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河北宣化辽墓在上世纪末曾出土了大量家具实物与图像文献,作为珍贵的中国家具发展史料,其中显示的种种信息表明,宋代是中国家具的转型时期,这时发展出的多种家具造型与结构方式,为中国家具在明代的成熟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对家具的追求不断提高,家具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实用物品,而且是一种丰富的信息载体与文化形态,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也是物质文明的反映和精神文明的标志。家具的材料、款式、制作、装饰等都随着人们审美认识的提高而不断地变化。作为一种装饰手段的图案艺术如何在家具设计中发挥其审美功能,能否起到画龙点睛作用,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一、图案与家具款式 图案是一种特殊的装饰语言。它必须依附着物质材料,借助生产技术来体现。图案是人们对自然美的提炼,是自然美的艺术结晶。由于人们对家具不满足单纯的肌理和材质的局限,因此,用图案来丰富家具形象,这是家具设计中的一种有效手法。 家具的款式变化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和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明代家具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明代家具的设计特色,并说明了明代家具对现代家具在模块化设计、材料的环保性、简约化设计、文化内涵四个方面的启示作用.我们应将中国民族特色纳入现代家具设计中,并吸取现代设计的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木作工具与明代硬木家具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家具的制作中,有两个最关键的内容,一是材料,二是制作技术。而制作技术是针对材料而实施的,其内涵包括了木作工具,也包括了制作技巧和指导制作完成的思想。工具既为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又为实际的需要不断改良与进步。传统的木作工具中,平木工具——平推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明代中晚期,在家具的制作中,大量使用以黄花梨、紫檀等为代表的硬质木材,促使家具风格发生了变化,追求材料本身的纹理美、色泽美,促进了平木工具——平推刨的改良,也使传统的家具从以髹漆为主,转向了不重髹漆,而突出表现材质本身的美。该论文结合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对传统小木作工具与明代硬木家具制作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平推刨的使用对明代硬木家具的制作与风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研究的清式家具,主要是指康熙未至雍正、乾隆、以至嘉庆初的清代中期,是指这一段清盛世时期的家具的装饰风格.这段盛世家具风格的形成,与清代统治者所创造的世风有关.表现了从游牧民族,到一统天下的雄伟气魄,代表了追求华丽和富贵的世俗作风.由于过分追求奢华,也带来一些弊端.清式家具,利用多种材料和独特的装饰,并调动一切工艺手段来为家具服务,这是以前家具所缺少的地方,与明代家具更有显著的区别.清式家具设计有许多经验可谈,也有许多优点可取.通过本文对清代家具装饰风格的研究,以对现代家具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虽然家具设计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财富,提供了赏心悦目的精神食粮,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设计文化,并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但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式家具尚未形成。本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我国古代家具(以明代时期为例)的设计点进行了概述,然后对我国现代家具设计及对现代设计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武陵家具木雕艺术的风格看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互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通过对土家族民间家具木雕艺术特征的分析,以及明清时期、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区域经济形态变化的研究,总结出土家族家具木雕造型的风格特征,认为它独特的形式风格主要体现在大胆夸张的以意造型;本质元素的以线概括;打破时空的自由空间。并从家具木雕艺术的题材与表现风格上与其它民族区域家具木雕的相似性,结合民族之间族际演化的特点深入探索土家民间化与汉化的互渗,说明土家族民间传统艺术对于保存传统化遗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明代民歌数量剧增,曲调众多,反映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艺术感染力很强。明代民歌不仅流布于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波及文坛,对明代文人的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创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为明代散文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传统家具的审美演变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国传统家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家具”可以泛指以传统造型和做法为主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发展的新的各类家具,包括通常所说红木、硬木、中性木材及其他材料制作的各类家具。在生产工艺和产品外观上主要为,一是保持了以“榫卯结构”及一些基本技法为特点的中国家具传统生产制作方法,二是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特征。不同的历史时期采用繁简各异的艺术手法,共同建构了我国传统家具的辉煌成就,傲然卓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中国古代家具研究的百年历程中,由于历史材料疏阙,有关明代家具断代、产地、匠师、工具、价格、交易形式等挑战性问题迄今乏人问津。