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燕 《新闻实践》2007,(4):12-14
成就报道的目的是要通过群众亲身感受到的巨大变化来鼓动社会,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鼓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干劲。成就报道活起来,动起来,才能让群众喜欢看。当前成就报道的通病是:谈工作多,讲故事少;列数据多,说新闻少;单向式多,互动式少。如何让成就报道活起来、动起来?一是用“新闻故事”让成就报道活起来,二是让“人物”成就报道动起来,三是通过活动策划,让成就报道与群众互动起来。  相似文献   

2.
洪磊 《视听界》2006,(3):87-87
成就报道是“政绩新闻”,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得意之作”,也是稳定人心、鼓舞斗志的“稳心之作”和“鼓劲之作”。所以,一直是各级电视台的“规定动作”。然而,成就报道往往:一是工作性太强,让观众乏味的套话多,空洞无味的数字多。二是报道面较窄,有地域局限,让观众感到亮点少、时空性差。三是时效性较差,常常让观众觉得没有新闻由头和新闻事件,只是按地方领导意图在图解政绩。四是贴近性较弱,往往使观众感到贴“上”不贴“下”、贴“富”不贴“穷”。成就报道出新出彩,须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笔者所在的江苏省盐城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自办栏…  相似文献   

3.
说起硬新闻,往往与成就性报道、经验性报道、静态性报道、主题先行式报道等等内容联系起来。做硬新闻,创作者可以感到沉重,但不能让观众也感到沉重,这就要求记者有“举重若轻”的本领,换句话说要让硬新闻实现“软着陆”。  相似文献   

4.
方明远 《新闻界》2005,(6):97-97,108
“成就报道”是党报展示各级党委和政府成绩,以鼓舞全社会奋发有为的重要报道形式。但是,长期以来,“成就报道”由于不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不少报道被打上“做秀”烙印,不被广大读者认同,成为党报报道的重大难题之一。因此“成就报道”如何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如何通过报道模式创新实现“三贴近”要求,使报道让读者喜闻乐见,能够起到“入脑、人心”效果,成为党报“成就报道”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化 生活化 故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运东 《新闻前哨》2005,(12):44-44
成就报道如何突破传统模式?随州日报在“三贴近”上下功夫,探索出了一条让成就报道“新闻化、生活化、故事化”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成就报道是“政绩新闻”,反映较多的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得意之作”,也是地方党委、政府稳定人心、鼓舞斗志的“稳心之作”和“鼓劲之作”,所以一直是新闻媒体的“规定动作”。作为以服务民生、服务读者为己任的晚报类报纸,如何在成就报道中既让政府满意,又让读者满意,确立成就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亲性、可信陛,做到既能“顶天”又能“立地”,是各家晚报类报纸需要认真探索、研究的重要题目。  相似文献   

7.
郭小平 《新闻三昧》2003,(10):14-16
作认为:新闻不仅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且是对新近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工作通过新闻与历史意识的互渗,就能够抢占新闻报道的历史制高点,有助于创造独家新闻策划,极大地满足受众的信息渴求,并且在成就报道与舆论引导中体现一种理性的精神。同时,互渗意识也促使了“解密新闻”、“新闻人物回访”、“对比新闻”的繁盏,赋予成就报道与新闻宣传以全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残疾人在电视镜头中并不少见,而他们的出现又往往伴随着“身残”与“志坚“这样一对矛盾。按一般人的理解,是“身残”让“志坚”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也就更加具有新闻看点。为了突出这一新闻看点,很多记者就有意地去大肆渲染采访对象的身体残疾,以强化“身残”与“志坚”这对矛盾,似乎把被采访人说得越惨,就越能突出他(她)现在的成就。但是我们的电视荧屏是不是真的需要去极力放大这种矛盾其实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光有事实没有发现不成其为新闻,发现得太晚而失去时效性也不成其为新闻。发现与事实的发生总是有个时间差,相对要滞后些。批评对象不会开“新闻发布会”广而告之,批评事件的形成和批评线索的传递过程更费周折,这种滞后现象尤为明显。要解决求新与滞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避免搞成“马后炮”式的工作总结,让批评报道真正成为“新闻”的报道,办法只有一个——运用创新思维去深入挖掘,在挖掘中发现,在发现中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10.
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新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把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结合起来写的新文种,有人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社会经济新闻以辩证地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某种经济现象,或某一经济领域的形势、成就与问题,而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成就报道”或“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11.
新闻要短,是新闻界公认的写作标准之一。尽管新闻界不乏短新闻的传世之作,但是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既“快”又“短”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传统纸媒的“短”与“时效性”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深度报道”成为仅存的利器。在深度报道中,成就性报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就性报道中,大量引用背景资料、连续堆砌各类成绩的情况十分常见,这使成就性报道成了“成绩展示榜”,极易引发读者的“阅读疲劳”。  相似文献   

