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生态学以和谐、动态的眼光看待文化.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文化生态失衡、缺乏系统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和完善的课程设置、优质的跨文化教材和跨文化师资不足、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等问题.大学英语跨文化均衡教学的解决路径包括:理清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完善跨文化交际类课程设置和大纲编写;掌握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差异,融入中国文化;确立跨文化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提高教师跨文化素养;借助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跨文化教学新模式等.  相似文献   

2.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对经贸类人才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因此,高校国际经贸类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及时调整,既要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更要系统培养学生在新常态下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和工作胜任力;具体路径包括:开展跨文化意识教育、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知识框架、制订跨文化能力评价标准体系、探索跨文化能力素质养成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真实的跨文化商务交际环境.  相似文献   

3.
口语交际评价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传统认识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初中英语评价基本上还在沿用终结式评价的模式,将考试作为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本研究通过对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评价方法和具体操作的实验和探索,构建了一种较易操作、适合本地区的口语测试标准和框架,即分散评价和分类评价,尝试以此评价体系和标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渐进学会用英语娴熟地表达自已的思想,进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JF标准是在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开发的针对日语教育、学习和评价的参考标准,但推行以来国内用于教学一线的实例不多。笔者认为,JF标准准确地反映了时代动向,对于日语教学、尤其商务日语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本文将围绕JF标准对于建立商务日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启示这一个方面展开探讨。通过本文的分析,加深对JF标准的认识,促进商务日语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对国际汉语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梳理汉语国际教育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审视目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尝试提出可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6.
翻译伦理的回归为译者明确自身的职责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多重翻译伦理的约束,既要忠实于原文作者,尽可能重现原文风貌,又要忠诚于委托人和目标读者,力图发掘译作的各种价值。切斯特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翻译的五种伦理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充当跨文化交际的调停人,需要遵循特定的规范与伦理,明确自身的职责,才能确保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美国少年精彩的16秒为案例,阐述了生命伦理的普世价值,通过比较中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分析了中美生命伦理价值的差异。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跨文化交际并构建跨文化的生命伦理平台,培养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改革评价机制,提高评价水平,改进语文课程评价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科学的口语交际评价应坚持情感性、激励性、差异性、综合性原则,构建多元化的口语交际评价目标。倡导灵活性的口语交际评价标准,注重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深入,涉外从业人员的跨文化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以往的跨文化能力评价过于关注口语,而往往忽略书面语,对跨文化写作能力的关注不够。以学术领域为例,从跨文化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入手,探讨跨文化学术写作能力的建构与评价问题,丰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工具研究。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交际学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发展迅速,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针对国内民族之间的跨文化研究,尤其是汉维跨文化研究基本还是空白.由于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汉维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频繁,进行汉维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尤其必要,它对中国跨文化交际学发展有重要作用,能满足新疆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对新疆双语教育和民族教育有特殊意义,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有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目标要求。文章从生态视角构建涵盖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技能的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并从教材、教法和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框架践行策略。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日益显现,但传统的强调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应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建构主义观,引导学生积极建构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组织学生在跨文化情景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主体之一的译者,必然要受到多个层面的约束,这也决定了译者在从事翻译时必须以一定的伦理价值为标准,做出符合文化构建与社会发展的译作。文章从元伦理学视角审视典籍《菜根谭》英译中译者的伦理价值抉择,即译作对社会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杜欣欣 《海外英语》2013,(23):34-35
培养中国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国对外发展需要。该文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和内容,分析了中国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现状,提出了培养方法包括转变教育者角色、研究拓展教材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开展多种课外活动等,希望能够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育实践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师德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着虚与实、主观性与客观性、实然与应然、功利与道义的内在矛盾。当前,师德评价伦理目标有所偏差,师德评价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师德评价中教育观念滞后。师德评价应在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及机制等诸多方面有所改进,以走上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应积极发挥师德评价对教育伦理发展和教育道德进步的推动作用,引领教师的德性状况朝着社会所期待的方向前行。第一,师德评价标准要体现完整性和层次性。既要反映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又要反映教育自身的特殊道德要求。师德评价标准的层次性,是基于教师德性状况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教育伦理规范的设立应体现价值的等级性。第二,应明晰师德评价的范围和教育行为的道德类型。师德评价中的"师德"是对于特定的教育主体而言的,包含主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在教育伦理学的意义上,教育道德行为可分为善的(道德的)、恶的(不道德的)和亦善亦恶(既道德又不道德)三种基本类型。第三,师德评价应将"具体考察"与"总体判断"结合起来。第四,师德评价实践活动应辅之以一定的伦理教化和道德激励。  相似文献   

16.
刘博 《英语广场》2023,(9):60-63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英语教学研究的必要内容。本文在局部评价语法的视阈内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在提升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水平的同时,帮助高职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好地进行跨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对国际文化与经济交流有重要作用。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利用微课助力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是亟待研究的教育问题。微课导学模式不仅能发挥微课的优势,而且能弥补微课“碎片化”“时限性”的不足,使微课兼备系统性与方向性等特征。微课导学模式对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行为实践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微课导学模式中的培养途径,旨在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英语新课程标准及社会的发展都要求英语教学要更加注重跨文化内容的渗透教学和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本文旨在分析跨文化交际在日常交际中的主要差异,并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我国与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呈百花齐放的姿态。在文化融合和创新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日益突出。基于此,本文从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探究出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国与国之间交流的深入、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经济来往的加深,相关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越来越频繁。因此,在各个领域中,都越来越来看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育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长期的教育目标。如何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对于跨文化交际领域来说它也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以下就"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研究"进行阐述,为本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