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7,(11)
为了彰显新闻传播学在记忆研究中应有的专业属性、研究地位与价值主张,应纠正以往媒介记忆研究过度泛化的倾向,以新闻媒体的记忆实践为核心,在明确"媒体记忆"概念与"媒介记忆"概念区别的基础上,回归新闻与记忆这一媒体记忆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新闻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属性的共鸣,指出其共有的事实性、建构性、符号化与可替代性属性是探讨媒体记忆问题的基础。随后将新闻的记忆实践置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组合中,并进一步将时间划分为日常时间和神圣时间两极,将空间划分为实体空间和想象空间两极,通过时间和空间交叉组合中构成的四个象限来分析时间与空间中记忆的新闻。最后,对新闻记忆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档案是社会记忆建构的重要载体。档案伦理作为规范档案主体行为的道德准则,可为社会记忆的合理建构提供内在指引。结合档案伦理与社会记忆建构的基本概念,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档案伦理对社会记忆建构起正向促进作用的同时,社会记忆建构活动也在不断充实档案伦理内容。基于档案伦理与社会记忆建构的内涵及二者间的关系,文章从档案主体、正义、技术与法理四个伦理维度出发探索社会记忆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伦理教育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职业伦理和职业竞争力,开展图书馆伦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图书馆伦理教育以图书馆职业意识、职业价值和职业规范等为主要内容,以学校教育为基础,贯穿于伦理建设与从业资格认证,以保证图书馆伦理教育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4.
从“被遗忘权”衍生出来的“被记忆权”概念,聚焦于网络用户围绕信息保存、迁移和继承的权利。这一阐发将记忆权利限定在个体的信息或数据权利主张上,也让其带有几分被动意味。本文从记忆权利的内涵(主动与被动)、权利主体(个体与群体)、时空语境(数字与前/非数字)和义务主体(平台与公共机构和国家)等四个角度审视“被记忆权”概念,试图将之拓展为复数乃至复调式的记忆权利观念,由此激发其丰富的实证潜力和多元的规范及伦理意涵。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产业的深度结合促进了媒体智能化的发展。在创造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加剧了诸如隐私侵犯与个人信息的不当使用、信息质量与多样性的侵蚀、机器人作品的版权纠纷等问题。在综合考察人工智能和新闻媒体的伦理基础上,本文提出媒体智能化应遵循三大伦理准则,即人性化、可信任、可归责。以此为基础,本文为每个准则提出了执行方案,使其具有实操的可能,从而实现媒体智能化的伦理失范匡正。  相似文献   

6.
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国记者和新闻媒体的良好表现有目共睹,世人称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顾及灾难当事人内心感受、忽视人文关怀等有违新闻职业伦理的行为。敬业而善良的记者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一方面,突发灾难情境本来就对新闻职业伦理形成冲击,另一方面,我们的新闻职业伦理意识也不够强。加强新闻职业伦理教育,修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建立灾难事件报道资源共享机制,使新闻职业伦理成为我国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律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数据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研究中重要的数据来源。但学者在采集、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过程中往往忽略其中存在的伦理风险。本研究从伦理视角剖析社交媒体数据类研究,提醒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此类研究面临的研究方法和伦理方面的挑战。[方法/过程]本文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从四个角度对微博数据研究进行伦理反思,研究者缺乏伦理意识;公私数据界定不清;知情同意机制缺失;数据使用规范性有待加强。[结果/结论]伦理规范即通过有效的规制,保证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范空间内,微博蕴含丰富的个人数据,并且微博数据研究的发展演化也对伦理规范有强大需求。本研究认为,应建立数据教育体系,提升"数据伦理"意识;研究者不能假设用户同意;探索科学的知情同意机制;鼓励跨领域合作,平衡创新与风险。  相似文献   

8.
宋付力 《传媒》2018,(13):78-80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涌现出技术伦理、参与伦理、运营伦理等一些新问题.在这些新的新闻伦理问题面前,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助于提高网民对技术生产新闻的认知程度,也可以提升公民参与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伦理意识和对新媒体内容的选择水平.面对新媒体产生的新伦理问题,本文提出,应该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体形态、对象范围、内容范畴三个方面入手,发挥媒介素养对新闻伦理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要为记忆研究领域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媒体记忆的边界就不能太宽泛,内涵也不能太狭隘。本文主张媒体记忆领域应以新闻媒体为核心,并将新闻生产视为记忆实践,进而聚焦新闻再现中的"历史"元素、媒体记忆生产与消费的逻辑,以及新闻生产与公共记忆之间的关联。这一界定引出一系列具有批判性的经验研究议题,包括媒体记忆的生产机制、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关联、新闻对公众记忆的影响、媒体记忆的全球流动、记忆与公共生活、媒体记忆与中国近现代的国族意识、媒体怀旧与日常生活,以及中国新闻界的集体记忆等。  相似文献   

10.
生命科学和医学是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的重灾区,是国家科技伦理治理的重点领域。目前生物医药期刊的作者、审者及编者的科技伦理意识普遍薄弱,制订符合期刊自身定位并与国际接轨的出版伦理政策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本研究结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制订和实施出版伦理规范的实践,明确了出版伦理规范制订的意义、原则及注意事项;提出了期刊编辑在科技伦理宣传教育和协同把关中的作用及策略,旨在为生物医药期刊制订和完善具有针对性、引导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出版伦理政策提供参考,促进期刊在出版环节筑牢学术诚信和科技伦理底线。  相似文献   

