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小学作文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写出来的练习。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必须严格把握分寸,针对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认识能力,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起步阶段做起,循序渐进,实实在在地教好作文,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一、做好准备,让学生先学后写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学习"的概念,它的特征是先学后教",学"是核心",教"是关键。作文教学更应先学后教。这里的"学"要求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明确习作的要求,想清楚要写的内容。如果是写人或写景的习作,应注重细节描写的  相似文献   

2.
习作教学课堂是激发习作兴趣、强化习作训练、提升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立足"三个基点",即以解决"写什么"——激活学生生活储备及思维能力,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教什么"——教给学生习作方法,让学生学会作文;"怎么教"——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让学生快乐作文。  相似文献   

3.
吕艳芬 《时代教育》2010,(1):210-210
在笔者的作文指导课中,笔者力求做到"务实"二字。教育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写自己熟悉或感触最深的事件。正因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有机会接受自能作文的训练。对学生的作文自能训练,笔者的做法是:先"吸收"后"释放",所谓"吸收"就是先让学生去了解作文的要求,作文的材料选择,作文的写作顺序等一系列作文的常规性程序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相似文献   

4.
王春秀 《甘肃教育》2011,(16):86-8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强调作文教学要生活化。因而,教师在平常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作文的强烈愿望,同时将习作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在习作中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5.
学生头痛的是"你给我写作文",学生喜欢的是"写自己的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老师让学生"你给我写"的状态,学生在不情愿、在没有写作兴趣的状况下很难写出好的作文。  相似文献   

6.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普遍怕作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积累名句、扩写仿写、不限文体写作、修改润色四个方面入手,教学生会积累写作素材,做到仿写扩写"形神皆像",让学生将"写"与"改"结合起来,做到文从改出,消除学生写作畏难情绪,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不仅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为目标,进行作文教学实验,而且把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有效地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写自己想说的话”。有“习作的信心”。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是作文课“有效教学”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张宏图 《考试周刊》2009,(51):87-88
学生对待作文,是谈作文而色变。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设法改变一些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赋予作文教学新的活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既然如此,教师就应该竭尽心绪,想尽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作文,在作文中快乐。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过高;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多,许多题目脱离学生的生活;注重作文形式上的指导,在写法上限制过多……教师越教学生越讨厌作文课,学生越学越觉得作文不好写。以致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和自信。为此,要改变这种作文教学的“恶性循环”现象,有效提升作文教学质量,老师必须大力实施以解脱作文“课”的限制和“教”的束缚为目标的无痕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开放的习作氛围,使学生乐于动笔,自由表达,享受习作的快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问题颇多,着眼于让学生应付考试,把作文训练空间限定在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变"让我写"为"我要写",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现习作的个性,让学生学会观察、积累、创新。  相似文献   

12.
徐彩萍 《考试周刊》2011,(69):55-56
化难为易,变苦为乐,这是改革作文教学、提高作文质量的关键。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却一直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学生作文的"假、大、空"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作文教学应让孩子们"轻装上阵",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在作文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因此,作文指导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一个易中天,家喻户晓.他曾坦言他的书、他的课备受欢迎是因为站在三尺讲台时他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写书时心中始终装着读者.由此可见,"学生意识"是易教授成功的秘诀.所谓"学生意识",就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以假想的学生为对象进行教学".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设计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宜应用于假想学生的要求衡量、规范自己.如:作文教学中面对学生干巴无味的习作,要求说真话、心里活;面对辞藻堆砌的学生,要求简洁、通顺.一句话,教学要因对象之异而异.因此,"学生意识"应是作文教学中最起码的准则.然而平常教学中,多数老师为教而教,目中无"生".那么,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奉行"学生意识"呢?  相似文献   

14.
陈静 《教师》2011,(7):82-83
目前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按教材规定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设计一个个"套子"引导学生往里钻,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个性被掩盖,写出来的文章或无话可说,或千人一面,或胡编滥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所以我认为,当前作文教学应依托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创设宽松和谐的习作氛围,让学生从沉重的"书包"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回到社会生活中去,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打开学生习作的另一扇窗。  相似文献   

15.
张小芳 《海南教育》2014,(20):38-39
提起作文,它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可以说老师怕教,学生怕学。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虽然在一二年级已经进行了说话写话的训练,但毕竟以激发兴趣为主,要求不高,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训练。三年级仍然是一个作文起步的阶段。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万事开头难",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学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王有才 《学语文》2009,(5):37-37
新《课程标准》倡导中学生作文的自由表达.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陶行知老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念,运用到作文教学中也正是真情作文。为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7.
姚秀萍 《教师》2011,(14):29-29
小学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又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而写景类作文又是各种作文中较难指导的一种。很多学生在写这类作文时都显得内容空洞,只能勉强用上诸如"风景优美、鸟语花香"之类概括性的词语,很多老师面对这类作文也感到束手无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何指导学生在写景类习作中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笔者认为合作习作是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运用失真的语言,来表现着对失真生活的"感受"和对失真情感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凸现一个"真"字!可见,学生认"真"习作,"反映新思维、新体验","面向生活,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蔡晋琴 《阅读与鉴赏》2011,(2):43-43,42
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懂得,习作有时为自己而写,即自我表达,有时是要写给他人看,即为了与人交流;必须让学生知道,习作不是为了要给老师批改,习作不是为了完成一次任务;必须让学生懂得,习作是为了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谈得上个性作文,创意作文,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快乐起来。  相似文献   

20.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使作文教学走出“学生厌写,教师厌教,耗时耗力,效率不高”的怪圈,笔者不断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