酸。试验考察了稀硫酸浓度、氢氧化钠浓度和反应时间三个因素。结果显示,稀硫酸浓度为3mol/L,氢氧化钠浓度2mol/L,浸泡时间为1h时为最佳方案,腐殖酸提取率最高可达31.3%。  相似文献   

4.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中学化学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教学中 ,存在酸的选择 ,反应速率的快慢 ,硫酸铜的作用 ,反应产物变黑等模糊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进行了专门研究 ,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和假设。1 用什么酸以及什么浓度的酸制H2 好 ?实验室常用 3mol·L- 的硫酸 ( 2 0℃时密度为1、178g·cm- 3,质量分数为 2 5% )或 1:2盐酸与锌反应来制取H2 。用硫酸制氢气比用盐酸好 ,因为硫酸没有挥发性。盐酸是挥发性酸 ,用盐酸制得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2 纯锌与稀硫酸反应很慢 ,几乎不反应。为什么 ?根据标准电极电势 ,锌很容易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相似文献   

5.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综合性强,方法灵活,对于许多中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困难。教材中只简单介绍了化合价升降的配平方法和步骤,对于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学生仍难以运用。现就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尽快掌握化合价升降法来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对于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在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相等时,应按数目多的一方化合价变化总数开始入手配平  例: NH3+O2NO+H2OO2为双原子分子,按O2化合价变化。  NH3: N-3N+2  升5价O2: O022O-2  降4价…  相似文献   

6.
Java语言的多线程并发机制大大提高了程序的效能,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编写多线程程序需要特别注意保障数据的可见性和原子性。本文以网上购物系统为例,深入分析了java语言在进行多线程程序设计时,为保障数据的可见性和原子性所提供的并发机制。本文列举了多线程编程中可能存在的数据安全隐患,并给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什么会带黄色?用什么方法可以把黄色火焰除去?对此,我们作了一些探讨。一、理论分析众所周知,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最低能级,这时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当受热或光照射,原子从相互碰撞或从入射光子中吸收能量,从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这时电子在离核较远的轨道上运动。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的过程吸收能量,原子从较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辐射能量。这种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出去便产生原子的发光现象。原子无论吸收还是辐射能量都等于原子发生跃迁时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设氢原子从能级n跃迁到能级k(n>k)时,辐…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中安排了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实验。主要方法是将实验室的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按书上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电流表指针偏转明显,铜片表面有气泡,锌片表面依然有大量气泡。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化学里,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比较,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归纳:1)元素在周期表的“位”——原子的组成“构”——在化学反应里表现出来的“性”三者关系;2)金属活动顺序与非金属活动顺序;3)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4)元素形成的非金属氢化物和含氧酸;5)两种物质对同一物质反应情况;6)从化学反应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银-锑合金镀层和镀液中锑含量的分析方法。镀液中锑含量的分析采用溴酸钾氧化还原滴定法,具有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仪器的优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镀层中锑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具有准确和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七十年代国外无机化学教科书及参考书中引用自由焓——氧化态图逐渐增多,在这些书中几乎列出了周期表中极大部分元素的各种自由焓——氧化态图。该图为A.A.Frost于1951年提出,后经E.A.V.Ebsworth于1964年发展,因此也有Ebsworth图之称。通常在无机化学中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了解,往往通过它们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配合性以及溶解度等特性,其中尤以氧化还原性的变化较为繁复,不易掌握,而利用自由焓——氧化态图就可以将氧化还原性的变化规律化繁为简,并用图解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来。本文在简单介绍自由焓——氧化态图的基础上着重对该图的应用进行讨论。 1.自由焓——氧化态图的作图原理 根据热力学可知,氧化还原反应所组成电池的标准态电动势(E°电池)与反应自由能的改变(△G°)有以下  相似文献   

12.
盛过龙胆紫的玻璃器皿,用清水一般不能一次洗涤干净,若将它们放在稀盐酸或稀硫酸里浸几分钟,再放到清水里洗涤,就能很快将龙胆紫洗掉.这是因为稀盐酸或稀硫酸与龙胆紫(其化学结构属于三氨基三苯甲  相似文献   

13.
学生对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在对这些性质的理解上有片面性又是相当普遍的,以下的调查考试题的错误答案可以说明这一点。 调查考试题 错误答案 1.能在试管中稀释浓H_2SO_4吗? 不能 2.浓H_2SO_4滴在蓝色石芯纸上 很快碳化 3.CaCO_3粉末放入浓H_2SO_4中 不反应 4.脱脂棉放入浓H_2SO_4中 立即变黑  相似文献   

14.
(1)现行的高中教材(人教版)中有关糖类水解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在2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0%的蔗糖溶液1mL,并在其中1支试管中加入3滴稀硫酸(1:5)。把2支试管都放在水浴中加热5min。然后向已加入稀硫酸的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最后再向2支试管里各加入2mL新制银氨溶液,在水浴中加热3min-5min,观察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材中一般使用氧化铜氧化乙醇得到乙醛,但条件是加热。FeCl3则是中学常见的氧化剂,它与Fe2 之间的转换更是中学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大多在常温下即可进行。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展现典型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化学性质。能不能用氯化铁氧化乙醇呢?事实证明氯化铁与乙醇的氧化还原  相似文献   

16.
一、在初三物理书128页中,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组成一个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使小灯泡发光。但实际演示过程中达不到预期效的果,往往亮的时间很短促,只有几秒钟,要第二次重做就不亮了。我经过多次反复实验,找出了做好这个实验的几条规律: 1.稀硫酸浓度是1:20,1份浓硫酸注入20份蒸馏水。  相似文献   

17.
实验过程是把金属银放在加热炉○内加热而形成银蒸气,银原子就穿过S_1、S_2等狭缝后,形成一细束(称为原子射线),再经过一个不均匀的磁场区域,在磁场的垂直方向进行,最后打在相片P上。(银原子经过的区域是抽成真空的)通过分析银原子打在相片P上所形成的图象,就可推知空间的量子化及原子具有磁矩和磁矩的原子性。 为说明该实验的实验原理,一般的原子物理教材(如褚圣麟编的《原子物理学》,苟清泉编的《原子物理学》等)都只直接写出了作用在原子上的净偏转力公式:  相似文献   

18.
正1探究问题的提出现行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第52页实验[3-2]介绍了乙醇被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氧化,说明乙醇具有一定的还原性。这是新课程增加的实验。在教材里,该实验的介绍比较笼统,重铬酸钾溶液浓度以及酸性溶液的浓度都没有详细的介绍。在《教师教学用书》第57页只简单地说明:重铬酸钾酸性溶液是K2Cr2O7晶体溶于水,再加入稀硫酸配制而成。按常规配制重  相似文献   

19.
1实验分析维生素c,学名抗坏血酸,是一种无色晶体,分子式为C6H8O6,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溶液显酸性,并有可口的酸味。维生素C的化学特性是容易失去电子,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在水溶液中或受热很容易被氧化,在碱性溶液中更容易被氧化。因此,维生素C能与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如高锰酸钾溶液、三氯化铁溶液、碘等。  相似文献   

20.
【实验2—4】原电池 1实验分析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利用其原理制成多种电池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具体做法是将一块铜(Cu)片和一块锌(Zn)片平行地插入盛有稀硫酸(H2SO4)的烧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