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方式,也是幼儿最喜欢参与的活动.由于这一特点,许多教师往往会对一些表现不良行为的幼儿采用暂时取消其参与游戏的机会,以示惩罚.很多人认为,这种游戏惩罚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会对幼儿造成伤害.事实上,游戏惩罚如果使用得当--"罚"得有理,"罚"得有度,"罚"中寓爱,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
赵姗 《教育导刊》2010,(6):79-79
幼儿阶段是游戏的王国,游戏不仅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游戏惩罚"与其说是一种惩罚,还不如说是一种权利的剥夺.  相似文献   

3.
显而易见,”游戏惩罚”的对象往往都是比较有个性、不太”守规矩”的幼儿.至于那些可爱而又遵守规矩的”乖孩子”,一般是不会成为惩罚对象的.因此,”如何看待游戏惩罚”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个性鲜明、活泼的幼儿.  相似文献   

4.
陈凌 《教育导刊》2010,(6):81-81
笔者认为,将"游戏惩罚"作为一种暂时性的教育策略是可行的.例如,针对一些所谓的"小调皮",暂时取消其最钟爱的游戏活动,让其体验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有利于幼儿从自身的角度认识到给他人带来的麻烦.当然,"游戏惩罚"也有一个"度"的把握的问题,其前提是要与幼儿共同制定规则.  相似文献   

5.
马卡连柯指出,"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了惩罚能够有益的地方,教师就应当使用惩罚.在必须使用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正像本期话题预告案例中所提到的,有些教师会采用暂时取消幼儿游戏以达到某种不希望的行为发生频率的减少或消失.  相似文献   

6.
奖赏与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的两个方面,两者具有辩证关系.奖赏和惩罚本身不具有教育性,只有加限某些条件后才成为教育手段.滥用惩罚会给受罚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其负面作用可能会影响受罚者的一生.笔者认为,游戏惩罚不能滥用,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奖惩手段的运用似乎已司空见惯 (注:这里所说的惩罚手段是对幼儿的缺点、错误的处理,如暂时限制幼儿的某种行动等,只是体现惩罚的精神,绝对不是对幼儿的体罚或变相体罚 ),而奖惩手段对于培养幼儿常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在游戏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游戏活动中,奖惩手段对幼儿的创造性行为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  一、游戏前的奖惩性暗示,抑制了幼儿的创造性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取得观摩游戏的成功,教师在游戏前一再强调“今天哪个小朋友玩得…  相似文献   

8.
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处罚或制裁.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经常会对有违犯法律规范的行为者采取惩罚的手段.教育者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必要的时候也使用惩罚.实际上,我们大概看不到一所完全没有惩罚的学校,因为那样的学校很容易沦为无法有效达成教育目标的混乱学校.  相似文献   

9.
大班孩子非常喜欢做“木头人”的游戏,但在游戏中很多孩子常常故意犯规,甘愿接受惩罚。过于简单的游戏过程使孩子对接受惩罚的兴趣远远大于对游戏本身的兴趣,这就使游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为此,我把这个游戏作了改进,在孩子们念完儿歌后,我故意东瞧西看,寻找一动不动的孩子,然后走到他面前说:“点点点,点木头,把你这块木头点成人。”然后,我的手指在他的额头上轻轻一点,他就被点活,可以到处活动了。在我把所有“木头人”点活后,游戏便结束了。这样一改,孩子们不再故意犯规。为了被点活,他们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作。可是,游戏做了几次后,…  相似文献   

10.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于什么是教育中的惩罚,学界意见分歧很大.本文认为教育中的惩罚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或保护其所在集体的利益,教育者或教育管理者对受教育者违反一定的原则与规则的行为作出准确判断并进行合理处理的机制.学前教育中对教育惩罚的摒弃是对教育惩罚的误解与误读的结果,教育惩罚在儿童的生活、发展以及社会道德发展中仍然有很大的价值.对于学前教育中的惩罚,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1.
1.家长应在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劝导和认真的谈话之后使用奖惩手段。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应让孩子知道惩罚他是应该的,是为了让他改正错误。2.对孩子进行奖惩时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成熟程度。家长应选择恰当的惩罚措施来让孩子改正错误。3.如果连续进行奖惩而没有向孩子说明理由或原因,孩子就有可能只对奖惩  相似文献   

