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锡麟,字伯荪,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读书喜天文、算术。曾被聘为绍兴府学堂算术教师,还曾在绍兴设立特别书局,宣传革命排满等。徐锡麟从六岁起就埋头读书,读书时能排除一切杂念,读到重点和警句时,就打上句号,然后去请教父亲。他说:“我每天要吃饭,我也每天要读书。若一天不吃饭,肚子就会饥饿,若一天不读书,脑子里也会饥饿。”他的读书方法以“三心”“两结合”为其特点。所谓“三心”,即专心、细心、恒心。“两结合”一是读书与修身养德相结合;二是读书同锻炼身体相结合。专心读书治学,要想有所建树,因素是多方面的,其重要的一点就是…  相似文献   

2.
于丹 《知识窗》2010,(1):28-28
读书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记得温总理第一次和网民互动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相似文献   

3.
安泰是全村唯一一个考入县重点中学的。临行前,父亲对他说:“你就要和城里的孩子在一起读书了,他们有的家里有钱,有的父母当官,就算考不上大学,要么可以做生意,要么可以谋个差事,而你,只有考上大学。”安泰点点头,父亲又补充一句:“当然,家里的田我也会给你留着。”那些年,中学生流行摘抄一些富有励志色彩的名言警句,安泰也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不同的是,从头到尾,他只写过六个字:考不上,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场的他者”,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相似文献   

5.
何永炎 《科教文汇》2012,(29):I0002-I0002
我来深圳这么多年,只做了两件事:读书和过日子。读书可从少年算起,但青葱岁月与生活不沾边,算不上过日子。过日子需要体味、沉淀,像腌咸菜,全须全尾地浸泡,滋味方能慢慢透得身心。如此看来,一些人到了四五十岁,仍停留在“混日子”的初级阶段,只有像我这等惜日如命的老人才能说是已经进入“过日子”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6.
期华这小子说他是外星人!打死我也不信。他皱皱眉头。问:“那我怎么做你才会相信?”我忙不迭地刁难他:“要不,你做出一件地球人都不敢做的事——反叛班主任,惹她生气试试?”“你脑子进水啦!”他忽然瞪圆了眼。“谁叫你把牛都吹到天上去咯。”我嘟了嘟嘴。只见期华沉了一口气:“那好,我答应你!事成之后.你得叫我外星大神!”“那如果你没胆子干呢?”“送你一根哈根达斯!”“嗯嗯。”吹牛大神.这次你肯定死翘翘了!我暗笑。  相似文献   

7.
杨先碧 《知识窗》2008,(2):51-51
关于两头蛇,有一个著名的古老传说。战国时候的政治家孙叔敖小时候听人说,有一种两头蛇,谁遇见它就预示着自己马上要死了。有一天,他哭着回来对母亲说:“妈妈,我活不成了!”妈妈问:“是怎么回事?”他说:“我看见两头蛇了。”妈妈问:“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认为它是个害人的东西,让别人看见了也要死,我就用锄头把它打死。埋在土里了。”  相似文献   

8.
肖乐义 《知识窗》2008,(6):31-31
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洛克,出生于芝加哥。他不爱读书,喜欢空想,总是设想各种情况发生时他应该如何处置。母亲有时会问他:“雷蒙,你在干什么?”克洛克通常回答说:“没干什么,想事呢。”妈妈就说他白日做梦,是梦想家。但克洛克从不认为幻想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因为所有的幻想他都或多或少地付诸行动。比如他幻想开一个卖柠檬的小摊,没过多久他就真的开了。  相似文献   

9.
马瑞芳 《今日科苑》2007,(21):113-115
百家讲坛“三变脸儿” 有个记者向阎崇年提出他是不是“开坛元勋”的问题。阎崇年刚答“我不是百家讲坛‘开坛元勋’,在我之前上过讲坛的,大概有1000人。”我跟阎崇年夫人解立红远远地坐在记者身后喝茶。我笑道:“何不干脆说‘我是1001人’,多有趣?”解立红说:“他不会这样说。他得考察清楚才能说,他是不是第1001人。”  相似文献   

