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人书俱老     
我一向称呼陈国凯先生为大师兄。一九八0年,我到北京文学讲习所进修,秦兆阳先生只带两个学员,就选中了陈国凯和我,他比我年长两岁,自然是师兄了。其时他已经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了,我仍在工厂里卖大力气。他进工厂的时间也比我早,  相似文献   

2.
初次见面在长沙 我和许觉民第一次见面在1938年战时的长沙,那时我二十二岁,他只有十七岁。第二年,我在衡阳参加生活书店工作,与他成为同事。再以后,直到永别,我和他是一辈子亲亲密密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3.
舒新城,许多人知道他主编过《辞海》,但不知道他当过图书馆馆长,其实,他在图书馆事业上的贡献也是不小的。舒新城,湖南溆浦人。一八九三年七月出生于一佃农家庭。家境贫寒。但其父母望子成龙,希望他能通过读书摆脱其穷困的生活境地,遂积蓄微薄之资,送他入乡村私垫读书。大凡出身清苦的农村青年,一旦有了读书良机,其勤奋努力远胜那帮公子哥儿。舒新城也不例外,加  相似文献   

4.
杂志创新策略--访《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新城用“默默无闻”来形容自己就任《新周刊》执行总编前的12年,那时他在电台工作,干的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活。但也就是在这个岗位上,他连续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封新城对其12年广播工作的“不以为然”,倒是反衬了他对平面媒体的狂热———他自称做《新周刊》是多年积累的一次大爆发。他还把“引爆”的功劳归为他当年广东电台的同事窦文涛的引荐。窦和封在同一年离开电台,前者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去了凤凰卫视;后者一动笔便是滔滔江水,以说“不”的姿态使《新周刊》在青年人群中所向披靡。《新周刊》社长孙冕宣布封新城任执行总编时…  相似文献   

5.
吴连登,毛泽东最后的管家。从1964年开始,他陪伴毛泽东度过了最后的12个春秋。 1961年在中南海颐年堂,作为一名普通服务人员,吴连登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那时他19岁,是个刚刚从乡下进城的毛头小伙。“我当时只是个普通的工作人员,主席为什么会挑我去给他管家,我到现在也不很清楚,我也没问过。”吴连登说。  相似文献   

6.
公元1917年,即民国六年阴历六月二十九日,我出生于绥远新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个满族家庭中。  相似文献   

7.
一付蜡耳塞     
那是1954年,我刚从康奈尔大学毕业,正要与马蒂·金斯伯格结婚。在与我约会的男友中他是唯一一个在乎我的头脑的小伙子。我和马蒂是1951年我17岁时在康奈尔大学一次别人安排的约会中认识的,那年他18岁,在文理学院,比我高一级。他是我大学时代的好朋友,高年级休假时,我经常在纽约罗克维尔中心他父母家吃饭。我母亲已于我高中毕业前夕去世,所以马蒂的母亲就如同我的母亲。每当需要时,他父母总是及时出  相似文献   

8.
孙培镜先生是我国出版界的优秀代表人物,曾获全国首届出版工作者老有所为伯乐奖。2005年8月19日,他病逝北京,享年82岁。从此,我再也无法和他通话了。我毕恭毕敬地向他的遗体和遗像三鞠躬。我仰望着他的遗容不舍离去,仿佛在等待他回答求教的问题。孙培镜先生是我编辑生涯中的第一位领导人,也是我最敬佩的编校师长。那是1981年初,他主编的文物普及刊物《文物天地》需要一位介绍古代文物知识的编辑,在前后十几个人选中,我有幸被他选中了。我从学校调到文物出版社。那时,我已是不惑之年,但却是编辑工作的小学生,而孙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编辑,年近…  相似文献   

9.
当下,新闻人总是游走在责任、良心和道德的边缘,很多时候,理想和现实撕裂着内心。良心的碎片2006年夏天一个炎热的午后,一个76岁的老人用草帽端着几十个大杏,汗流浃背地来到了我的办公室,说是专门从家里的树上给我摘的。乘车走了五六十里的山路。然后,他就坐在我的办公室给我说他的事情的进展。老人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儿子,是客车司机,有一次开车拉一车人在十字路  相似文献   

10.
<正>舒新城先生曾用名舒建勋,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及图书资料编辑专家,并对中国的图书馆事业有着重要的贡献。1893年5月,舒新城出生于一个佃农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但是他的父母拿出了家里积蓄的微薄的钱财送他进了乡村私塾读书,希望他能通过读书摆脱目前穷困的生活现状。出身  相似文献   

