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卡扎菲死了,他10年前在中国出版的小说集《卡扎菲小说选》却成了抢手货。而且也就在这一刻,人们才猛然意识到,在卡扎菲先前的众多职务当中还有一个叫利比亚作协名誉主席。据悉,中文版《卡扎菲小说选》由12个短篇小说和思想随笔组成。由于是出版领袖的作品,当时利比亚方面显得很谨慎,要求中文版《卡扎菲小说选》必须跟利比亚国内出版的阿拉伯文和英文版一模一样,包括封面、色彩、文字的摆放,都必须一致。这本书首印1万册,但当时不怎么好卖。中国社科  相似文献   

2.
权力的迷途     
文雨 《甘肃教育》2011,(23):1-1
卡扎菲死了,埋葬在了大漠深处,去掉了利比亚暴动者和西方支持者的一块心痛。媒体的热情也在空前高涨之后逐步降温。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卡扎菲会慢慢变成一个历史故事。是非曲直已毋庸多言,卡扎菲是世人眼中的独裁者,统治利比亚40多年而民心尽失;而帮着利比亚人打内战的西方国家也不是什么好鸟,无非是觊觎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不然,非洲大陆饿殍满地,为何不用大把大把的关钞、欧元去加以拯救,却热衷于去打卡扎菲?  相似文献   

3.
最近市场硝烟弥漫,利比亚被狂轰滥炸,卡扎菲顶着独裁的帽子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倡导民主、自由的国度漫骂,世人均认为此次美、英、法联军狂打利比亚,是为了原  相似文献   

4.
利比亚动荡局势至今已持续了5个多月。截至8月上旬,北约空袭已造成1000多名利比亚平民死亡、4000多人受伤。现在,战局进入僵持阶段。面对卡扎菲能挺多久、反对派内讧、北约的困惑、外交博弈与和谈等一系列问题,利比亚局势趋  相似文献   

5.
张心阳 《学习之友》2013,(11):19-20
一位从利比亚采访归来的女记者谈感受,她说,一个国家,个人的挂像越多。这个国家越危险。在利比亚,无论街头巷尾,还是庄前村后,无处不悬挂着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像,人们一集会就举着他的画像。现如今,这个到处悬挂个人画像的国度——更准确地说是政权,果真已经消亡了。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利比亚重新恢复石油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指出利比亚现在必须尽快恢复稳定,这样各大石油公司才能重返利比亚,石油生产才能重新开始。一场战争的收尾阶段通常都会十分混乱。就在利比亚反对派冲进绿色广场,开始鸣枪庆祝卡扎菲倒台的时候,远在米苏拉塔的一所医院里却是另一番残酷的景象。这所医院的走廊上挤满了伤员,一个不满三岁的男  相似文献   

7.
因利比亚总统穆阿迈尔卡扎菲的支持者武装与控制了部分OPEC(即石油输出国家组织——编者注)国家的抗议者发生冲突.石油价格于周三突破每桶100美元大美。  相似文献   

8.
卡扎菲和他的刺客夫人1970年9月1日,对卡扎菲这位年轻元首和他的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是值得大庆的一周年纪念日。早在8月31日,这里的卫兵就进驻了中心广场。负责中心广场执勤的卫队成员,用现代化的精密探测器,检查了每一个角落和可疑之点。当年6月,当卡扎...  相似文献   

9.
1969年,卡扎菲发动政变并出任利比亚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后,推行亲苏反美的外交政策.先后收回美在利的空军基地,废除同美签订的军事和经济技术协定。1981年,美、利断交。  相似文献   

10.
姜树雨 《地理教育》2011,(7):127-127
近几个月来,“利比亚”、“卡扎菲”等字眼时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这样一个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的国家,为什么会遭到欧盟、北约等国家的“特别关注”?现从地理的角度解读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卡扎菲是一个在国际上有很大争议的人物,不管别人如何评论他,但600万利比亚人在他的带领下脱离了贫困却是不争的事实。他带领贫穷到连饭都吃不起的利比亚人民走向富有,使国民像西方国家一样享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而且  相似文献   

