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黄贻琼 《新闻世界》2008,(10):72-73
新闻姓“新”,这是新闻工作常理。新闻姓“新”,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时效性强,报道及时;二是内容有新意,即报道的内容新鲜并要有时代意义。一篇报道究竟反映什么内容,完全取决于新闻传播者看新闻的视角。新闻内容上的新,要求新闻报道立足于“新”,把握视角,做到立意新、选材新、表现手法新。  相似文献   

2.
新闻姓真也姓新,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说其姓“真”,即突出强调是事实的报道,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说其姓“新”,一指新意,一指新近,涵盖了内容和时间两个概念。这就使新闻区别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尽管这样,新闻也并非与创新无缘。诚然,新闻事实本身是不能妄加创新和创造的,否则就是歪曲就是编造就是假新闻;但对同一个新闻事实,存在着从哪个角度来表现和以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涉及到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摄影界对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有了不同的看法。时起时伏,争论得红红火火。有人说,新闻摄影姓“新”不姓“艺”;有人说,艺术摄影姓“艺”不姓“新”。文枪笔弹,各有各说,更始终没有人能雄辩地拍一下板,定一个音。 我干摄影几十年,前20年当记者,拍新闻照片。后20年搞创作,拍艺术照片。从来没有把摄影分成“新、艺”两家。我认为,他们是两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兄弟。他们之间只能分类,不能分家。  相似文献   

4.
凡当记者的,都知道新闻姓“新”,而往往忽略了又姓“小”。南京人民募捐抢救一位十八岁的、濒临死亡的青年学生赵强的报道,却同时具备“新”和“小”的特点。“小中见大”乃诀窍。“小荷才露尖尖角”,就逃不出  相似文献   

5.
模糊新闻时间有失新闻真实性浙江东阳广播电视局汤明纲新闻的定义很多,内容各有侧重。但万变不离其“新”,正所谓新闻姓“新”。“新”有事实之新、耳目之新。“事实之新”不言而喻,“耳目之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近事实新近所见所闻,一种是过时的事实新近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6.
科技报是一种新型的报纸。它既姓“新”,报道科技战线的信息;又姓“科”,是科普宣传的阵地。科技报要寓“新”于“科”之中,把两者有机地融汇成一体。这两年,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读者调查,不少读者反映科技新闻版太空,技术知识版太死。所谓“空”,是指一般的科技新闻“可看而不可得”,好象吃了一个“空心汤团”,“不解气”。所谓“死”,是指介绍技术知识老是一个面孔,没有时效性,缺乏新闻感。为了避免科技新闻流于“空”,技术性报道流于“死”,我们尝试把两者“捏”起来,闯出“新闻知识化,知识新闻化”的路子。在“新闻知识化”方面,比如开化县城东公  相似文献   

7.
(一) 新闻也姓“商”这个命题,本应如同新闻姓“新”一样没有疑义。可是在我国则长期被视为一个理论禁区。改革开放已历十四年,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分歧。1992年底,笔者有幸参加中国记协在济南召开的首届“中国新闻学术年会”,从向大会提  相似文献   

8.
惠永春 《记者摇篮》2006,(11):39-40
新闻,最关键的就是一个“新”字,这是新闻与生俱来的根本属性,是新闻赖以发展状大的惟一基础,难怪同行人都说:新闻姓“新”。那么,作为一名记者,不也应该姓“新”么!为了“新”,记者们跑得更勤了,乘坐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使用最先进的传播技术,争分夺秒,一比高低。报道形式上有了现场报道、连续报道、跟踪报道、深度报道、重点报道……表现方法上,大量借鉴其它文字尤其是文学的表现手段,在确保新闻真实的原则下,有散文表现法、小说描写法、戏剧对话法……在叙述方式上,不仅限于第三人称,也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不过,也有不少人不能冲破旧习…  相似文献   

9.
新闻姓“新”,时间上的及时、迅速、快,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应该充满“今天”二字,记者则是“今天”新闻的跟踪者、追逐者、报导者。“今天”的新闻,到了“明天”,就变成“昨天”的历史,回忆考证“昨天”那是历史学家的事。可是,发生在你周围的新闻每时每刻生生不息,所有新闻  相似文献   

10.
一、新闻的特性决定了它是“易碎品”迅速及时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新闻姓“新”,不姓“旧”,它要为当前的观实斗争服务,为当前人们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服务,及时反映,及时指导。如果拖拖拉拉,迟写迟发,就会变成马后炮、雨后伞,明日黄花,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姓“社”。在新闻改革中,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资产阶级新闻理论,而改变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变姓“社”为姓“资”。近几年,新闻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  相似文献   