基于此,文章聚焦明代江南家具的交易形式,钩沉并归纳了交换、坐艺、兜售、店肆、借用、馈赠、贿赂、典质八种与书画古物近似的交易形式,通过对家具交易的类形、性质、差异以及赏鉴和好事两大交易群体的检视,考辨市场需求扩涨和供给短缺的博弈,在文献类比和互证中,证明髹漆和硬木家具在生产、交易、流通、消费、圮毁这一循环链中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有明一代,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文学不再只是统治阶级与传统知识分子训导教化或者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也是流传于市井供人娱乐玩笑的消遣品。文学消费性导致与文学创作相关的因素出现如下变化,即流通途径商业化、作品审美世俗化、消费对象市民化、文人创作功利化。上述变化催生了通俗文学的崛起和明诗的式微。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恢复和商业经济的勃兴,艺文兼擅的文人开始大量涌现,并以家族、结社等形式构成集群发展的态势。艺文家族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世家,在有明一代达到了其发展的高峰,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出现了诸如相城沈氏、长洲文氏、嘉兴项氏等巨族。从全国范围来看,江南地区在艺文家族的产生数量和发展质量上独占鳌头,而西南、东北等地区的艺文家族,在明代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从而与其他地区一起,共同呈现出明代艺文家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以家庭为题材的古代小说,以《金瓶梅》的出现为界明显分为两个时期:明中叶以前和明中叶以后。明以前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小说。这一时期。家庭环境的描写是被忽略的。它只是作为故事发展设立的点缀而已,因而描写还不充分不完整。家庭人物少,人物关系简单,反映的也只是家庭生活的某一侧面而已。明清时期出现了以《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歧路灯》等为代表的大量的以家庭日常生活为主要描摹对象的章回小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小说。它们在作品数量、家庭关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刻画、写实艺术几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画市场至明代日益发展、成熟,突出地表现在商品经济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苏州地区。明代苏州地区书画交易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初期书画家迫于生计,选择相对隐蔽的私下的物质交易方式;明代中晚期,书画家靠"润笔"来养生或赡家,开始了直接的货币交换;后来,书画交易普遍由画商经手,市肆操作,价格层次清晰,交易方式逐步正规化和固定化,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全面成熟的时期,其封建文明和文化优势明显高于周边各国,是各国仿效的对象。明代汉籍大量流入朝鲜李朝,对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妓女从诞生之始就是艺术工作者,从事艺术、表演艺术是她们的主要职责,接受艺术教育在所难免,学习美术是她们所受教育的内容之一。明代青楼尤其重视对妓女美术才能的培养,这一时期的妓女不但普遍要学习书法、绘画,甚至普遍走出“闺阁”在山水中接受美育。她们的作品带有浓厚的男性文人作品以及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文化进入反思阶段。这一时期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在带来西方一些虽不是最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大量将中国传统的哲学、医学、文学艺术等介绍到西方。汉籍西译推动了西方的启蒙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叶至清末,作为当时整个思想文化领域人性解放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领域内表现人的自然欲望与丰富感情、反映人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创作的思潮兴盛一时,并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创作思潮明显地背离了中国的文学传统,即强调文学的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内容,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从而使文学向人性指引的方向复归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明清两朝的文学创作带有明显的平民化倾向。安徽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自明代以后,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明清两朝的安徽笔记体小说家在历代笔记体小说的创作风格影响下,先后创作了众多有影响的作品,形成了其自身各成体系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男风”现象为晚明社会盛行的一种风气,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形成了“男风”文化。明代的戏曲作品中涉及“男风”现象的近十部之多。剧中的主人公多为出身低贱、年龄偏小但外貌俊秀的少年男子。题材上或演绎历史,或编自现实。这些“男风”现象与晚明社会蓬勃的商业经济、极端的纵欲思潮等息息相关,也与统治者的帝王之好和传统的封建法律、家庭观念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在晚明小品高潮中,出现了大量的传记作品。这类传记作品的兴盛,有其文学内部的原因。首先,它继承了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其次,随着晚明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潮的变化,这些传记作品中又出现了新的因素。晚明传记文在内容选择和艺术追求上都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在内容上,传主多为普通人物,多记传主的日常琐事;在艺术上则体现出适合市民需要的审美趣味。两者的结合,使晚明传记具有全新的艺术品格,折射出晚明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