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道德行为的目的与手段及其关系,是道德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的伦理学教科书对此论述不多,学术界关注较多的则是道德的动机和效果.在我看来,对动机和效果的研究不能涵盖和代替对目的和手段的探讨.因为,第一,动机和效果主要是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提出来的,反映的是行为人的主观愿望与行为所造成的客观后果的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生的行为,往往是他们思想的外露。教师的评价是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肯定正确,批评错误,表彰先进,鞭策落后,但有时因未考虑学生心理因素,而达不到目的,尤其是对差生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先着手学生行为的心理分析,不能单凭行为现象就作出某种判断和处理,既要注重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又要考虑到动机与效果有不一致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一 前言本文是对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从着眼于行为效果的评价到着眼于行为动机的评价进行的研究。按照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道德评价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经验对道德现象作出分析、辨别、选择、鉴定和判断的能力。对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研究起源于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在1932年发表的《儿童道德判断》一书中,总结了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评价能力。他认为大多数幼儿都是从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只有到了8~9岁,儿童身上才逐渐发展了按动机进行道德评价。而且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与儿…  相似文献   

4.
道德评价的对象、标准及根据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评价的对象除人们的道德行为外,还应包括人们的道德品质,阶级利益标准、生产力标准、历史必然性标准等只适用于“评价道德”,不宜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人们的实践态度、行为手段应与行为动机,行为效果并列成为道德评价的根据。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对于如何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如何加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党上下关注的事。对于出现的复杂是非问题,善恶标准问题如何认识,动机与效果的关系问题或者说动机决定道德价值还是效果决定道德价值需要明确,笔者愿作浅显论述。哲学史上长期存在着把动机与效果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强调一个而否定另一个。一派是唯动机论,以德国哲学家康德为代表。他们认为评价人们的道德价值不能以行为效果为标准而只能以人的内心动机为标准。什么是动机?动机就是能引起某种行为的、预期达到一定目的的愿望。我国名著《聊斋志异·考城隍》篇中讲:“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就是说  相似文献   

6.
严格意义上的行为等于"行动中意图"加上相应的"身体运动",这是行为的基本结构,但行为的完整结构却包括自我、欲望、信念、在先意图、行动中意图、身体运动及其后果等要素。根据道德评价的"可控原则",行为之完整结构中的诸要素都可以成为道德评价的对象。基于从不同层次的道德评价对象来理解道德的真正含义,就"动机效果分别论"与王海明教授商榷。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中小学教师需要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省中小学教师需要现状的调查柴万发目的与方法现在不少学校管理心理学教科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都着力于从动机入手。这不能说不对,因为人的行为之所以这样或那样,确实是受动机支配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活动正确与否,也只有从动机方面去考虑,才能弄清行为活动是...  相似文献   

8.
道德评价是道德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手段。道德的认识、教育、调节职能的发挥,仰仗道德评价。要改善社会道德风气,必须加强道德的扬善抑恶的社会评价机制。新与旧道德规范体系转换,导致了人们无规可循和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滑坡;对生产力标准的不恰当理解,导致了道德评价的失真;只偏重效果,轻视动机的片面评价方式的泛滥,纵容了不道德行为的滋长。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好转和道德环境的优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价值的本质决定了人的需要,这是最根本的价值评价标准,多维的需要之间可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要进行科学评价,就要正确处理好个体标准与社会标准、历史标准与道德标准、动机标准与效果标准的关系。既要承认个人需要的独特性与它作为个体标准的不可取代性,又要把握评价客体社会价值的社会标准。坚持历史标准优先的同时,把握道德标准的独立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反对单纯的动机论和效果论,坚持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的实践论。  相似文献   

10.
义利之辨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发端于春秋,至战国成为诸子伦理思想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以后又一直贯穿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全部进程。义利之辨作为道德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针,指导着人们选择何种行为规范,追求什么样的理想人格,最后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道德修养,因而在伦理思想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义和利这对范畴包含两层意义:(一)道德行为和物质利益的关系,这里所谓“义”,是指道德行为之当然;所谓“利”,是指物质利益。利又有私利、公利之分,凡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并且损害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称之为私利,凡是追求阶级、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称之为公利;(二)动机和效果的关系,凡是强调“义”,主张以“义”为评判道德行为标准,只管道德动机,而不问行为效果的,属于动机论者;凡是强调“利”,主张以“利”作为评价行为善恶标准,只管行为效果。而不问道德动机的,属于效果论者。义利之辨的实质,归根到底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即公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