12.
在盘点“九五”的媒体大战中,《北京晚报》的一组“激越九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组笔力厚重、形象轻巧的报道背后,是策划者对成就报道突破性的战略思想,对题材的独到把握以及对新闻事实的精心裁减组合。从什么样的视角看待成就 成就报道是我们新闻宣传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新闻实践的不断丰富,成就报道也在不断发展与改进。以成就报道为代表的正面报道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生活。今天,群众认知水平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提起时政新闻,人们感觉最深的就是这是围绕政治活动而产生的新闻,其大多是领导活动、会议报道或成就性报道,说教味浓,形式也较呆板。殊不知,就是这些在一般人眼中看似“冷”“硬”的新闻,却蕴含着大量的政策信息,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是普通受众最关心和关注的。那么,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让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更好地为普通受众所接受,并...  相似文献   

14.
龚宇 《新闻窗》2008,(1):95-96
在当今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经济建设取得的每一项成就,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都是众多媒体备加关注、追踪报道的焦点。如何提高经济新闻图片的报道质量,让经济新闻更好的体现经济发展规律,服务百姓生活,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成就报道普遍大量存在于我国新闻报道之中。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所决定的。在成就报道中,如何做到既宣传了各地、各行业、各战线、各时期的辉煌成就,又有较高的收视率?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一直在认真探索的问题。今年的国庆五十周年,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成就报道作为重大战役来抓,对此认真总结,可以得到不少有益启示。一、让新闻性的弱势得到强化看成就报道,常常看到的词语是“一年来、近几年、某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改革开放20年以来、建国以来”等等,与即日、即时的新闻相比,时效性较差。新闻是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  相似文献   

16.
会议新闻是各类报纸,尤其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还是重要版面的“重头戏”。然而,在各种题材的新闻中,会议新闻由于报道内容上的单调枯燥、报道方式上的僵滞呆板,一直有着一副“灰色”的面孔,并成为影响媒体传播质量的因素之一。其实,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都在矛盾中生存和发展。会议报道也是如此。在会议报道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会议新闻的报道模式和受众需求之间已经存在尖锐的矛盾。这就需要传播者善于发现其中的矛盾,并一一加以解决,才能写出鲜活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让成就性报道打破“陈、空、长”的旧有报道模式,让其“个性”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用?笔者认为,除了要改革成就性报道的文风,让它更加贴近大众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成就性报道的写作模式,以新的模式来保障成就性报道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牛茂杰 《记者摇篮》2006,(11):37-37
重视和写好成就报道,是电台这一主流新闻媒体弘扬主旋律、发挥“喉舌”作用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是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信心的一种有效报道形式。但也有人认为,成就报道是“规定动作”,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所以无法创新,被动应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成就报道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直接影响到广播报道的质量和传播的效果。一是“老套”。报道方式与报道模式陈旧,新闻思维方式陈旧,语言老套、程式化,报道内容“数字化”,罗列一大串百分比,成就报道变成了政治概念和方针政策的机械图解。很多报道属于“似曾相识燕归来”,去年报道的东西,今年、明年把…  相似文献   

19.
成就报道作为新闻宣传报道的一种形式历来是新闻报道尤其是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着力点和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成就报道的状况和产生的社会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人民群众常把一些成就报道称作“唱赞歇”,这些被称为“唱赞歌”的成就报道,就其本身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说,要么是指其数量过多、过滥,要么是指其内容贫乏、片面、失真或虚假。事实上,成就报道暴露的这些问题,在不少新闻节目和新闻报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中,尤其要防止和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即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中存在的一种“唱赞歌,不怕多”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20.
刘岩 《声屏世界》2005,(2):27-28
这里的“硬新闻”,是指我们电视新闻中常见的成就性、经验性报道等报道形式。在东北振兴、媒体先行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做好这些新闻报道,啃下这块“硬骨头”.让此类新闻背后的大主题春风化雨般的为观众理解、接受,顺利实现新闻传播的“软着陆”。几乎成为电视记每天都要直面的问题。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举重若轻”的本领.为此.笔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