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等自媒体的使用,传统"媒介审判"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新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媒介审判"与传统"媒介审判"有哪些区别,网络"媒介审判"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从加强网民素质、加强媒介自律,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和司法机关的良性互动四个方面防范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包晨璐 《新闻世界》2014,(1):147-148
网络时代中,许多司法事件、社会事件都在网络舆论的关注中演变为全民关注的事件。媒介审判在网络时代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网络媒介审判出现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希望网络舆论可以激浊扬清,避免媒介审判等不规范现象的发生,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3.
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便捷与喜悦,也带来了困惑与忧愁。"草根们"更容易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也出现了非理性的表征。文章阐述了网民非理性现象的特点,即上纲上线、言辞过激等;分析了产生非理性表征的一些主要原因:如虚拟社会的"匿名性"、网络媒体"把关人"的责任缺位、"网络推手"的"炒作"、网民盲目集群跟风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为现实社会非理性舆论构筑了新的传媒环境,谣言和非理性的舆论逐渐形成了媒介审判。在媒介审判的过程中网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对某些网络事件所起的作用和网民的媒介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学生群体成为网民的最大群体,其中人际交流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QQ、微博、人人网、飞信等即时或非即时的通信工具则是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网络媒介。新兴的网络人际传播方式带给了大学生与传统的交往方式不同的新鲜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些媒介的深入使用,由此而产生的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依赖问题引发各方关注,"网瘾"青少年、"网络成瘾症"或"病态网络使用"等概念被学者相继提出,并加以佐证。本文将以QQ这种人际传播的新形式为例,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依赖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6.
陶喜红 《新闻窗》2008,(6):110-111
当今信息社会,网络传播势不可挡,网民的数量增长迅猛,其中,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多,在网络中表现也非常积极,经常充当信息传播者的角色。但很多时候,一些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介不注意或不能正确把握分寸,出现言论过于偏激现象,甚至出现传播错误信息、虚假信息的现象。鉴于此,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把关判断能力十分必要。具体来讲,在网络素质教育中。应该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三种意识:即质疑意识、把关意识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7.
李琰 《今传媒》2012,(8):32-3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许多司法案件在网络舆论的强烈关注下,迅速演变成轰动全国的热点问题。媒介审判也在网络时代呈现出新的发展和变异。本文主要探究了网络时代媒介审判产生的原因,并从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媒介自律,以及促进网络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三个方面提出了有效防止网络"媒介审判"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网络让每个人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网络成为舆论的一种新的载体。许多司法案件在网络舆论的关注下,迅速演变为轰动全国的热点问题,媒介审判也在网络时代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本文从网民、新媒体、社会环境、历史传统等方面分析了"媒介审判"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可以将社会中层出不穷的网络媒介行动看作是透视公共治理和社会秩序的一面镜子。本文将网络媒介行动中的话语权博弈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把各利益群体对话语权的争夺看作是网络媒介行动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对政府与网民大众之间以及网民大众内部的话语权博弈过程进行分析,试图弄清潜藏在其中的"权力关系逻辑"和"组织动员逻辑"。  相似文献   

10.
杜绝网络时代“媒介审判”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的信息社会正在从web2.0向web3.0过渡,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敏感事件、热点问题等,社会迈向网络时代以采,不管是新闻媒介的信息发布机制,还是受众接受与反馈信息的渠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网络带来的舆论的分散性、情绪化、碎片化更是极大地挑战着"媒介审判",并且也出现了"媒介审判"的一种变异,即"网民审判"。在被网络包围的今天,不单单是媒介自身需要加强自律,坚持正确导向,杜绝"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网民也更应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防止出现新形态的"媒介审判"。  相似文献   

11.
在对"把关人"理论回顾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传播的特征,从主体、过程、模式等角度剖析传统"把关人"角色的颠覆趋势,分析普通网民在信息接收、解读、发布等层面对传统"把关人"角色的超越进程。从而进一步提出公众媒介素养对于更好的进行传播把关,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介审判”的负面效果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网民在“网络媒介审判”中所起的负面作用及成因,包括网络匿名性、集体无意识、从众心理、BBS议程设置等。  相似文献   

13.
潘蕃 《新闻世界》2012,(11):140-141
近年来,很多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受到了以微博舆论为代表的网络民间舆论的影响,使独立、理性、公正的司法审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本文试从网络媒介及网络社会角度探寻“媒介审判”产生的原因以及规避方法,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当今,网络媒体传播有关名人的虚假信息早已是屡见不鲜,而名人"被死亡"尤其严重。网络媒介、普通受众在事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应该怎样对待类似事件的发生?本文从网络传播特性、网络媒介责任、受众等几方面探讨了此类传播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对如何避免这种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许海滨 《传媒》2017,(16):51-53
网络新闻跟帖是指网民根据网络媒介提供的新闻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网络表达方式,其最早是作为网络新闻的副产品出现的,目的是增强网络媒介和网民的互动,使网民不仅能够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阅读,还能进行即时点评。发展至今,网络新闻跟帖已经成为一款重要的媒介产品,很多网民也把关注的重点从网络新闻本身转移到冗长而充满争议的跟帖上。阅读网络新闻跟帖并通过发布跟帖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网民新的舆论参与行为,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6.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秋媛 《今传媒》2016,(10):34-35
本文结合社会学中的访谈调查方法,以武汉高校学生为访谈对象,并对其进行了编码,真实地展现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如何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提出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网络“把关人”责任等途径,旨在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中所说的“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上受到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人在虚拟的网络媒介形象和真实的社会人之间不断转化,而其自身的某一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4,(23)
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激化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致使外在于司法的"审判阵地",逐渐从"媒介审判"转移至"网络舆论审判"。频繁发生的网络舆论审判事件虽然常常因非理性因子的存在而招致许多质疑与争议,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这样一种特殊语境下考量,会发现这类网络舆论审判现象如果在一定规范的引导下进行,会在推动司法审判信息公开、透明,倒逼"媒介审判",牵制权力干预等方面保障司法审判的独立性。我们不能将妨碍司法独立的因素简单归结于网络舆论审判现象,司法独立性、公信力的真正来源,在于信服于公众的客观、理性、全面、透明的审判立场。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赋予了公民更多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公民开始参与到司法事件的监督、调查和评论当中,成为网络媒介审判的主体。与传统媒体报道司法案件不同,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的匿名性使受众也能够参与司法事件的调查,探究事件的真相以及积极主动地表达对审判结果持有的观点和意见,当多数人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时,便容易出现压倒性的、甚至是极端的公众意见,影响司法的公正。文章从网络时代下公民的舆论监督、调查、刻板成见评论以及公众心理和人际格局的变化四个方面探究当下网络媒介审判的特殊性,进而提出对网络媒介审判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假新闻愈演愈烈、有禁不止,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不仅引起网民的愤慨,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假新闻现象入手,对减少、避免网络环境下的假新闻作出有益的探索。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方法,从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等方面探讨出现假新闻的深层次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法。揭示出减少、避免网络环境下新闻的失实,大众传媒的角色应由把关人转变为引路人,同时净化网络新闻环境,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