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勾结是犯罪学的一个基本事实.当然,这不意味着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达成了某种协议或故意犯罪和被害,但彼此却是存在着互动关系,互为诱因.  相似文献   

2.
李玲 《科教文汇》2007,(12Z):153-153
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勾结是犯罪学的一个基本事实。当然,这不意味着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达成了某种协议或故意犯罪和被害,但彼此却是存在着互动关系,互为诱因。  相似文献   

3.
胡昊昕 《科教文汇》2008,(10):147-148
恢复性司法是从弥补传统司法模式产生的问题中发展起来的,并在世界各国的少年刑事司法中普遍尝试和实践。恢复性司法的目标是愈合,使犯罪人与被害人和解,使社区的和谐得到恢复。恢复性司法对我国少年刑事司法程序的构建与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刑事被害人的地位与权利保护已成为刑事司法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一定措施以保证被害人的利益,旨在通过对中外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的比较,为在我国建立系统的被害人补偿制度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徐晓玲 《知识窗》2013,(6):74-75
近年来,随着人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刑事司法体系对被追诉人权利的保障日渐完善.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与研究也越加重视。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将公诉案件的被害人界定为“当事人”,对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作了许多增补。2012年再次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也增加了被害人权利保障的内容。本文阐述了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由于其与控诉人存在诉求上的差异而使其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加强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也有利于制止公权力的侵害,防止司法腐败,因此应当使被害人享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我国立法上和司法上存在着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权利的规定,应当在立法上和司法上加强和完善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7.
关于何种行为能成为先行行为引起其后的作为义务的问题刑法理论学界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做为先行行为引起作为义务尚且不是很突出,但是对于犯罪行为就存在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连违法行为都能引起作为的义务,难道犯罪行为却不能?另一方面如果肯定全部的犯罪行为都能引起作为义务的话那么就会出现故意伤害的犯罪人难道负有把被害人送进医院抢救的义务?否则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因此本文着重讨论的是犯罪行为能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的先行行为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能成立.  相似文献   

8.
马浩丹 《科教文汇》2009,(35):237-237
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犯罪人债务的立法目的在于维护法律秩序之统一,平衡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权益。此项制度的程序分为确认和执行阶段,法院向债权人的偿还行为类似于民法上的第三人替代履行,但又具有不同特点,对执行中的实际问题应根据刑事法原理解决。  相似文献   

9.
关于何种行为能成为先行行为引起其后的作为义务的问题刑法理论学界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做为先行行为引起作为义务尚且不是很突出,但是对于犯罪行为就存在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连违法行为都能引起作为的义务,难道犯罪行为却不能?另一方面如果肯定全部的犯罪行为都能引起作为义务的话那么就会出现故意伤害的犯罪人难道负有把被害人送进医院抢救的义务?否则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因此本文着重讨论的是犯罪行为能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的先行行为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能成立。  相似文献   

10.
徐建智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1X):258-258,315
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由于其与控诉人存在诉求上的差异而使其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加强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也有利于制止公权力的侵害,防止司法腐败,因此应当使被害人享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我国立法上和司法上存在着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权利的规定,应当在立法上和司法上加强和完善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5,(24)
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状况分析,探讨了未成年犯罪人不良社会交往模式源于幼年早期家庭生活经验不良模式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同时未成年犯罪人同辈群体社会交往负面归属感促成了其犯罪行为模式的强化和合理化认同,对未成年犯罪人重新社会化应定位于社会适应功能的重新社会化。  相似文献   

12.
被害人的研究贯穿于整个刑事法学理论之中,被害人学的发展尤其应当借鉴犯罪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本文从被害人的分类、法律地位、保护和救助以及被害人过错在刑罚裁量中的影响等问题出发,涉及到了被害人学理论的发展对传统犯罪概念的冲击,凸显了法律对个人尊严和人权的保护,从而探讨了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问题,并且认为,只有将被害人的研究置于刑事法治的动态过程之中,才能对其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才能将被害人学的理论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被害人的研究贯穿于整个刑事法学理论之中,被害人学的发展尤其应当借鉴犯罪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本文从被害人的分类、法律地位、保护和救助以及被害人过错在刑罚裁量中的影响等问题出发,涉及到了被害人学理论的发展对传统犯罪概念的冲击,凸显了法律对个人尊严和人权的保护,从而探讨了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问题,并且认为,只有将被害人的研究置于刑事法治的动态过程之中,才能对其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才能将被害人学的理论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张志华 《科教文汇》2008,(12):145-145
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由国家给予被害人经济补偿的一种机制。本文从补偿对象、补偿条件、负责处理国家补偿事务的机构、补偿程序几个方面对在我国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帖华 《科教文汇》2007,(12Z):154-154
被害人的研究贯穿于整个刑事法学理论之中,被害人学的发展尤其应当借鉴犯罪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本文从被害人的分类、法律地位、保护和救助以及被害人过错在刑罚裁量中的影响等问题出发,涉及到了被害人学理论的发展对传统犯罪概念的冲击,凸显了法律对个人尊严和人权的保护,从而探讨了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问题,并且认为,只有将被害人的研究置于刑事法治的动态过程之中,才能对其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才能将被害人学的理论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犯罪被害人问题是伴随着犯罪问题而存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然而它却是一个被社会忽视的社会问题。在犯罪被害人因犯罪而遭受严重损害而又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损害赔偿的情况下,国家应当对犯罪被害人进行补偿,这不但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潮流和发展趋势,也有其理论根据。在我国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现阶段也具有可行性。另外,本文借鉴国外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我国建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17.
王若楠  吴忞钰  丁雯玉 《科教文汇》2013,(1):206-206,208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对缓解被害人引发的社会矛盾的作用日益重要,主要手段育社区帮助与社区调解。社区帮助包括被害人的心理救助、经济援助、法律帮助,社区调解的完善对社会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犯罪的目的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是犯罪人主观恶性的体现,准确界定犯罪的目的有利于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伪证罪是直接故意犯罪,其犯罪目的的存在是十分明显的,但通过对伪证罪的犯罪目的仔细考查,发现伪证罪的犯罪目的不是特定的而是具有多样性,因此,关于伪证罪的法条规定有待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刑事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往往很难从罪犯那里获得实际赔偿。为了切实保护被害人的权利,恢复其所受到的损害,国家补偿制度应该成为被害人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无法获得救济时的另一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郑志慧  沈鹏飞 《金秋科苑》2008,(11):137-137
逆防卫是指犯罪人为免受来自干防卫人正在进行的不当防卫的侵害,在必要限度内所实施的防卫行为。正当防卫中的无限防卫赋予了受害人“合法”的将加害人致于死地的权利,加之刑法对防卫过当的宽容,使得加害人的应有合法的权益被尘封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刑法的谦抑与中立有所动摇,这种状况对于树立科学的刑法理念及公正处理防卫人与犯罪人的罪刑关系均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