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美苏争霸     
一、阶段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2.
美苏《雅尔塔秘密协定》满足了苏联在远东的利益要求,换得苏联出兵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可以说,苏军进入东北与美苏黑幕交易有直接关系。战后,因美国插手中国事务,美苏冷战已露端倪,苏联从东北撤军问题一波三折,这也与美国的态度和做法有关。美国的压力又是苏联最终实现撤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冷战的起源和发生,特别是苏联在其中的作用,这是学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如果我们从经济这个新视角,特别是苏联的经济观念、经济政策以及美苏之间的经济关系来研究,就会发现不同的逻辑链条,产生不同的历史叙事,从而对战后美苏关系变化、冷战格局形成和展开提供一种新的解释框架。历史研究的责任在于说明冷战研究究竟是怎样发生的,美苏双方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结果。事实上,通往冷战的每一步都有回转的机会和可能,但美苏走到最后一步还是掉入了冷战的深渊。  相似文献   

4.
追究日本战犯的法律责任,是反法西斯盟国在对日本战争犯罪事实有着巨大共识基础上的共同主张、一致决定,对于维护战后和平、构建战后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东京审判不同于纽伦堡审判的突出之处,是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致使东京审判的各个环节,如战犯的甄别与抓捕、战犯名单的确定、天皇的处置、法庭成员的选派、法庭审判规则与程序,以及日本战争犯罪的起算时间等都受到美国的影响,甚至美国在某些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东京审判是反法西斯盟国有关处置日本的政策主张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的具体落实,是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性质在法律上的确认,也是美国战后独占日本的合法性的一个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5.
冷战是多种因素凑合并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战后世界力量重新调整的逻辑结果,其次是构建新的世界体系时美苏构想的冲突,再次是美苏利益之争,意识形态既是冷战的工具,也是冷战的重要内容,不能用单一的甚至是主观的因素解释冷战。  相似文献   

6.
《大西洋宪章》是二战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它在颁布后成为反法西斯盟国构建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总蓝图,集中体现了盟国战后和平建设的思想和方略,如反殖民主义和反扩张主义、经济国际主义、社会安全和集体裁军等。表现出战时盟国进行的和平建设所具有的积极特征,首先是建设和平条件的全面性,积极和平建设和消极和平建设的兼顾;其次是和平建设的公正性、广泛性和开放性。在《大西洋宪章》指导下,正是战时盟国进行的和平建设所具有的这些积极特征确保了战后世界整体和平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1942年,中国在保卫缅甸的战役里被日军击败,为了重新打通国际援华物资输送线,中美英被迫重新修筑一条新的国际交通路线。围绕这条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三个重要盟国紧密联结在了一起,成功扭转了太平洋战争西南战区的局势,并为战后四大盟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以开展世界革命为己任的共产国际在其活动的实践中既是苏联对外政策的工具,又在一定的条件下成为苏联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的障碍.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苏联与美英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随着盟国对德战争的不断胜利,美国和英国对苏联的担忧增加了,并且使得苏联与美英的关系在1942-1943年上半年出现了危机.为了消除这种危机,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同时,为解决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扫除障碍,作为向西方国家作出的一种友好的姿态,1943年5月,斯大林作出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共产国际的解散标志着苏联开始走上与美英在战后进行合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冷战中美苏第一次在柏林的孕育武装冲突危险的直接对抗。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东西方冷战的兴起,盟国联合管制德国的破产,使危机的爆发定势;而战后柏林城市的复杂局势,则成为催生危机的温床。  相似文献   

10.
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以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和冷战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战后建立在美苏实力对比基础上的雅尔塔体系,由于苏联的解体而不复存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时,战后美苏长期的冷战对峙和美苏争霸局面也相应地结束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英文资料温莱特将军《回忆录》及日本战犯供述等亲历性资料为主要线索,结合其他档案文献,研究日本战局变化、辽源(伪满时称西安)战略地位与日军将二战盟军高官战俘逐步北上转移关押的内在联系,分析探讨日本法西斯将二战盟军高官战俘关押在辽源的原因及目的。  相似文献   

