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贵州喀斯特腹心区域生态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黔南州、黔西南州是我国喀斯特腹心地区.该区域不仅生态脆弱且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目前仍然存在着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双重任务.而当前关于喀斯特腹心地区生态扶贫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本文从喀斯特腹心地区的生态现状及扶贫特殊性出发,在总结以往扶贫对策成效的基础上提出适应该地区的生态扶贫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和区域存在着高度的重叠,既需要减少贫困人口又需要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扶贫是一种创新型可持续的扶贫方式,既可以减少贫困人口,又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置于合理的生态保护中,将贫困地区生态保护纳入扶贫开发中,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逐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临夏回族自治州贫困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水资源有效配置、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移民、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以及推进示范州五大生态扶贫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昭通是国家确定的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乌蒙山片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现象复杂、贫困类型综合,是云南省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本研究立足昭通市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的历史与当前党委政府的六大举措,剖析了精准扶贫实践中遇到的五个方面的困难,建议采用六方面的措施,做好昭通市乌蒙山片区的精准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4.
安康位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园地区腹地,同时也是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区域,因而安康的脱贫必须依靠生态脱贫,建立完善的生态脱贫机制.在总结回顾“十二五”安康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康脱贫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创建生态脱贫创新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机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创新片区合作机制、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问题往往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需要"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创新扶贫思路和方法,让生态保护成为精准脱贫的新动力。在分析贫困地区生态保护扶贫现实依据的基础上,以新晃侗族自治县为例,提出基于生态保护的精准脱贫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6.
贵州人口较少民族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特困片区,区域发展滞后与贫困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相互制约,互为因果,严重制约了该民族地区的后发赶超与可持续发展。对此,提出加快构建贵州人口较少民族区域发展、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三方良性互动发展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西部是国家社会经济落后区域,是国家贫困县相对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环境最脆弱、生态破坏最严重的区域。本文通过分析西部贫困的特征,认为当前的贫困主要是生态贫困,而且不同地区,贫困诱因不同,扶贫方式单一。针对贫困地区的不同环境特点,建议通过生态移民、生态建设,加大扶贫模式等对策解决生态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7,(4):26-30
阐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内涵及其对扶贫的要求,介绍了龙岩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重视扶贫模式创新、选择能增强扶贫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的路径,促进龙岩市扶贫开发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7,(5):106-111
近年来武陵山区精准扶贫工作,因未能按精准认识本土生态、把握地方历史、利用片区文化等方面要求施行,导致该地区脱贫受阻。要实现快速脱贫之关键,在于寻找致贫之根本原因。因此,利用本土生态知识的四大结构层次,找准致贫的本源根基,并依据民族生态、民族历史及民族文化制定帮扶措施,发展扶贫产业,增强本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出现的一些新困难,为全面提升扶贫开发的成效,提出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绿色崛起、生态建设、精准扶贫、扶贫到户等新路径,创新整村推进、创新产业扶贫、创新转移培训、创新扶贫搬迁、创新资金投入等新机制,切实提高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