11.
步入"社交媒体时代",国内出现很多针对专业医务人员的网站、微博和论坛,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医生中迅速普及。本文试从传统的医学伦理出发,通过分析当前医生群体使用社交媒体的现状,提出医生使用社交媒体应秉持的伦理道德原则,并为医生群体合理使用社交媒体提出具体的规范路径,以期在社交媒体时代为医学伦理的绵延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2.
岳璐  郭飞扬 《传媒观察》2023,(11):89-97
近两年,社交媒体平台刮起了一股“精致露营”风,美图打卡、精致器具、乡野氛围等仪式感的打造与凸显,备受年轻人喜爱,也让社交媒体上的露营记忆发生了转变与拓展,强调野外探险与艰苦求生的早期风格不再是露营记忆的唯一表征。在记忆理论的视角之下,社交媒体的新露营潮以唤醒个人记忆的刻写为起点,以共享与协作的形式对集体记忆文本进行重塑,并在平台的强大算法助力下实现了对露营记忆的数字化整合。具体来看,露营的社交媒体记忆实践通过符号化表达、空间化建构以及媒介化展演得以展开。露营记忆的生产与建构还存在一定的记忆失真、失焦等问题,这源自社交媒体记忆生产中话语权的伪赋权趋势与主导权的争夺乱象。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马拉松”,新冠肺炎疫情几乎触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众多个体的亲身经验在社交媒体上汇聚成多声部的疫情叙事,蕴含着巨大的公共记忆潜能。从数字记忆和见证书写的研究视角出发,本文借助“连接性见证”的概念,通过对豆瓣话题“#和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记忆”的分析,揭示个体如何见证、书写疫情,个体经验如何相互勾连,生成公共记忆。研究发现,身处疫情中心和世界各地的个体在豆瓣平台上展开多模态的记忆实践,接力完成了一场马拉松式的瘟疫书写。经由个体和社区层面的连接机制,这些书写转化为平台化的公共记忆。数字“瘟疫年纪事”构造出一份兼具韧性和脆弱性的新冠档案,也激发出以个体为单位、以连接为机制的弥漫性的数字记忆伦理。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伦理是伦理的一种,主要指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出于自律的需求而拟定的成文或不成文规范。具非官方、非法律性质;是无强迫性、无处罚条例,积极求诸从业人员高度道德感和责任心的专业准则。①新闻伦理调节着新闻媒体与社会、大众的关系。但是勿庸置疑,目前,我国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新闻伦理体系。从业者的道德水平在不断滑坡。煽情出位、暴力、低级趣味等刺激之风盛行;影响司法公正、肆意诽谤、侵犯隐私权;恶性竞争、误导公众等,这些不良的行为在涉案题材的报道中占了相当的比例。已经造成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危机。涉案报道中存在的伦理缺失我们…  相似文献   

15.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传播环境下,自媒体已沦为新闻伦理失范的重灾区。本文梳理了自媒体充斥着巨量低俗新闻和虚假新闻等新闻伦理失范的现象,从传播学"把关人"、"议程设置"理论和经济学"注意力经济"理论的视角,剖析了流量变现的市场利益驱动、自媒体平台监管不力、自媒体从业者缺乏法制意识的三大失范成因,最后切实提出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加强平台监管与行业自律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充分阐述社交媒体对社会记忆的建构传承有助于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社会记忆发展新态势,社交媒体档案记忆的多元化、智能化,亦可推进发展社交媒体建构传承社会记忆的理论与方法。从社交媒体孕育社会记忆建构传承的新环境以及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这三个方面逐层诠释社交媒体的社会记忆建构传承,并对如何发挥社交媒体建构传承社会记忆的积极作用,克服避免其消极作用在媒体平台、档案部门、互联网用户等方面提出了应对之策。社交媒体具有记忆价值、人文情感等特质为社会记忆建构传承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树立数据思维、促进记忆“智造”、建立过滤机制等策略为社会记忆的建构传承提供了普世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7.
选取15家美国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网络调查、E-mail咨询、文献分析等方法,在阐述美国口述历史法律与伦理保护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开展的口述历史法律与伦理保护实践进行介绍与分析,总结其特色与经验,进而提出我国图书馆在开展口述历史法律与伦理保护中,应建立立体化的保护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伦理规范、加大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树立法律与伦理意识和理念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智慧图书馆的大数据应用中存在个人隐私泄露、信息安全威胁、信息公平失范的伦理问题。本文从主体自身道德底线的缺失、大数据技术不完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伦理失范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伦理规范的发展战略:从国家、公民和图书馆三个层面加快法律建设;提升大数据应用主体的伦理规范意识;重视智慧图书馆大数据监管;接受来自读者、同行及新闻、网络媒体的监督评价。  相似文献   

19.
媒介暴力的伦理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媒介是社会的公器,理应提升人文关怀,匡扶社会正义。然而,当今有一些媒体,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或与霸权合谋,视受众的伦理诉求为附属,抛开受众生活伦理、政治伦理而不顾,或直接或间接地向受众施暴,造成商业双赢,而忽视了第三方受众的价值伦理诉求。本文将着重对此进行分析,以期实现媒体、赞助商和受众三方的价值共赢。  相似文献   

20.
受媒介市场化的影响,中国的大众传播中存在由娱乐化浪潮所导致的伦理缺陷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缺位、煽情主义泛滥、专业素养不足、过度娱乐成风等几方面。加强媒体的伦理反省能力,完善媒体的伦理规范研究,是当下中国传播伦理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