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占琦 《青年记者》2020,(11):12-13
社交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网络社交时代,沟通从“线下”转至“线上”,人们大部分交流依靠网络进行,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网络社交成为日常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网络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开放多元的网络空间使个体屏蔽真实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诸多束缚,重塑自我“人设”,重构网络身份.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系统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子系统组成,本我是原始我,超我是道德我,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中介.网络社交中超我脱缰,本我外释,自我重构,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形成了虚拟人格.  相似文献   

2.
黄琴 《东南传播》2020,(1):113-116
移动短视频社交是不同于图文社交的一种新型富媒体社交方式,它使现实生活更多介入到媒介虚拟情境中来,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打破,构成媒介生活日常化,媒介形象现实化,现实形象媒介化。本文以抖音App为例,从移动短视频社交这一新的网络现象出发,以媒介情境理论为基础,借助拉康的凝视理论以及弗洛姆的异化理论,试图揭示在移动短视频社交这一新的媒介情境中,用户在"他者"的凝视下凭借技术赋权进行自我建构与呈现,从而实现自我的彰显;当用户无法恰当地看待其他用户的目光及评价时,其自我建构与认同过度依赖他者,自我逐渐异化,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从行为层面到理念、精神层面逐步丧失主体性,自我在其中悄然消逝。  相似文献   

3.
虚拟实在是计算机技术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象,在这种状态之中,物体既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被体验的对象。在虚拟真实之中,虚拟自我也可以理解为人类个体在虚拟时空之中一种栖居和存在的状态。这种栖居和存在势必又将重新建构自我的含义,自我源自两重真实的互动与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建构的过程就是人们在与真实对应的虚拟或者虚构的世界中,通过自我的投射或者中介重新建构自我的过程。建构虚拟真实也是人们认知自我的愿望的实现。本项研究以虚拟真实这一传播技术形态为视角来观察人的本体性在这场信息革命中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白若男 《视听》2023,(3):113-116
近年来,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个体形象的塑造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人格特性,而社交媒体的“进场”使得个体自我形象的呈现由现实社会逐步迁移到线上的虚拟社交平台中,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自我呈现的表演行为与舞台设置显示出新的特征。这不仅影响着人们自我呈现策略的调整,也给人们进行理想化的自我呈现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5.
陈舒一 《今传媒》2014,(8):127-128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传播学,都对人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中的各种现象做了深入的研究,并阐述了精神交往活动的重要意义。在20世纪后期,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开始普及,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导致了虚拟自我的产生。本文从"自我"的概念出发,观察人的主体性在信息革命中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探讨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特点,以及虚拟自我是如何建构的。  相似文献   

6.
刘娜 《东南传播》2011,(5):60-62
网络论坛具有虚拟性、多元化、碎片化等特点,它打破了网民基于时—空对应关系的较为稳定的现实身份认同,解构了身份认同的自然、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机制等传统来源。在网络空间中,自我变得不确定、虚无、碎片化甚至消散。另一方面,网络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新形态,本身可以成为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替代性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论坛自身的身份建构、论坛对网友的身份建构以及网友之间相互的身份建构,网络论坛为虚拟空间中的公民提供了身份建构的多重可能性与现实空间。通过在网络论坛中进行现实参与,公民建构起来的不仅是虚拟身份,更是现实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革命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全新的传播空间。在社交网络中,话题标签(hashtag)的出现和盛行,具有明显的符号化、结构化、仪式化特征,呈现出明显的仪式传播样态。本次研究通过个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发现,话题标签的使用不仅提升了社交网络空间内的信息的结构化,还有助于网友进行自我形象的系统性建构。而从心理动因层面考量则发现,网民在社交网络中的标签使用行为,是为了进行群体意见表达和自我秩序维护,从而获取归属感、安全感、愉悦感。  相似文献   

8.
马宣 《新闻传播》2022,(3):23-24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生活网络化"成为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每个个体都极力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实现自我呈现的价值.微信作为人们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之一,成为人们在线上交流的主要选择对象.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是主体自我表达的一种表演形式,本文将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解释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9.
虚拟性是媒介现实的根本属性,虚拟现实是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个人可通过媒介在虚拟平台中获得“现场感”,故通常将网络空间视为自我呈现和构建的真实“情境”。虚拟现实中自我呈现具有倾向性、选择性、观众隔离式三大类型,个人以此选择合适的类型进行呈现,并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参照获得自我重构再认同。但在虚拟环境中的自我呈现日益弥散出社会性的幻像、主体及客体之间的相互伪装,从而引起个人的社交危机、社交焦虑、社交恐惧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有差异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现象.早期研究者发现,因为自我差异长期存在,难以消除,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他们过于注重自我差异的消极效应,而忽略了自我差异的积极效应.网络的崛起,引发一些研究者开始研究网络情境中的自我情况,他们认为,人在网络中更易进行理想化的自我陈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当今网民热用的新媒体——微博,分析其使用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想自我”,研究发现,微博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建构理想我:通过印象管理策略来美化自我,将“理想我”投射于他人,虚拟想要成为的另一身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未成年网络使用者低龄化现象日益显著,许多小学生更是在虚拟社区中成为了一名短视频生产者,积极地进行自我呈现与自我叙事。本文通过虚拟民族志的方法,以B站小学生UP主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网络实践中所产生的“自我”层面的变化进行研究。本研究对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揭示了社交媒体环境下小学生群体积极自我提升所带来的成长感、自我升格的集体社区身份、脱虚向实的社交资源,从而引发了个人自我扩展。但技术对自我的形塑具有双面性,网络中的自我扩展是有限度的,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转换为“自我抑制”。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类交往的方式逐渐社交媒体化、在线化和虚拟化,线下的传统社群不断向线上的虚拟社群扩展,在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虚拟社群分享信息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什么因素影响着人们在虚拟社群进行信息分享的动机?本文将从个体日常生活、虚拟社群中的关系、社会文化心理这三个视角进行多层级分析。研究发现,微观层次上,参与虚拟社群的信息分享有利于个体建立自我认同,实现自我重现;中观层次上,信息分享的动机来源于虚拟社群的互信、互惠机制;宏观层次上,互联网时代下的分享、参与精神促使着用户参与虚拟社群中的狂欢。  相似文献   

