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传统的习作教学,教师习惯于先将“习作要求”和盘托出,再费尽口舌地讲解一番.希望学生能很好地在“习作要求”的统领下去作文。实践证明这是不可取的。弊端主要有二:1.“习作要求”往往是多元的。我们不少学生原本就怕作文、厌作文,面对这么多的要求,无异于泰山压顶,更加怕了、更加厌了,作文的兴趣、信  相似文献   

2.
郭根福 《四川教育》2002,(12):38-39
习作教学的价值观: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我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将会怎样去写”。这两个问题是构成完整的习作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习作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实质上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也…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在学生习作过程中,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写作的活动中,诱导学生满怀激情,产生向往的快乐心态是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培养平和的习作心态只有在心情舒畅、平和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想像才能丰富。怎样让学生心情舒畅地习作呢?树立“小课堂”与“大作文”观念。习作课是作文教学的主阵地,但一味地把眼光盯在小小的课堂上,只传授写作技巧,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学生即使知道怎么写,也终因生活单调或语言贫乏而无从下笔。久之,学生会产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我们要树立“大作文”观,立足课堂,延伸课外。一方面,要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间接的生活积累。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们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特别是小学作文教学要求偏高,形式单调,既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将小学生作文改为“习作”,降低了难度,明确了目标,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切中时弊的建议,这是我们进行习作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2011版课标关于习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课标重视学生作文的基础积淀,明确了习作的要求:写作内容“具体明确”;语言运用“文从字顺”;表达技巧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对小学生作文定位不准,要求过高;大多练写命题作文,很多时候题目出得脱离学生的生活;注重作文形式上的指导,在写法上限制过多……”崔峦老师的这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习作命题及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更新命题观念,改进命题方法,有效提高习作教学质量呢?  相似文献   

8.
余银妹 《广西教育》2004,(4A):18-1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使学生具有实际的写作能力,写记实作文,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吐真情,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习作教学必须让学生丰富生活,帮助学生开拓习作“源头”,写自己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情,文章才会生动具体。怎样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习作,下面我谈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9.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的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笔者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所致。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下面浅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经验: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可谓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而习作评价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们的习作评价往往只见“文”而不见“人”,教师眼中多的是如何找出一些缺点来给习作减分,却少有找到优点给加分的.许多学生对教师给予的评价也只是瞄上一眼,便将作文本塞进抽屉,造成了教师评价的“劳而少益”甚至“徒劳无益”.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认为,“作文教学一向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教师批改下功夫很大,学生不看,等于白花力气.应该改变改变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运用一些心理效应进行习作评价,便能使评价成为学生作文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习作情境、制造习作话题,并巧用“扶放进阶”的习作训练模式,从“扶”到“半扶”,再到“放”,循序渐进、阶梯递进,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方法引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得到深刻的活动体验和独立实践的机会,获得写作成功的愉悦感,还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学生普遍怕作文,谈“习作”则“色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力求取得良好的习作教学效果。下面,我谈谈在“习作”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我多年对习作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习作或者应付了事等。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对习作不感兴趣?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要想突破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困难,需要创新作文教学形式,有效搭建平台,从而为学生的习作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4.
李杰 《河北教育》2006,(5):37-37
俗话说:习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这充分说明了习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只有让学生不断亲历习作的全过程,才能让学生从怕作文中走出来,并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范根玉 《广西教育》2005,(9A):39-40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作文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习作心理,顺应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那么,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开辟这条“绿色通道”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儿童生活作文”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自始至终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情感,使作文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习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作文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尊重和弘扬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二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邢贵 《青海教育》2014,(7):40-4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但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刚刚从写话向习作过度,习作质量难免不高,若老师要求过高,亦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学生认为作文难写,老师认为作文难教,针对这一目标要求,怎样搞好中段的作文教学呢?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的改革,必然导致作文教学的变革。作文教学要日趋完善、进步,必须将“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和谐、自主、创造性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作文教学中,努力构建自主、开放的“习作超市”,营造宽松、自由的作文氛围,把选择权、评价权交给学生,已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9.
读者意识是一种作文教学观,是一种倡导在近似真实情境中进行写作的训练方式。国际写作组织既倡导“为自己写作”,也倡导“为不同的读者写作”。很明显,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习作缺乏读者意识,这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缺乏写作兴趣的根本原因。在作文教学设计中,切实转变师生观念,用正确的导向引领学生,指导学生建立习作的协作组织,扩大读者群,进行广泛的阅读交流,侧重特定文体和语体修辞训练,注重模拟写作训练等,是树立学生习作读者意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改章难于造章 ,易字艰于造句。”(刘勰)独立地修改自己的习作是作文教学的重难点 ,也是实现作文教学终极目标———自能作文———必须经历的全过程之一。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教师的任务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 ,而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让他们不仅能根据教师的评语修改文章 ,还能自己主动有效地在写作过程中反复修改。边读边改是独立修改习作的主要方法。中心是否明确、材料是否精当、结构是否合理 ,这些方面的修改可以凭借默读 ;想使上下文过渡自然、语句通顺连贯、标点正确、没有错别字 ,消除丢字多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