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西游记》的缘故,玄奘西游的故事可以说是老少皆知。因此,学生学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对外友好往来”一课时,仔细观察“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玄奘为何不南游而一定要西游呢?因为,由“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可以看出,从唐王朝的京城长安到天竺有南路和北路两条路线可以通往...  相似文献   

2.
《开放与交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北师大版,朱汉国主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六课内容。本课介绍的是唐朝的对外关系,通过“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国际性大都会长安”这三目内容勾勒出了唐朝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全貌。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印度是山水相依的邻邦,两千多年的中印交往史为两国当前发展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材料一:贞观初年,玄奘为探求佛学,到达天竺,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佛学,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玄奘返回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还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相似文献   

4.
作为近邻,古代中国人很早就了解了印度。西汉称其为“身毒”,东汉则称之为“天竺”。到了唐朝,才确定译为“印度”。这一名称的确定,得益于唐朝高僧玄奘的考证。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说:探讨“天竺”的名称,旧时叫“身毒”,或者“贤豆”,根据正确发音应该称作“印度”。按照印度自己的说法,对  相似文献   

5.
唐玄奘取经故事,从玄奘取经回长安开始,就为人们所传诵。到五代、北宋时期,就逐渐把取经故事神话化,并进入壁画、宝卷、诗词、戏曲、平话等文艺创作领域。到百回本《西游记》出,唐僧取经则普及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其在民间流传的广泛深入的程度,远非其他一些长篇小说所可比。唐僧、孙行者、猪八戒的名字,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百回本《西游记》创作之成功,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充分吸收了前人创作的成果,而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所起的作用则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朱鼎臣《西游释厄传》所给予百回本《西游记》的影响,决不能抹杀《西游释厄传》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强盛的朝代,疆域十分辽阔.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唐朝疆域版图的情况,课本增加了历史地图《唐朝疆域》.现在就《唐朝疆域》图连同《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图、《黑水都督府形势》图、《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一并作一个概括的介绍和说明,供教师备课和讲授唐朝手工业、唐都长安、唐朝的民族关系、唐朝的疆域、唐朝的对外关系等内容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开放与交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北师大版,朱汉国主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六课内容。本课介绍的是唐朝的对外关系,通过“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国际性大都会长安”这三目内容勾勒出了唐朝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全貌。悬念引入学生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看到了一个气度恢弘、昂扬进取的大唐帝国,学习气氛十分热烈。一上课,我请大家拿出地理课本,这引起学生们的好奇。我笑嘻嘻地接着说:“阅读地理课本P25,看这段话:‘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远在中国的唐朝,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和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行书《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成绩卓然而立碑表功,由怀仁和尚以王羲之众多书迹中集字而成的经典作品。其特点是结构多变、动静结合,用笔方圆互用,正侧兼施。特别是字数多,达1900余字,且字字精妙为学书者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9.
何恩佐 《红蜻蜓》2024,(12):42-43
<正>在银幕上,我们经常看到这么一句话:“由真人真事改编。”其实,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是“由真人真事改编”的。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个名叫玄奘的唐朝法师与一匹白马,西行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今天的印度)等国学习佛法,他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十七余年,带回了六百多部经书。  相似文献   

10.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在对外关系上,唐朝政府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政策,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对外交通作为与外界交流的必要条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初中历史教材介绍的《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简略地反映出了唐代对外交通的概貌。  相似文献   

11.
玄奘取经     
玄奘,俗名陈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人。幼时即敏而好学,十三岁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以后从洛阳到长安,又赴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访名师,求佛学,开坛讲经,足迹踏遍半个中国。唐玄宗贞观元年(627年),他第二次到了长安。当时国内佛教宗派林立,翻译的佛教经典往往有失原意,体系杂礼分歧。有感于此,玄奘决定西行往佛教发源地印度(时称天竺)求取佛学真经。  相似文献   

12.
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空前活跃,本课简介了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和日本派往唐朝交流学习的遣唐使以及长安城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万里游天竺谁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英国权威旅游杂志《流浪癖》邀请多名专家选出史上十名最伟大游历者,排名榜首的是发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库克船长、西行天竺取经的唐朝三藏法师玄奘则居第二位。荣登榜首的库克船长是英国探险家。他发现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夏威夷群岛,今天新西兰北岛和南岛之间的海峡即被命名为库克海峡。在人类探险历史上,库克是第一位由西向东环绕地球航行的航海家,亦是证实南极大陆存在的第一人。排第二位的玄奘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违反朝廷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于公元627年从凉州出关,只身沿西域前往相隔…  相似文献   

14.
"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累积的著作。《西游记》的成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从唐代的玄奘取经的史实到吴承恩最终完成,中间经历了大约八百年左右的时间。《西游记》的发展方向为何不是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而是神魔小说?本文从唐代玄奘取经的源头探本溯源,关注"西游"的"话语体系",试图从漫长的演变岁月中找到线索。  相似文献   

15.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其志得意满之情溢于诗句.慈恩寺塔,即大雁塔,始建于唐朝,坐落于西安南郊,是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追念长孙皇后的慈母之恩,在长安晋昌坊修建了大慈恩寺.唐玄奘天竺取经回来后,太宗便让他在这里居住翻译佛经.后来,根据玄奘的建议,由他亲自参与设计,建造了这座佛塔,用来收藏佛经.  相似文献   

16.
从唐代玄奘西游到明朝中期长篇百回本小说《西游记》问世,前后经过了将近八百年。在这近八百年中,唐僧取经的故事经过了众多沙门弟子和民间艺人的演绎,人物和情节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取经人由玄奘一人变成由唐僧师徒五人组成的取经队伍,情节上也不断神话化、怪异化。  相似文献   

17.
山东琴书有着260多年历史.分为南路、北路、东路三个分支.其中发源于菏泽的南路琴书产生最早。山东琴书曾一度繁荣.但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演员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从曲牌的整理和曲目的创新发展方面.也缺少关注。  相似文献   

18.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是初唐时期开凿的重要石窟,根据窟内发愿文和题记以及相关史料可知,该石窟开凿于太宗贞观十六年(642)至高宗龙朔二年(662)间。其主室的众多经变画,特别是北壁一排七身药师佛立像和东壁维摩诘经变中与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相同的帝王图像,从未在此前的敦煌壁画中出现,应当是新摹自长安的画样。唐朝在高祖武德六年(623)牢固据有敦煌,特别是贞观七年正式更名为沙州后,中原与敦煌的关系更加紧密,一些大族、文士陆续往来敦煌,敦煌的文人如翟通也曾经乡贡而到长安获得明经出身,还有贞观十八年为迎接东归的玄奘而从长安来至敦煌的使臣,这些人士都有可能把长安画样带给敦煌。因此可以说,贞观十六年开始开凿的莫高窟第220窟中的长安画样,是当时中原与敦煌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西游”题材故事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作用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成为书面文学的源头,开创了“西游”题材故事的新局面,把“西游”故事领入到书面文学的队伍之中,确立了“西游”故事的大致框架.从人物、情节和故事的主题来看,它是“西游”故事的主要蓝本,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作出了巨大的文学贡献.  相似文献   

20.
《佛国记》这部书有《无竺国记》、《历游天竺记传》、《东晋沙门法显自记游天竺事》等不同的名称,也有称作《法显传》的。这是东晋高僧法显去印度求佛经返国后写成的旅行记。他的初稿写于公元414年,即他回国后的第二年,到416年又作了一些补充增订。它记载了法显前后花了十三年四个月的时间(399年3月由长安出发,412年7月在青州登陆)游历约三十国的经过,法显在印度时正是笈多帝国的黄金时代旃陀罗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