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八九八年前后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不仅有维新派、顽固派和洋务派,而且还有英美等国传教士。传教士与洋务派和顽固派都有来往,而与维新派关系尤为密切。传教士的活动与维新派的变法活动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情况。解放前有的史学著作认为,英美传教士对于戊戌变法无政治野心,纯粹是“帮助”中国“变法图强”,而解放后论述戊戌变法的专著或论文则一般只揭露其阴谋,很少肯定他们对戊戌变  相似文献   

2.
在维新运动的历史研究中,对于洋务派的评价,一般论者都持否定态度,并断言张之洞是反抗维新潮流的代表人物.这种看法,我以为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因此,有必要,就张之洞的评价问题作一些具体的考察和分析. 戊戌变法时期的张之洞,他的政治思想所达到的高度,固然受其阶级的局限,但也不能说成是同顽固派站在一边.他一贯主张变法,反对冥顽守旧,他的变法思想和主张与维新派的变法纲领的相应  相似文献   

3.
郑观应的《罗浮待鹤山人诗草》洋溢着变法自强思想,他用诗歌凸显“古今之变局”论和“春秋战国”说的历史观和时局观,作为亟言“变法宜决断”的依据,他在吟咏中所表达的变法自强思想,始终把“改科举”、“设学校”、“育人才”放在首位,在主张“练兵将”、“制军器”的同时,强调“决胜于商战”。其又一特色是明确主张进行以改官制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并有抨击“专制”、向往“民权”的吟咏。“此际朝廷求变法,可如俄日合经营”,郑的这种心声与维新派同调,但他缺少实践维新的献身精神和主体意识,故只是维新论者,还不是维新派。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的重商主义思潮是在有识之士探索民族自强之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地主阶级经世派、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活动中萌生重商意识;从洋务派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明确提出“商战”主张,其“以商立国”、“商战固本”的思想大大丰富了重商主义的内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定为工国”及清末新政时期的经济改革举措。标志着重商主义思潮的形成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 60页有这样一段表述 :“由于变法形势的发展 ,两江总督张之洞等相继入会。实际上 ,张之洞加入强学会另有原因。维新派的某些主张符合洋务派利益 ,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 ,这是张之洞加入强学会的重要原因。甲午战争以后 ,多年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因签订《马关条约》臭名昭著 ,实力和政治影响陡然下降。张之洞则于 1894年代刘坤一为两江总督 ,掌握着相当部分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成为最有实力的地方大吏之一。民用企业特别是工矿交通企业已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要求清政府放松对其控制 ,所以张之洞等早就提出过“变法”口号 ,希…  相似文献   

6.
戊戌维新时期,樊锥和维新派都提出了维新变法思想。他们维新变法思想的相同点包括:都大声疾呼变法维新;都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宪政;都主张大力发展近代民族工业,重视发展科学技术;都主张改革科举制度,重视培养人才;都主张改革社会陋习,禁止吸食鸦片和女性缠足。然而,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还包括进化论思想、法治思想、“三权分立”思想、自由思想、“地方自立”思想、重商思想、妇女解放思想、大同思想等,对此,樊锥没有明确的提出。  相似文献   

7.
在维新运动的历史研究中,对于洋务派的评价,一般论者都持否定态度,并断言张之洞是反抗维新潮流的代表人物。这种看法,我以为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因此,有必要,就张之洞的评价问题作一些具体的考察和分析。戊戌变法时期的张之洞,他的政治思想所达到的高度,固然受其阶级的局限,但也不能说成是同顽固派站在一边。他一贯主张变法,反对冥顽守旧,他的变法思想和主张与维新派的变法纲领的相应部分基本上一致。总的来说,他参与维新运动,起了应有的积极作用。评价张之洞应当实事求是的从这个历史事实出发。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光绪帝的评价众说纷纭。50年代时,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提出: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称赞他:全部接受维新派的建议,有高度的变法决心。封建皇帝变成维新元首,是值得尊崇的,变法失败并不损害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但大部分人则强调光绪帝是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认为光绪帝在维新变法中没有同意维新派君主立宪的主张,与维新派是“同床异梦。”1980年以来,史学界有些人认为,以前对光绪帝的评价偏低了,应客观、公正地肯  相似文献   