13.
当前火爆的网络直播现象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后出现的,究其本质,网络直播就是主播身体的展演,以及观众对其所进行的"凝视".本文提出在主播与观众的身体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身体成为主播自我呈现的媒介,也成为观众在文字符号后潜在的主体对象.直播中呈现身体并进行一种面对面交流,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身体是网络直播的基础.同时,在网络直播间中,可以说是建构了一处虚拟的场景,该场景提供了主播与观众之间交流互动的虚拟空间,也是伴随着身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14.
网络空间为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新情境,使其能自主性更强地使用各种网络特殊形象,进行个体展演、完成情感表达。文章探究以青年群体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周杰伦粉丝群,在近期微博超级话题打榜事件中,使用"夕阳红中老年粉丝"的网络特殊形象进行自我呈现和情感表达。结论认为,"夕阳红粉丝"这一不同于青年群体现实生活的特殊形象,实则反映了他们"感慨青春消逝""代际对立""娱乐与消遣"三种与该群体特性息息相关的情感表达。这三种情感对该群体具备较强的情感号召力,并在群体针对"夕阳红"网络特殊形象的表演互动中不断增强,成为该群体在本次带有互动仪式性质的"表演狂欢"中的共享情感。  相似文献   

15.
青年在社交媒体使用中积聚到更为多元丰富、开放兼容的社会资本,实现了他们与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互动融合。这为青年在虚拟空间自我认同的产生、建构与交融创造出广阔平台。青年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线上自我展示程度越高,其所获取的社会资本就会不断扩充,而仪式化、个体化的社交媒体使用,则会加快青年自我认同的资本积累,提升与之相应的资本权威。  相似文献   

16.
冯莉  许妍怡 《新闻通讯》2014,(11):43-45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社交平台成为人们的新兴生活领域,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互动模式和表演模式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百度娱乐明星贴吧的参与观察以及文本分析,选取"粉丝"这一群体,对粉丝自我呈现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粉丝在网络传播中呈现的形象、角色类型以及角色表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娴 《东南传播》2021,(6):115-11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美颜技术的大众化,人像美化成为网络用户特别是90后女性群体的一种依赖性实践,其在引领新的美学价值的同时,也重塑着互联网一代的社交方式.笔者将90后女性热衷"人像美化"这一行为,与技术赋权、"他者镜像"、身份认同偏移及媒介审美霸权等相关观点进行辩证讨论,剖析人像美化的依赖性如何彰显数字时代的形象焦虑,进而对当代年轻女性社交平台中的自我凝视和拟态真实形成较为深刻的把握.90后女性在"他者"期待视野下不断加工和改造自己的人像图片,是媒介技术对人像美化进行赋权的过程,也隐含着整个社会对"女性美"的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18.
欧阳素勤 《传媒》2018,(12):48-49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由最初的通信工具、交流媒介,构建起有别于人们真实生存空间的虚拟网络空间.其既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延伸,也是对传统思维理念的一种颠覆.网络空间中所内置的大量信息资源、交流途径,可以打破有关地域、种族甚至是社会阶层的差异和局限,使不同的人聚合成不同的网络群体,并在这一虚拟的空间里实现对原本生活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当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个体聚焦网络,网络空间形成了强大的"舆论"阵地,充分把握网络空间群体聚合所呈现出的特征,对于政府层面充分认知当前的社会舆论形势,生成能够利用互联网处理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本领、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数月后的正式上市将是脸谱公司的关键时刻,扎克伯格肩负社会使命的理想能否再次起飞,在此一举2月1日,马克·扎克伯格虚拟王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了一次完美着陆。他缔造的社交网络始祖Facebook(下文称"脸谱网")终于启动了上市程序,并提交了拟融资50亿美元的首次公开发行申请。这一庞大的融资规模,让这家社交网络公司将成为继谷歌之后,互联网行业最大的一桩上市事件,也可能造就美国历史上第  相似文献   

20.
安珊珊 《传媒》2021,(14):19-22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网络空间开启了社交关系主导信息流与影响流的移动互联新纪元.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新赛段,伴随着不断迭代的社交网络应用与媒体融合的复杂生态,社交网络用户的触媒行为分化日益加深,各类信息渠道聚力于传播公信力博弈,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统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白热化竞争. 本研究调用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化媒体中国家认同的舆论构建研究"数据库于2020年6月获得的2566份问卷调研截面数据,聚焦我国社会化媒体用户的触媒偏好与渠道公信力问题,以明确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社交网络空间的信息流动特征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