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意象的传译是汉诗英译中传达“意美”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汉诗英译中意象之美的可译性、再现,以及意象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了活跃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播到国外,对诗歌进行翻译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国内外,关于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该文结合实例,通过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分析归化异化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产生的不同的文本,指出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适当情况下,可以采用语言形式归化,内容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李琼书 《海外英语》2013,(16):118-120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了活跃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播到国外,对诗歌进行翻译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国内外,关于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该文结合实例,通过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分析归化异化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产生的不同的文本,指出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适当情况下,可以采用语言形式归化,内容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意象派和漩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在诗歌翻译上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建树,庞德的汉诗英译又以意象的成功转换见长。运用例证的方法,从意象的忠实再现和叛逆性创造两个方面对庞德汉诗英译的意象再造策略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5.
陈海兵 《海外英语》2011,(13):202-203
中国古诗历来强调以"意象"表达"意境"。在跨文化语境中,"意象"的再现关乎译作的文化建构意义。文章简述了影响译作的文化因素,并结合实例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的意象移植、改写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6.
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意象"的存在;在概念整合理论下,经过对汉、英两种语言间"意象"的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使用者对"意象"认知模式的不同,即:汉语文化中人们对"意象"的认知过程往往较英语文化中人们的认知过程复杂。以此为立足点,结合翻译实践过程,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意象"的传递策略,并指出:直译法,意象替换法,意译法和直译加注法是处理此类问题常用的手法。  相似文献   

7.
孙喜晨 《海外英语》2012,(3):139-140
《刘彻》与《离别长江畔》两首译诗皆出自庞德之手,前者译自汉武帝刘彻之作《落叶哀蝉曲》,后者译自唐代诗人李白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庞德以其意象派审美观和独到翻译策略,从读者认知角度出发,实现了汉诗英译过程中意象的真切传递。  相似文献   

8.
中文电影片名英译的后殖民语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的电影翻译提倡归化的翻译策略不同,后殖民理论给中文电影片名英译时异化策略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面向英美观众的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抵抗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确立其文化身份、促进多元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英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造成了英汉诗歌互译时的不可译性,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语言丰富了该民族诗歌的意象及韵味,本文亦将从英汉诗歌所特有的意境、表现形式、音韵三个方面浅析英汉诗歌互译时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0.
韩琳 《海外英语》2014,(19):123-124
该文以中文诗歌中的意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英译过程中发生改变的现象。结合翻译个案,按照意象的变形、缺失、扩增分析提出汉诗英译中意象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意象在汉语诗歌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定义意象,分析意象在诗歌翻译中的流逝提出,有效传达意象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12.
古典汉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学形式。把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歌翻译成英语,输出到西方国家,有利于增进这些国家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本文作者从译诗之难入手,分析了诗歌翻译家不可缺少诗人气质,然后又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讨论了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中、西译者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最后,作者得出结论:中西合作译汉诗,可以取长补短,更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的古代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意象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意象的英译应该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提出了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等实现"映射对等"的古诗意象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英文歌词翻译成中国古诗形式是近年来对英文歌词的一种创新性译法,其审美价值与读者效应极高。音乐歌词与中国古典诗歌都具有极高的艺术相似性,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意境对等、风格对等和读者反映对等对英文歌词古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意境对等是对原作精神的领悟,风格对等是对原作审美上艺术的保留,而读者反映对等是对原作的观众效果的实现。本文试将从功能对等理论的以上三个主要方面对风靡全球的英文歌曲Someone Like You的古译版歌词进行分析,阐释这一视角在英文歌曲古译实践中所体现的可行性与独创性。  相似文献   

15.
汉语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性特质,诗歌翻译不能无视这种特质。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诗歌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以普遍的翻译标准衡量性质完全不同的诗歌翻译是不切实际的。此外,诗歌翻译的实践性不仅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也需要更大的胆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译者在英译中国民间文学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把翻译看成文化交流的手段。基于这些认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应按照文化翻译观的要求,采取一切可用的翻译手法,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许渊冲先生在中国古诗词英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颇高成就.在他提出的系统翻译理论中"意美"、"音美"、"形美"三美理论在译界影响深远,得到很多学者和译者的推崇,成为译文评判的重要标准.本文举例论证了许渊冲在中诗英译的过程中传达了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8.
精心构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意象的模糊性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朦胧、含蓄的美感,为读者创造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诗歌翻译贵在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以使译作拥有与原作同等的艺术效果与关感。以《锦瑟》英译为例,参照阐释学翻译观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造成译作审美空间消减这一观点,提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应采用意象对等的翻译方法,以求最好的保持原作的艺术效果与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9.
诗歌翻译:诗形、诗味、诗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任何其他文学形式都无法比拟的重要地位,原因就在于汉语本身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性特质。诗歌翻译不能无视诗性汉语的特点。在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诗歌进行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以普遍的翻译标准衡量性质完全不同的诗歌翻译是不切实际的。此外,本文还论述了诗歌翻译的实践性不仅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更需要灵活性。  相似文献   

20.
试论汉语成语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成语饱含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色彩 ,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在汉语成语英译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译出其表层语义 ,更重要的是传译出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意义。在归化和异化策略的观照下 ,灵活地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适当地进行语义调整 ,将其中的文化信息的准确传译达到最大限度。从而把汉语成语译成英语读者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帮助他们消除语言及文化障碍 ,正确理解汉语成语所蕴含的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媚力。从而扩大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影响力 ,真正起到弘扬中华文化 ,加强对外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