12.
50年来,中美变化主要形成了四个显著特点L一是时好时坏的不稳定的周期性变化,冷虎后周期缩短,且稳定程度脆弱化;二是两国不是盟友也不是首要对手,但冷战后潜在的对峙日益尖锐化;三是影响中美关系有一系列因素,冷战后意识形态明显化;四是美国对华战略实施软遏制,战术上模型,但冷战后战术上模糊明确化,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内因和外因是两国的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而价值观对立和国家冲突是两国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清政府于1901年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时值庚子战败,时局艰危,急缺经邦济世之才,特别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明确教育的实用功能,将实用作为课程设置的标准之一,大力发展实业教育.至此,教育的实用化改革奠定了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推进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1946年希腊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重新爆发后,南斯拉夫给予了巨大援助,而此时的苏联却持消极态度.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是苏南两国在如何应对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问题上存在分歧.南斯拉夫主张战略进攻,苏联则坚持战略防御.这种对外战略的分歧,突出地表现在希腊内战问题上.如何对待希腊的内战问题,是苏南冲突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日菲关系正常化的多种因素中,美国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占领之下的日本和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的菲律宾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美国希望二者尽快建交以稳固亚太防卫体系;战争赔偿问题为日菲交涉提供契机,美国积极从中展开斡旋,在鼓励菲律宾的同时亦对日本施压,推动日菲关系实现正常化。  相似文献   

16.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对外政策遵循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原则,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又维护了世界和平。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党和政府鼓舞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主导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对外政策忠于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原则,维护了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利益,为保卫世界和平与民主做出了新的贡献。苏联在和平与战争问题上的正确立场,使苏维埃政权经历了伟大卫国战争的严峻考验,苏共公信力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欧洲是冷战时期美苏争夺的主要场所,而德国又是美苏在欧洲争夺的中心。但冷战的起源则来自欧洲的东南端,即巴尔干半岛。在那里聚汇着二战后初期美苏两国的矛盾:的里雅斯特的争端、处置战败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问题、黑海海峡的风波、希腊内战……导致杜鲁门主义的诞生,从而揭开冷战的帷幕。  相似文献   

18.
周宇清 《天中学刊》2012,27(3):135-137
"一战"爆发后,有识之士认为战争必将波及中国,中国不可能长期置身事外,主张积极参战,利用参战机会为国家赢得权利。但中国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参战,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有待于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及其协约国盟友对中国的争取加快了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参加"一战"的步伐。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密切了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联系,并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iH), much like other eastern-European countries, has faced a brief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the socialist system to capitalism. However, this was interrupted in BiH by a brutal war lasting four years. Social systems and infrastructure were damaged or destroyed, including education, which was harnessed during the war to divide the country and then perpetuate these divisions. The author deals with some of the strongest and most enduring impacts that the war has had on education, which even now, more than 10 years after the war,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this young country. The most obvious include the division of youth according to nationality, religion or language, the unequal positions of certain groups in education, and very clear segreg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She points out some of the most frequent and overt ways in which intolerance towards other nationalities is displayed through textbooks, especially those used in parts of BiH subject to a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during the war.  相似文献   

20.
In the section entitled "Some Principles of Handling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in the recently published History Teaching Guidelines for Full-Tim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he Nine-Year Mandatory Education (Trial Edition), two principles are especially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ancient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Principle 8 states, "Our countr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 It has for a long period occupied a position in the forefront of world civilization and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Asia and the entire world. But the economics and cultures of other countries have also influenced our country. This latter point should be reflected in history teaching." Principle 11 points out; "Friendly exchange a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and nationalities are important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humankind.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nationalities have sometimes coexisted peacefully and have sometimes been at w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