12.
在阿拉伯历史上,曾有过阿拉伯帝国的辉煌时代。二战后,阿拉伯国家也曾涌现一批以统一阿拉伯世界、复兴阿拉伯为己任的政治领导人,如埃及的纳赛尔、利比亚的卡扎菲、叙利亚的阿萨德等,都搞过各种形式的“阿拉伯联合”。但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埃及与以色列单独媾和,上世  相似文献   

13.
陈依连 《考试》2011,(12):18-19
关联词语误用会导致句子的意思与要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一、形近义近导致混淆一形义致混。似是而非一些形近义近关联词极易混淆,但仔细辨析,它们在适用对象、范围、场合和搭配习惯及其所表达的语法关系等方面却有着细微区别。例1:目前,利比亚过渡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不是尽快消灭境内忠于卡扎菲的残余武装,就是尽快组建临时政府。  相似文献   

14.
【正】2011年10月20日,随着卡扎菲被俘身亡,利比亚战事基本结束。这场爆发于2010年年底并燃烧至整个中东、北非阿拉伯世界的革命,被西方媒体称之为"阿拉伯之春",并认为这是自1989年苏东剧变以来最重要的政治事件。有学者称,"阿拉伯之春"是第四次政治民主化浪潮。那么这一事件对世界和中国有何影响?该事件应当引起我们哪...  相似文献   

15.
由2011年初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引导的一场政权革命,其多米诺骨牌效应更是波及北非、中东地区(以下简称NAME)的多个国家(表1),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从本次风波事件来看,NAME地区的国家将进入内部纷争加剧的多事之秋,目前整个动荡局势还在延续,去年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彻底倒台;叙利亚国内持续近一年的骚乱,反政府势力日益增强,是当前国际政治的瞩目焦点。  相似文献   

16.
海外文坛     
正希沙姆·马塔尔《回乡》摘得弗里欧文学奖在获得普利策奖一个月之后,希沙姆·马塔尔再次凭借传记《回乡》获得了弗里欧文学奖。《回乡》讲述了马塔尔在卡扎菲政权倒台之后回到家乡利比亚寻找失踪的父亲Jaballa的故事。Jaballa是一位商人,他反对独裁政权,于1979年被保安部队绑架。从那之后,他的家人再也没有见过他,但大家都知道,Jaballa被带到了黎波里臭名昭着的阿布萨利姆监狱。  相似文献   

17.
严父VS慈母     
前不久报载: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演讲中提到有关父母应如何教育孩子的话题时,突然遭遇电视台记者“你是否打过孩子”的提问,布莱尔竟一时语塞,无比尴尬。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他解释:实际上有别的方式管教,不过,每个人都知道,打孩子和虐待孩子是不一样的。布莱尔坦言:当好父亲比当首相还难。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的英国首相布莱尔7月23日到访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进行圆桌会谈。 与政要交流,哪个学生不紧张?香港《大公报》报道说,几年前,紧张的中国大学生们不得不临时使用了“连翻译都听不懂的外语”向外国领导人们提出问题,有刻薄的记者形容他们的发音是“农民英语”,更甚者就以此为据,抨击当代中国高校的英语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9.
扎尔西瓦原是黎波里大学音乐系的一名大三学生,如果不发生内战,再有一年,扎尔西瓦就要大学毕业了。他和好朋友比亚里早就商量好了,毕业后,他们就回到家乡苏尔特的一所中学去当音乐老师,他们决心用音乐向孩子们传递温暖、和平和友谊。利比亚内战爆发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扎尔西瓦告别了大学,参加了推翻卡扎菲政权的反对派武装。一切都是那么仓促,他甚至还没有受过一次正规的军事训练,就匆匆地带着他心爱的吉他奔赴战场  相似文献   

20.
布莱尔执政后 ,在工党内和国内相继推行了一系列特色措施 ,以其系统性被称为“布莱尔主义”。本文着重从时代背景、英国内实际情况、布莱尔本人的性格和党派利益四个方面对布莱尔所推行的“第三条道路”进行理论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