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梅 《中学文科》2006,(2):28-29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一定地域内的较稳定的、区域性的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相似文献   

2.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在一定地域内的较稳定的、区域性的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相似文献   

3.
<正>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在一定地域内的较稳定的、区域性的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相似文献   

4.
农业因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社会经济条件及农业技术的影响、可种植和饲养的动植物不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不一致,形成了在地域上呈规律性分布、农业生产上有类似方向和特点的农业地域单位,称为农业地域类型。目前,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大体可以分为8种类型,这些类型代表着环境条件、动植物种类、发展阶段和生产方式的不同组合。一、热带雨林迁移农业迁移农业是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如今在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  相似文献   

5.
姜涛 《地理教育》2015,(3):18-20
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理解农业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地域  相似文献   

6.
要记忆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优势条件、特点及其分布范围,可以利用农业生产对象和生产产品的特点,结合其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特点,反推该农业地域类型优势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7.
把马克思的地域分工理论引入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刘易斯模型隐含着的地域分工概念明确化,从而把二元经济模型改造为地理二元经济模型。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现代工业区和农业区并存的区域分工。不同地域工业化模式是由客观条件所制约的结果。中国当前存在着的地区差异的实质是传统农业区域与现代工业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要缩短这种差异。不是所有区域都走工业区发展模式,而是让传统农业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等对经济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 在人类的产业活动类型中处于最基础、与地理环境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农业活动,所以本单元首先介绍的就是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一节讲述三部分内容:一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二是农业地域类型。由于世界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千差万别,不同地区就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地域类型,在众多的农业地域类型中介绍了有代表性的三种:原始的热带迁移农业,传统的水稻种植业,现代的混合农业。  相似文献   

11.
湘南农业地域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农业发展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较为有利,农业部门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都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问题尚多。有待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农民的收益为目标,按照一定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2.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1课时)。【课标解读】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这里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行为条件是以某种农业类型为例(这里以种茶业为例),核心概念是"农业区位"。可以通过区别、组织、判断、归因等认知策略,让学生识记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并能利用上述知识对某一具体农业生产地域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农业,作为一个主要社会生产部门,已经经历了多次部门内部的分化与生产地域类型的分化。早期的农业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性生产处在低级阶段,农业生产地域分工也处在低级阶段。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之后,新的社会经济部门进一步分化。工业从工场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并对农业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也促成更高层次的新的生产地域分工,形成了一批工业城市、工业区和农业区,出现了以商品性生产为主的新的农业地域类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一个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和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是聚落的特殊形态。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社会、经济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自然地理条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世界上不少城市分布的现象明显反映出自然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地貌和水文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例来探讨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六大城市带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知识构建 本文解读涉及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这条课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第二部分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6.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地理人教版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第三章第一节,本节系统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在本节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区位的概念,是后面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城市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是区位理论的开篇。  相似文献   

17.
论民国时期四川农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在动荡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四川农业生产曾一度迅速而畸型地向前发展,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并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特色。究其原因,在于因地制宜发挥地区条件优势、市场需求量增大、国民政府的大力提倡等等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地记以州郡记为最多,而州郡记中近半者,是作者记载自己的家乡,且作者多为文化士族;这种状况既是当时门阀士族重郡望的表现之一,也是本土地域意识发展的结果。地域意识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心理认同,是人与地的一种自然情感。各地都有其地域性,或起因于自然条件,或因历史传统、社会条件而产生,亦源于其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地位者。魏晋南北朝各地地记发展的不平衡,既反映了诸州地位与传统的不同,也反映出各地士人地位和心态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是文化形成的基础,也是文化的加工对象,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及其地域差异与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在农耕文化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胡志强 《地理教育》2013,(Z2):110-111
命题视角一:考查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判断典型案例1:(2013年江苏卷第27题第(3)小题部分)图1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1(3)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答案】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复习对策:常见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方法1.根据一般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规律判断①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