11.
遇到他的时候,我31岁,有三个孩子,当然,还有一个丈夫.我的婚姻看上去是美满的.他,26岁,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而我的家庭,是当地一个有名的望族,我的父亲是当地一个德高望重的贵族.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张照片,今年50岁.我和我的几个兄弟姐妹住在一本<珍贵照片册>里,主人是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从10岁起我们就跟他一起生活了.多少年来,我们除了见过他的家人外,谁也没见过.整天躺在黑洞洞的抽屉里闷都闷死了.主人只知道让我们别丢了,别让老鼠咬坏了,其它的什么也不知道.其实我们的作用大着呢!  相似文献   

13.
忆白石老人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当时,我们三个人都是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文化接管委员,穿的是军装,臂上带臂章,三个人去看他,难免要使老人感到奇怪。经李可染介绍,他接待了我们。我马上向前说:"我在十八岁的时候,看了老先生的四张册页,印象很深,多年都没有机会见到你,今天特意来拜访。"  相似文献   

14.
耀邦同志是我1937年到延安后认识的。在我心中,他不仅是一位可以推心置腹的挚友,更是一位令我尊崇的良师。耀邦同志1930年15岁时即投身革命,当了小红军。1987年1月,他卸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千钧重担。1989年4月8日上午,他病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于4月15日溘然长逝。当了半个多世纪的人民公仆,最后以身殉职。自1987年初辞职从中南海勤政殿搬回家,到他告别人世,共计27个月。  相似文献   

15.
语今同志离开我们了。他留给人们无限的思念和悲痛。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以自己的工作和品德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道路和人生追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我第一次见到语今同志,是1950年元月。我从武汉团市委调到团中南工委,他正在那里当宣传部长。团中南工委人员不多,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青年。语今同志当时也只有30岁多一点。但在我眼里,他已是另一辈人,难免存在一点“代沟”式的距离。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这种状况。那是在1950年的夏天,机关开大会,语今同志给我们讲话。他没有发指示,发号召,没有讲“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荣历史,而是讲他“爱清闲、怕麻烦,不能主动和  相似文献   

16.
1965年我随以贺龙副总理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0周年庆典活动,在那里我演唱了蒙古族长调民歌。回到内蒙古后,又在呼和浩特新城宾馆小礼堂,向乌兰夫等领导同志进行了汇报演出。乌兰夫同志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演出结束后,他上台接见了全体演出人员。当时,他握着我的手,非常高兴地对大家说:“看,  相似文献   

17.
1957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接见<辞海>主编之一舒新城,舒提出编辑大辞海和百科全书的建议.毛泽东说:"我极为赞成"."到现在还只能用老的<辞海><辞源>,没有新的辞典.""你的建议很好,应写信给国务院."舒说:"我已写信给人大常委会."毛泽东说:"你应该挂帅在中华书局设立编辑部门,以先修订<辞海>为基础,然后再搞百科全书."舒听说要他挂帅,表示为难:一则人手不够,经费有限;二则自己的年纪大了(此时舒64岁).  相似文献   

18.
<正>就在我来京11年纪念日的几天后,小我11岁1个月的弟弟也开始他的大学生活。这个人生的转折点,我承认,他的起步没有我那么顺利。但是对于男孩,多些锻炼也是好的。送他去上学,感触良多。我来上大学的时候,他还那么小,只到我腰部。如今,他上大学了,我只到他肩膀。那时候,来北京,我的新生活开始,他有的只是无数的依恋,歪歪扭扭字迹的信件告诉我会在家里好好听妈妈话,好好学习。  相似文献   

19.
我记录的,是三组很平凡的小故事.究竟什么才是好故事?我觉得,朴实真挚的,能给人力量的,就是好故事吧. 一、两个年轻人 2014年春天我采访了一位80后小伙子.我见到他时,他正在一间破烂的教室守着三十几个午睡的山里娃.小伙子是这间幼儿园唯一一名50岁以下的老师.2012年,他从市里的教师进修学校科班毕业,班里40名毕业生,只有他选择到农村幼儿园工作.他没有编制、没有医保,也没有五险一金,每个月工资1200元.  相似文献   

20.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采写七岁的“师傅”的。一个阴云密布,潮气袭人的下午,我推上自行车来到青年路邮局门前的自行车修理摊修车。在修车中,见几个孩子挺逗,便和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来。作品主人公的年龄最小,我和他聊的兴趣也高。别看他身材瘦小,修起自行车来却十分痳利。从交谈中得知他年仅七岁,已有两年的修车历史,看到下雨天他仍蹲在遮雨布外十分专注的神情时,我的心猛地受到触动,萌生了写写他的念头。回到办公室,我思索了一下,提笔便写,一气呵成。没想到稿子见报以后,竟在社会上产生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