10.
古约闷闷不乐地踢着地上的小石子。“怎么啦,古约?”古约的爷爷问。古约抬头看着爷爷,说:“爸爸不让我去放牛,他说我还小。”“你爸爸这样说自有他的道理。你知道他很忙。”爷爷说道。“所以我才想帮他呀!但每次,爸爸都说我太小,”“古约,我的意思是,你还小,爸爸怕你给他添乱。不过,你可以帮助妈妈弄点蜂蜜。”古约摸了摸口袋里的几个硬币,说:“可是我没有什么钱。”爷爷笑了。“我们可以自己采集蜂蜜。”说着,他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贝壳。贝壳上有一个洞。  相似文献   

11.
科普画廊     
钱伟长“三级跳远”读书法物理学家钱伟长在读书时常常采用“三级跳远”的方法。他认为,要学的东西很多,如果读书一遇到不懂的地方都要去死抠,势必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像小脚老太走路那样,走走停停,举步不前,速度就太慢了。钱伟长的“三级跳远”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知识窗》2012,(5)
他抬起酒杯,望着我说:“妈妈,这3年,你辛苦了。”他的父亲补充了一句:“你妈一直都辛苦。”  相似文献   

13.
张金声 《科协论坛》2008,(12):26-28
1986年10月,我由部队转业到河北省科协还未正式报到,就接到通知让我参加了省科协“三大”宣传组的工作。年底报到时,省科协领导让我协助人事处对直属事业单位进行干部考核,后被分配到省科协学会部。但没两天,又通知我到省科协办公室工作。时任省科协办公室主任刘德奎是省科协创始人之一,是资深的“科协人”。我曾向他讨教:“怎样才能干好科协工作?”他脱口而出:“责任心!”他接着说:“你在部队是政治处主任,知道这3个字的份量。  相似文献   

14.
刘邦何许人也?有人会说他是无赖,用司马迁的话说他“好酒及色”,喜欢喝酒和女人。职务上无非是个亭长,类似于我们农村老家生产大队的代理大队长。不喜欢读书,“刘项原来不读书”,瞧不起儒生,开始打江山的时候,已经是48岁了。这样的人,如果从他的硬知识的角度出发考虑,无论如何不应该是他夺得天下啊。  相似文献   

15.
有一天     
浅水 《知识窗》2007,(6):6-6
有时候生气他的“有一天哲学”。他总说:“有一天”。他说,有一天,等我站稳了脚步,我们就可以去度蜜月。他说,有一天,等我学完该学的东西,我就会回到你身边。  相似文献   

16.
“砌筑限位器”成为“处女秀”如今,张洪武已过古稀之年。按理说,他应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可自从他与发明沾上边,他就一发不可收,他还经常说:“发明让我更舒服。”  相似文献   

17.
“身居斗室而忧天下”.坐在沙老师那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听他侃侃而谈自己的理想、报负时,我突然想起了这句话.沙爱民,乌克兰哈尔克夫国立汽车公路技术大学工学哲学博士,让人好羡慕.他告诉我们:“当初读博士也没有考虑很多,因为我喜爱读书,偏爱做学问,所以也就硕士、博士一路理所当然地读下来.说我‘走火入魔’也不过分.”这幽默风趣的语言,道出了一名普通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候政治家孙叔敖的故事。孙叔敖小时候听人说,有一种两头蛇,谁遇见两头蛇就会死。有一天,他哭着回来,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活不成了,不能给您养老了啊!”他妈妈问:“是怎么回事?”他说:“我真的看见两头蛇了。”他妈妈问:“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想它是个害人的东西,让别人看见了也要死,我就用锄头把它打死,埋在土里了。”他妈妈高兴地说:“好,好!你不要怕,蛇没有咬你,怎么会死呢?再说,你除了一条害虫,做了件好事,不仅无祸,还会有福呢!”这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两头蛇呢?古代关…  相似文献   

19.
孙波 《科教文汇》2009,(5):64-64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就全人类而言,应如高尔基的名句:“书籍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相似文献   

20.
吉姆·沃尔芬森1995年担任世界银行行长,一上任就有记者问他:“听说你上大学时,门门功课都不及格,现在怎么能当上行长呢?”他听后并没有恼,也没有难堪,而是说:“我问你,你没学过击剑,你敢去参加比赛吗?”记者害怕地回答说:“那不是自寻死路吗?我是不敢。”“我敢,我就是敢于冒险,并且善于冒险,所以当了行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