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司法公正根植于法官的职业道德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治国家里,司法是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因而司法裁断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正义能否实现,并进而影响着公众对法律制度的信心和信赖。司法公正根植于法官的职业道德素质,从我国的司法现状及现实需要出发,法官应确立公正、独立、廉洁、行为正当、勤勉尽责、忠于职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则。我国在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和规范法官行为操守的工作中,必须改变以前单纯地以政治素质代表职业道德的作法,对法官思想素质方面的要求要体现出与其他职业、岗位的本质区别;改变以前由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灌输的教育方式,应使法官从根本上认识到司法活动的职业特点;改变以前那种认为职业道德属于可抓可不抓的观念,认识到法官职业道德是法官行为的基本准则,关系到司法能否公正和公众对法治的信仰等根本性问题;改变道德修养应靠自身修养的观念,认识到营造崇尚公平正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规则的环境是培养法官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影响司法公信力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赢得社会公众尊重、信任、信赖的能力,体现了社会公众对司法的认可与信任程度,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提升司法公信力,而司法公信力不是独立生成的,民众的法律信仰、司法独立、司法公正、法官素质是影响公信力确立和提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司法公正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司法活动的永恒主题,作为行使司法权的主体,法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司法公正的实现,因此提高法官的法律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对于公正司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官违反法定期限办案,违背了司法效量的法律价值,违反了法官必须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的根本职责,损害了当事人的物质和精神利益,是司法腐败的一种表现,更是依法治国的巨大障碍。我国对法官违反法定办案期限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得过于模糊。  相似文献   

5.
由于成文法自身的固有缺陷,法律方法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有其必然性。法律方法在司法实践中可以促使司法活动理性化,能够解决疑难案件,促进法律的正确适用,并能防止法官司法的恣意,实现看得见的司法公正,使民众树立法律信仰,从而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但法律方法也存在着自身的工具性、运用中的不确定性及异化的可能性等方面的局限性。应该通过加强法律方法的教育和培训、保障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对司法的充分参与、完善判决理由的公开制度和案例指导制度来保障法律方法在司法中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逐步深化,法律体系的日臻完善,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提升法官的道德素质,而且也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弘扬社会正气。本文在论述司法职业道德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司法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优化社会环境,净化民众心灵,全面落实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必须了解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方法,结合对应分析分析方法,得出一些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结论,为高职院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些实际数据和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治国方针的提出,法治精神逐渐在社会生活中深入人心。但是,公众对于法律信仰的失落仍然是一个严重影响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危机。文章从对法律信仰的理性思考入手,分析法律信仰与法治化的内在联系,指出了当前我国广大民众对法律信仰失落的现状和成因,进而提出了培养法律信仰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法官和律师同为法律人,有着共同的知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思维、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追求,都应该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员,仅仅是在社会上的分工不同、占据的社会资源不同和表现的方式不同而产生了具体差异。法官和律师都要恪守从业的基本要求和道德底线,建立彼此尊重、和而不同的司法理念,以自身点滴的言行影响并引导民众学会对法律的敬畏,在每一件平凡琐碎的纠纷处理中学会彼此互敬。也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才能使已制定的法律得到贯彻执行,并且促进立法进步,才能使“依法治国”最终得以实现,从而真正实现法治中国、法治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法学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先导工程,与依法治国的需求相比较,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存在着办学规模小、层次结构偏低、与实践要求脱节、缺乏长远规划及法律信仰教育等不足,为促进依法治国的实现,法学教育必须进行三大改革:一是建立总体调控机构,加强宏观调控;二是改革培养目标;三是建立和强化法律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