12.
丛林 《辽宁教育》2003,(6):29-29
学校教育中,教师常采取各种教育措施,诸如惩罚、奖励来引导学生朝着教育既定目标发展。惩罚成为教师们常用的教育手段由来已久,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是呈现一个负性刺激或剥夺一个正性刺激以使某种反应减少的程序。当一个学生因上课随便说话遭到老师批评后,他下次力求少说话以避免挨批评,这是负性刺激带来的反应减少;当一个学生因忘记扫除而不得不在大家游戏时补上自己的任务时,这是剥夺正性刺激以使他下次不再忘记自己的责任。时下有些教师对“惩罚”的理解尚有偏见,误认为惩罚就是体罚,以至连正常的“惩罚”手段也放弃不用;或者用也心虚,结…  相似文献   

13.
拓宽对教育惩罚的认识,从如何正确运用惩罚、怎样的惩罚才是合理的、适度的等,上升为讨论实行惩罚后的效果以及学生对惩罚的认同如何.通过研究实行教育惩罚后的实效性与学生认同感,并通过资料的收集和问卷调查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结果发现在学校现有的惩罚处理中,越是严厉的惩罚,再犯的比例就越低,效果越好,教育惩罚的实效性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学生也能认识到这点,但是让学生对具体的违纪行为作惩罚处理的判断时.他们认为合适的惩罚与已有的惩罚相比都有偏轻的倾向,需要对其进一步加强教育惩罚的宣传.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修订"学生管理规定"时,不仅要进行"调查研究",而且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通过定量的分析,充实完善惩罚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由于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缺乏清晰的理解,人们走进了教育惩罚的误区.体罚不等于惩罚,把"体罚"等同于教育中的"惩罚",在逻辑上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惩罚作为一种德育手段,是从学生身、心两方面促其改过自新,奖惩都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奖惩并行,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5.
致命游戏     
三个巴西少年的网络游戏酿成现实世界的一场血腥杀戮。在这个游戏中,人命是赌注,死亡只是输掉游戏的惩罚。这样的游戏我们不能玩。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强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参与度,学校提出了将体育游戏作为体育课教学中的一个项目.体育游戏不仅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在我们看到体育游戏的重要性时,我们也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选择游戏内容时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必须要对学习有利,而且要讲究秩序;最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纪律性和组织性,更重要的是,不能忽略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17.
论幼儿人格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由于观念滞后、法制不健全、部分教师素质较低等诸多原因,幼儿的人格权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漠视甚至践踏.如,对儿童进行辱骂、恶意比喻、恐吓威胁、无端指责,禁止与同伴说话,剥夺儿童的游戏等.对于这些伤害现象,有研究者称为"心罚"."心罚是直接指向儿童心灵的惩罚.它可能是为了避免因体罚遭受谴责而采取的隐蔽行为,也可能是因体罚无效而采取的新的惩罚行为."[1]与体罚相比,心罚对幼儿的摧残具有无意识、内隐性、滞后性等特点,其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心罚的理解有必要从侵犯幼儿人格权的角度引起警惕.否则,有悖教育所提倡的民主精神和爱的神圣信念,不利于幼儿教育走向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8.
负惩罚是当问题行为发生时,撤走强化物。正惩罚则是当问题行为出现时,施加令孩子厌恶的刺激。孩子为了逃避厌恶刺激,则可能减少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9.
1.家长应在对孩子进行耐心劝导和认真的谈话之后使用奖惩手段。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应让孩子知道惩罚他是应该的,是为了让他改正错误。2.对孩子进行奖惩时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成熟程度。家长应选择恰当的惩罚措施让孩子改正错误。3.如果连续进行奖惩而没有向孩子说明理由或原因,孩子就有可能只对奖惩做出反应而不清楚为什么会受到奖惩,这样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4奖励孩子是为了鼓励孩子表现得更好。适当的奖励有助于使孩子遵守良好的行为规范。5.对于孩子有可能做到、但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做到的事情来说,意外的奖励会产生十分积极的效果。6.…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教育》2005,(7):6-7
作为一名教育,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时,首先不能带着泄私愤、消火解气这样的动机去惩罚学生。因为,犯了错的学生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要受到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让他们以后不去再犯。带有私人情绪的惩罚或只是为了惩罚而惩罚,都已失去了惩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