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重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警惕重人文性的开发,疏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载体。离开了语言文字,离开了工具性来谈人文性,等于有舟无水。只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就会空洞,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不能否认,科学有效的训练的确是语言实践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适合采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2.
徐荣 《安徽教育》2009,(4):32-32
<正>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果一味追求工具性,会使鲜活的语文教学变成机械单调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学习就会缺失情趣,丧失美感。而过  相似文献   

3.
何瑞周 《宁夏教育》2008,(12):34-35
从本质上说,语文谋程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语言文字和精神思想的统一,而精神和思想蕴涵于语言和文字之中。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把语文教学单纯看作考试的技能训练,就违背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宗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范例”,努力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平台,在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的同时,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工具性是基础,离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缺少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是生硬的、死板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慢慢失去兴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宏观概念,但贵在统一,也难在统一。  相似文献   

5.
王晓燕 《生活教育》2012,(15):67-69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定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是什么使两者水乳交融地统一起来呢?是语言文字。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但工具性要依赖言语来实现。离开了言语,语文的人文性将淹没在繁琐的分析、理陛的肢解中。语文能力就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运用中如何使工具和人文、语文和思想恰如其分、得体地和谐共振,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形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统一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入手:一、巧引善导,激发兴趣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所谓训练,当然不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拿起笔来写,就算了事。必须讲究方法,思考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为学生选取准确的思维切入点,就像为学生寻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高速路一样,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将人文性悄然隐没于工具性之中,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例如,《盘古开天地》片断(执教:张祖庆):  相似文献   

7.
崔峦老师说过: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问题的出现。在平时的语文课程中,我们更多注重了人文熏陶,课堂上感悟多,训练少,这是"得意忘言"的表现。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和品味课文还要引导  相似文献   

8.
彭昕 《教师》2009,(17)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崔峦老师说"语文课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挖掘,有可能上成专门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挖掘太深,又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尺度确实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9.
加强和优化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努力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走出一条语言文字训练人文化的道路,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在追求和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宋洁 《语文天地》2009,(5):24-2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有机统一。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真正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以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认读、概括、感悟、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王妍 《现代教育》2014,(6):54-55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人类交流交际的工具。语是语言,文是文字,因此语文课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要完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相似文献   

12.
正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二、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3.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定远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必须在品析语言文字上下工夫。"又说:"如何解决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去实现。"由此可见,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对文本充分朗读,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被指责为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过于摇摆,灌输式的训练与乡愿式的散漫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同时并存。其思想背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人文性以及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在教学中实现二者的恰当平衡,前提是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涵与统一基础予以辨明。维持二者在实践中的平衡需要顾及到学生发展着的心理特质和水平,坚持中庸原则,通过创设优美、优雅和优质的语言环境,实施基本的语言文字训练。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被指责为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过于摇摆,灌输式的训练与乡愿式的散漫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同时并存。其思想背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人文性以及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在教学中实现二者的恰当平衡,前提是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涵与统一基础予以辨明。维持二者在实践中的平衡需要顾及到学生发展着的心理特质和水平,坚持中庸原则,通过创设优美、优雅和优质的语言环境,实施基本的语言文字训练。  相似文献   

17.
加强和优化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努力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走出一条语言文字训练人文化的道路,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在追求和更高境界。笔者以《艾滋病小斗士》一文的教学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人文化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人文性的教育是要通过长期熏陶渐染和积累感悟的,而工具性的教育就是使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作为工具性的语文,是绝对离不开动手能力的训练的。不会动手,或动手能力不强,是不可能具备很高的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是新课标和新课改所要求的。由于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所以才呼唤加强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问题。其实人文性是各学科所共有的属性,运用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才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必须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好地统一起来,力避顾此失彼,重此轻彼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怎样才能找到"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从而立足"工具性",弘扬"人文性"呢?我想,落实这一理念必须要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体现和把握,正如崔峦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