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管理文化,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因。 一、以人为本,掌握职工的心理需要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心理需要分为缺失需要和生长需要两个部分。缺失需要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生长需要从低到高分别是审美需要、认知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缺失需要是人体生存必须满足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长需要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提高心理辅导品质,必须基于学生成长性需要。心理教师要明晰学生的三种发展需要,即缺失性需要、维持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心理教师要创造温馨、民主、安全的课堂氛围,以专业之心体悟学生的成长性需要。结合多年的学校心理教育实践,心理教师要用好由远及近说自己、故事启发重体验、关注情感促成长三大策略,关注学生的成长性需要。  相似文献   

3.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是古人用于军事作战时的一种策略。先哲的这句话在当今很多事情上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亦然。知晓职工的心理需要,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取得积极的效果。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把握职工的需要心理。在实践中不难看到:当人们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时,视野开阔,思维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进食障碍的主要表现,引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方面分析了进食障碍患者的心理现状以及进食障碍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进食障碍的主要表现,引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新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方面分析了进食障碍患者的心理现状以及进食障碍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李渔的《闲情偶寄》从现实生活出发,综合阐述了作为个体的人在生活中不同层次的(生理、心理、文化和精神)审美需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独树一帜的生活美学观点。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李渔的生活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这一以人为本的美学思想特征奠定了李渔在中国生活美学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我国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的需要。目前我国青少年人格存在着心理人格、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缺失等问题。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激活青少年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独特的家庭出身、痛苦的人生经历及深刻的生命体悟,成就了张爱玲的艺术人生,也使其创作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张爱玲创作局限性主要源于安全需要的刻骨缺失、归属需要的冷漠荒芜和爱的需要的极度匮乏,从这个角度对张爱玲的创作心理及作品的局限性能有更深切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关注学生的自主成长,离不开对学生三种发展需要——缺失性需要、维持性需要、成长性需要的辨析。缺失性需要是一种低层次需要,是由低于正常标准的发展状态而引起的弥补缺陷、消除麻烦、甚至"痛改前非"的需要;维持性需要是学生维持常态生活的需要;成长性需要是超越常态标准的更高境界的追求,是一种发展需要。因此,运用教育智慧关注并敞开成长性需要,将其与开展高品质教育活动的过程融合起来,应该成为班级建设乃至学校各种教育活动持续改进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成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来看,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心理原因。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创新高校团组织建设,广泛开展社团活动等途径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在适宜的交流情景中为解决需要的缺失与需要的满足之间的矛盾发展起来的。儿童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构成语言发展的内部前提,环境提供语言形成、发展的外部条件,出于适应的需要,在情境交流中发现了语言和语言规律,获得了语言。其中与儿童语言能力水平相应的语言环境的获得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充满竞争的社会之中,侵扰人的心理令人不安的因素多得数不胜数,任何人尤其是中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是十分正常的。如何正确地认识、对待和调节各种心理问题,使他们进入一种心理的舒适区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呢?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唯动机是由多种不同  相似文献   

13.
作为高级情感活动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一种对生活、自然、观念形态等建构式的整合过程。这种整合的深在动机是源于人的多层次的心理需要的,也就是说,是作家出于审美地表现人的需要缺乏的体验,而作家个体需要与社会集体需要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对作家创作动机研究,又进一步揭示作家优势需要体验在创作心理中诸如知觉、记忆、想象、情感、思维等因素都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也论缺失性需要与学习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的心理学工作者认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要以缺失性需要的基本满足为前提。作者认为这一观战失之片面,并提出:(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和缺失性需要的基本满足不存在必然联系;(2)缺失性需要的基本满足是学习动机满足的前提;(3)缺失性需要的基本不满足往往成为学习动机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蔡潇 《教育教学论坛》2012,(22):271-272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爷爷奶奶关爱备至,父母心疼不已。应该说,他们是生活在天堂里了。可是,长辈的溺爱、缺少玩伴、家长期望值的过高使幼儿出现了不少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幼儿心理需要的特点,强调认识幼儿心理需要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实现幼儿心理需要的方法途径,以期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便深入到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为本,具体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兴趣需要、体验需要和犯错需要,全面提高其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7.
马斯洛意义上的“需要”可划分为两大类: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deficiency needs,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爱和尊重的需要)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得到满足。而这些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个体有关这方面的动机就会减少。否则,成长需要(growth needs,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在别人的认同中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永远也得不到完全的满足。缺失需要的基本满足是求知与理解需要成为占优势需要的前提。[编按]  相似文献   

18.
林刚 《文教资料》2005,(3):157-159
人的需要是人的意识活动的重要心理基础,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动力。认识人的需要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觉尊重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满足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瘾产生的原因,认为大学生网瘾的形成同过度依赖网络来满足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不无关系,要解决好网瘾问题,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在为大学生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的满足创造健康、良好环境的同时,还应运用外在被动力和内在促动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理念和上网习惯。  相似文献   

20.
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文章探讨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并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出发,提出了高校贫困生面临的心理冲突,即对自我实现的渴望与基本生理需要满足的缺失,对安全感的渴望与焦虑抑郁的情绪,对归属和爱的渴望与自我封闭的孤独感,对自尊的渴望与内心的自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