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有其特殊性,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书育人”。这里的“教书”实际上指的是教学。中国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使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必须育人。目前,在教学中有这样的趋势: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教学变成了纯粹的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这显然是对“教学”的一种误解。“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  相似文献   

2.
何为教书育人?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多种,我个人的理解是:“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全过程中既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使德育、智育等几方面同时得.到发展”.教书育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书是育人的形式和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和效果,是教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书和育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待说过:“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是教育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过程中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所以,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教师要时时不忘育人的任务,否则书教得再认真、再好也会失去根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似乎是学校党团组织、班主任的“专利”,其实不然。作为一名教师,不管他教的是什么课程,都应当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和授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密不可分,我们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分开。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关于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的关系有一段名言:“教学如果  相似文献   

4.
“教书育人”涉及到教学过程中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其合理性,就在于“教书”为了“育人”,“育人”必须“教书”。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教育;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段话的宗旨是说德育和智育是并重的。邓小平同志在强调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同时还说:“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为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邓小平同志这段话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虽然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可是他们的思想经受着两种制度和多种思想体系长期共存的考验,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尤其应注  相似文献   

5.
“教书育人”是《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使命。“教书”与“育人”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教书是教师育人的基本途径,育人是教师教书的根本宗旨。目前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只教书,不管育人”,教师只教知识、业务,而不去想、不去碰学生的思想问题。“我教书,也就育了人”。笔者认为,教书是有政治方向性的劳动,没有育人的精神,只能说“教了书”,而“教好书”是不可能的,任何知识的教学都必然带有思想倾向,没有无思想性的知识,数理知识的教学能形成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以及良好的思想品…  相似文献   

6.
马晓燕 《新疆教育》2012,(8):118-118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这三条,归根到底是教书和育人的两个方面。教书和育人,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教育过程。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则是教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学中我从不放弃每个细小的育人环节,寓教育于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担当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教师在各种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些都强调了教学中育人的重要。在教学中育人,讲究寓育人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强调薰陶渐染的影响。如果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比喻教学中育人的艺术,那是再恰当不过了。春雨可喜,除其来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而且要通过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赫尔巴特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还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作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很多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0.
《江苏高教》1986年第6期《论坛》中有《“教书育人”一疑》的文章,该文中心意思是“教书就是育人”。我却认为对教师既要他教书,就一定要他育人,把“教书”和“育人”一起提出来,在当前是十分必要的。教书仅是育人的手段,而育人才是教书的目的。一个教师,对这两者的关系是否明确,往往可以表现出他的教学态度是否端正。有没有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而终于育出了大批人才的事呢?我认为是没有的。从古到  相似文献   

11.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如果一个教师只“教”不“育,那是一种罪.把教书当作手段,育人作为目的,用良好的师德形象感染学生,老师的自我价值才能得于体现,才能实现伟大的教育目的,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因此,认识教师劳动特点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劳动特点是什么呢? 一、热爱专业和热爱学生的统一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教书。在学校中,育人离不开教书,教书不能忘记育人,这里体现了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教师有三种不同的境界: 一种境界是把从事教师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都含有“谋生手段”  相似文献   

13.
学科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校是以教学活动为主要特征的 ,教书育人是学校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的基本规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作了“教育性的教学”和“教学性的教育”的理论概括 :“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 ,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教育” ;“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 ,就是失去手段的教育”。原苏联教育家加里宁也指出 :“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 ,而应是一个教育家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程师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觉悟…  相似文献   

14.
漫谈教师要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高玉海,李向阳教书和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天职。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教育人才。教育家徐特立同志认为教师的职责应是“人师”和“经师”的统一。他说,教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师(因为过去教...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着重探讨如何运用教育学科知识,全面提高德育效果。一、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用当今的话来说就是“教书育人”,要求教师,一为“经师”,二为“人师”。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方面,作为教师应该时刻认识到通过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德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符合“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6.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思想品德素质在素质结构中是灵魂,居于首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传授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确保德育首位。通过六年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独到的优势。现就德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只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成默契、和谐、共鸣,才能奏出悦耳、动人、雄壮的交响曲。教师渊博的知识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习兴趣、传递知识技能的有效工具,教师的教育能力则是沟通师生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学活动是“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教书是育人的条件,育人是教书的目的。学生不是学习“机器”。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观点争鸣等,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教师要善于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教学全过程,全面提高教育能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德国教育家赫尔巳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教学,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传授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确保德育首位。英语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语言知识课。因此英语教育也要适时渗透德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下面我就我在教学中的案例来阐述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教书育人”是古往今来的教育家重视的问题,我们今天的提法也是“教书育人”,并要求把“教书”与“育人”统一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里,这种观念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进行思想教育,把育人局限于德育,这是对教书育人的偏颇理解。我认为:教书育人并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其正确的含义应该是通过教书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换句话说,教书是为育人服务的,即通过教书的手段达到育人的目的,本文即是对这个观念的一个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20.
学科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校是以教学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书育人是学校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的基本规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作了“教育性的教学”和“教学性的教育”的理论概括:“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教育”;“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手段的教育”。原苏联教育家加里宁也指出:“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