9.
光绪皇帝虽没有实权,但他也是清政权的正式代表者,同时又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一定限度的支持者,没有他的参与,就没有百日维新。那么能不能因此就断定他是与顽固派、洋务派毫不相同的纯属维新派的皇帝呢?不能。史实证明,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所实行的,在形式上看来是维新派的主张,实际上是却是洋务派的路线。  相似文献   

10.
张元济(1866—1959年)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任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戌变法运动中,他追随维新派,拥护变法主张,积极参加变法活动。张元济创设通艺学堂,“专讲泰西诸种实学”,培养维新人才,就是他积极从事的维新活动之一。他主办通艺学堂卓有成效,得到清廷支持变法大臣的保荐,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和赞扬,成为维新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之一。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的教育主张,侧重于废科举,兴学堂,注重时务,造就新人。张元济  相似文献   

11.
戊戌变法时期,为了减轻变法的压力,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的思想,但这一思想让顽固派对维新变法更为惶恐,洋务派对维新派也由原来的同情变为离弃,维新派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且最终走向分裂。托古改制思想非但没有清除维新路上的绊脚石,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清朝末年,我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重压下。鲁迅关切地注视着国家前途,很早,他就看出改良主义道路不足以救中国,认识到洋务派、维新派的金铁商估、国会立宪等主张,只是“抱枝拾叶”的治标办法。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乃是以封建思想、制度作为立国的根本。“中学为体”并不新鲜。海瑞就说:“与其屈乡官,宁屈小民,以存体也”。清官自己可以不滥取一文钱,两袖清风,但他总得念念不忘封建统  相似文献   

13.
陈祥龙 《考试研究》2013,(6):88-94,8
科举废止是晚清社会的重大变革,在此过程中,相关利益集团的博弈经历了三个阶段。戊戌变法开始后,保守派、维新派、洋务派进行着“枪手博弈”。维新变法失败后,执掌中枢的保守派与民间乡绅维持着“智猪博弈”。晚清新政以后,洋务派重回权力中心,统治集团与八股乡绅进行着“斗鸡博弈”。这一博弈过程反映了晚清科举废止中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理性挟择。  相似文献   

14.
论戊戌时期汪康年的变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汪康年主张变法,提倡设议院、兴民权,强调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其历史定位应是维新派。本文提出:维新派内部也有激进和温和之分,汪康年与康有为、梁启超的分歧在于变法道路上的异趣,他们分别是温和型维新派和激进型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5.
自强”思潮是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而形成的自强自立、振兴中国的新思潮。它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经世派林则徐和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经过太平天国农民阶级领袖和洋务派的发展,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变法自强”、“振兴”中国为标志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6.
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晚清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势力相互重叠和牵扯,没有绝对的派别间的界线.以宣传维新变法为宗旨的《时务报》就是由洋务派、维新派以及其他势力共同支持创办的,其实质是各种势力合作的一种尝试.曾大力支持《时务报》的洋务大员张之洞,其信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与维新派差异巨大,他与报馆里的维新派人士相互期许、利用,但又一路合作、争吵,最终走向分裂.  相似文献   

17.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思想分野不在于坚持还是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对中体西用的不同理解和运用。维新论者把西政引入中体,把西用引向开民智、兴民权、设议院的变法理论,使中体西用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当时具有发展资本主义倾向的正处于转化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由此决定,维新派主张进行社会性的根本变革,而不是搞所谓“改良主义”。变法的失败不能归结为维新派对改良这一方式的主观选择,而应从客观历史条件的不成熟上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光绪新政的性质及张之洞在戊戌维新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光绪新政容纳了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裒集众长,折衷一是”,是处于“既不小变又不全变的中间状态”,称光绪帝为改革的皇帝则可,把他说成代表洋务或维新一派的皇帝尚为不当。而张之洞是洋务到维新的过渡人物,他的《劝学篇》是“会通中西,权衡新旧”的著作,不是反对维新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20.
维新派的政治纲领不能概括为“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上清帝一至四书中设计的议郎制主要起通下情的作用,而缺乏兴民权的意义.第五书则主张君权变法成功之后再开代表民权的国会.维新派希望戊戌年立即开设的是制度局.从“设议郎以通下情”到“立制度局以议宪法”,表明了维新派政治纲领的不断进步.对维新派政治纲领的演变起决定作用的是阶级状况和政治形势等原因,而不是维新派的个人境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