12.
编余二题     
切记新闻要姓“新”新闻要姓“新”,这确实是老话重提,但又不能不提。在处理来稿时,经常可以见到导语中有诸如“去年以来……”、“三年来……”或“近几年来……”等字眼。有的甚至开头就翻十年来的总帐,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等等。不少消息发稿时已是四五月份,写的还是去年的事。这种“旧闻症”并非仅仅反映在通讯员的作品中,就是一些专业新闻工作者也常犯此病。报纸是新闻载体之一,如果一张报纸上刊登的  相似文献   

13.
着眼于“新点”。新闻姓“新”,要有新材料、新观点、新思想,这是一般的人都知道的常识。西方一位记者曾经说过:“记者的伟大和难当之处,就在于要处理好一个‘新’字”。这话说得非常深刻。报纸天天出,新闻天天写,天天出新,实非易事。然而,如能选择新的新闻角度就能解决这个“难”题。选择新闻角度,要着眼于“新”,就是选别人没有报道过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何丹 《记者摇篮》2005,(1):58-58
新闻姓“新”,也就是说,新闻应该是新鲜的,新鲜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但在我们的日常采访中,常常把新闻的新简单地理解为时间新,即新闻要快,时效性强。笔者认为,时新只是新闻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是它的全部.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内容新、角度新和写法新等等。  相似文献   

15.
刘振 《新闻知识》2001,(9):45-45
读者在阅读时,总是先看标题,在知其新闻大概意思之后,再选择感兴趣或关心的文章细读。在各类新闻体裁充斥的报面上,现场感强的新闻,往往受到读者的关注。读者为什么相对喜欢这类新闻呢!众所周知,现场新闻的特点能使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强其感染力和可读性,但现场新闻自身的优势远不止这些。首先,现场新闻符合新闻规律———新闻要求新鲜的原则。人们常说新闻姓“新”,说出了新闻的主要特征。这里的新除了时效新之外,要注重的是内容的新,这才是新闻本质的“新”。现场新闻这种体裁,要求记者必须最集中的体现“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迟之禄 《新闻三昧》2003,(11):32-33
新闻工作者抓“活鱼”,把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受众,以深度的报道启迪受众,以形象报道宣传受众,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新闻媒体对自身的业务要求,更是广大受众迫切的需要。以下就谈谈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如何抓好“活鱼”、深度及形象报道:新闻敏感抓“活鱼”新闻之所以姓“新”, 是“易碎  相似文献   

17.
新闻姓“新”.一是新闻的内容要新;二是新闻的时间要新。有的通讯员.光想着快.要么忽略了新闻内容的新.要么忽略了新闻时间的新,不能使二者紧密结合,所以才导致上稿率低。笔者将日常一些通讯员只图快不求新的主要表现列举如下:①一味的快、很少考虑“新”。单位开一个会,开展一项活动,不管有无特色,内容是否新,主题思想是否新,事例是否新,递着就写。②盲目的快.根本不考虑“新”。大事小事,事无巨细;六路八方.方方面面;不分主次重点,不问青红皂白全揽到筐里,发走了之。3超前的快.离奇的“新”。今后工作设想、来年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对新闻报道提出了“三贴近”的要求,新闻媒体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注重人文关怀,在这种形势下,民生新闻应运而生。民生新闻自一出现起,政府把它当作了联系群众的纽带,百姓把它当作了代言人,收视率一路攀升,对开拓电视新  相似文献   

19.
新闻姓“新”。我觉得这个“新”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内容要新,即“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其次是形式要新,即写作技巧要新。这就是说,内容与形式都要“新”。一条新闻,只有具备这两个“新”,才能成为佳作。本文试图论述第二个“新”,即形式新。如何使新闻写作技巧新颖?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现在列举有关古今画家绘画的故事,以便从丹青大师那里领悟个中三昧。宋人喜欢绘画,且常常出题作画,使画意与诗情融合。有一次画题出的是唐人韦应物七绝《滁州西涧》中的一个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大家不约而同地画了  相似文献   

20.
齐鲁晚报3月30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张明采写的新闻述评《“硬件”上去了,软件要跟上——写在“4·1”提速调图之时》,是一篇时效性、可读性较强的评述性新闻。这一稿件,既报道了火车4月1日开始提速的重要信息,又及早地评述了铁路部门在火车提速后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可以说,这篇报道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对广大读者,对有关部门,都有思考之益处。新闻姓“新”。新闻的“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上的新近,二是内容上的新意。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