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王姝 《美育学刊》2020,11(2):I0008-I0008
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意识形态的敏感性,重述了西方现代主义以降文艺审美的意识形态特性。从审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多元主义文化背景下作为族裔文学写作的华裔美国文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说是这一脉络的延续。寇才军博士的论著《突围异托邦:华裔美国文学的话语范式与文化认同研究》从审美异托邦着笔,分析了华裔文学基于文化差异的文化认同书写,展现了华裔文化文学的审美形式,为族裔文学艺术的审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2.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在美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的女儿》同她其它几部小说一样,着力刻画华裔在美国这个熔炉国家艰难的生活状态,并由此呼吁人们不应把包括美国华裔文学在内的少数民族族裔只看作已融合在美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还应进一步把他们看作可以与美国主流文化相提并论的独立体。华裔文学需要得到美国社会的尊重,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西方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大力提倡的多元文化主义。  相似文献   

3.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就在美国文学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谭恩美、汤婷婷等知名华裔作家及其作品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并深入研究。我国在美国华裔文学领域的研究已硕果累累,研究多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等理论维度展开。论文旨在解读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小说《望岩》中所蕴含的创伤叙事主题与话语,探讨华裔群体作为少数族裔在宗主文化的排挤和排斥下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对身份认同的渴望与自我救赎的决心和努力。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男性华裔作家致力于打破种族歧视性的定型化形象,重塑具有阳刚之气的新型华裔男性形象。而女性华裔作家站在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立场上,聚焦于女性主体地位的建构。然而,男性阳刚形象的树立往往是以牺牲女性形象为代价的,女性主体地位的构建又是以"男性中心主义"为批判对象的,结果出现了男性主体意识与女性主体意识的二元对立,以致这些作家之间产生摩擦。本文对华裔男女作家在建构主体意识过程中所分别采用的言说策略进行了对比和辨析,笔者认为华裔男女作家应携起手来,自觉抵制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偏见,以对性别、种族、文化的共同关注为己任,张扬族裔文化特性,丰富族裔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华裔美国文学身份认同研究多从作品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出发,实现从"对抗"到"融合"的完美模式,这种针对女性群体的单一主题研究,并不是身份认同的终结。笔者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角度,以小说《喜福会》为研究文本深入探索华裔美国女性从最初的身份困惑,到追寻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的认同,进而实现国家身份的建构历程。这种研究范式不仅可以消弱西方社会中存在的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而且对全球华裔的文化身份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汇最集中的一个文学场,美国华裔文学在构建自身族裔文化的过程中,会对儒家文化有所传承,也会对西方文化有所采纳。以新生代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骨》为例,以文化研究为理论依据,探讨其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变异。  相似文献   

7.
多元文化主义的种族多元论和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动摇了美国以盎格鲁-撒克逊为根基的美国价值体系,任璧莲的第四部小说《爱妾》通过对卡内基一家身份复杂的各个家庭成员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主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碰撞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种必然存在。不同于美国华裔男性作家强调相异文化主体间的硬性冲突,华裔女性文学则对不同文化表现出一种接受吸纳,兼收并蓄,融合共生的期望。这是华裔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和时代潮流共同孕育的一种文化、族裔新态度。  相似文献   

9.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两种文化共同的历史沉淀。华裔美国作家特殊的身份和文化背景也造就了其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矛盾状态。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华裔美国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影响,两者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成为华裔美国作家必须面临的复杂状态,特殊的生活状态给予他们特殊的身份选择,回归、背离抑或超越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试从身份的寻求问题浅析华裔美国文学新生代作家伍慧明(Fae Myenne Ng)的《骨》中主人公莱拉的身份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建立在对西方女性主义横向移植的基础上的,但它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思想资源、话语模式的借鉴,并非囫囵吞枣地全盘“拿来”,而是依据着中国批评者自己的本土经验有所辨析、有所选择地接受;它的精神品质、理论形态具有鲜明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色彩,但它关注的问题和思考的方式又带有强烈的本土性。它始终立足于本土历史文化经验和语境,以中国文学和文化为研究对象,审视和批判中国既存的性别文化秩序。可以说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已被有效地植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一种新批评方法和潮流。  相似文献   

11.
楚辞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除本身优秀和政治环境这两个原因之外,还因为上层建筑具有历史继承性、人生本身具有双重欲求性、知识分子具有人文追求性.  相似文献   

12.
烹饪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烹饪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式面点近年来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和喜欢,各种面食小吃店如雨后春笋遍布大街小巷,成为人们饮食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由于产品原因,存在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因此,中式面点发展要走创新之路才能长足发展,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制作面点的皮坯、馅心两个方面入手,探析面点创新的路径,供同行或面点爱好者借鉴。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教育研究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特殊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研究就是教育对人的生命意义的体悟,是教育(研究)的应有意蕴。在当今教育研究范式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新”出现的教育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历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长是幼儿园本位课程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人物 ,园长在领导本位课程发展时 ,必须考量并尊重幼儿园原有的文化脉络 ,透过有计划地进行各种活动或策略 ,有效地发展本位课程  相似文献   

15.
网络对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普及的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成为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的课题。从同一性形成的角度分析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满足学生归属需要、建立维护网络人际正常交往的法规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地球不是一个严格的惯性参照系,由于地球的自转,以它为参照系的物体将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物体运动时,一般还将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因此将影响其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目前教材和文献中关于电容定义的两点分歧,所得结论对电容有关内容的教学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分析中使用的是导体系的部分电容理论,分析过程表明该理论是分析电容有关问题的一个有力而简捷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经历了继承清末政策、学习美国经验到探索适合本国师范教育实际的、三个过程的曲折阶段。总的来讲,高师教育实习政策内涵不断发展,高师教育实习政策、内容越来越具体、可行,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已由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迈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然而人们在热衷谈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对大众化进程中的精英高等教育关注不足。笔者在重新认识精英高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要进一步发展我国精英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应分层、分类发展;适当控制研究型大学的规模;政府要加大对精英高等教育的投入;研究型大学应享有更大的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我国关于房屋租赁合同中的登记备案制度的内涵及实质 ,并阐述了该制度对房屋租赁合同效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