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桂林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近二千件历代石刻。其中宋代石刻约占四分之一,宋代是桂林石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宋代桂林石刻意义重大,价值非凡,历来颇受重视。宋型文化、桂林本身的特点以及中国的石刻传统使得宋代成为桂林石刻的兴盛期。  相似文献   

2.
桂林保存了国内最多的宋代石刻作品,这些石刻不少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宋代石刻诗歌多为仕宦桂林的官员所作,题材上多为山水诗歌,这些诗歌体现了宋代诗歌的某些特征,显现出两宋诗风之影响。同时这些诗歌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体现了宋代桂林石刻文学之成就。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桂林石刻发展的第一个繁盛期,其中南宋章宗朝桂林石刻文学最为兴盛。励精图治的宋孝宗、务实能干的广西地方官员綦同营造了桂林石刻文学发展的良好环境。张孝祥、范成大、张拭等名家在桂林创作的石刻诗文取得了非常商的艺术成就,使得当时的桂林石刻作品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对于延续和延长旅游资源和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当前桂林石刻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保护和开发、资源整合、产品化路径和营销手段等问题,提出了桂林石刻应从整合旅游资源、创新产品形式、创新营销手段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度旅游开发的建议,以期能为桂林石刻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桂林石刻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存在研发经费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桂林石刻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积极保护与合理开发、完整性与客观性、创新性和参与性的原则,通过构建以石刻为主题的石刻综合展示园区、设计石刻文化旅游线路、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改善软硬件条件、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客源市场等手段实现石刻资源的产品化。  相似文献   

6.
桂林山水清绝,地多瑰宝,各山岩历代石刻,摩崖殆遍。郭沫若同志曾评:“桂林金石富”,非过誉也。清代金石家叶昌炽在其所著《语石》中也说过:“唐末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其次即为五溪”。 桂林历代题名之多,尤以宋代为甚,明清则很少。宋人何以“新诗不作只留名”?当时社会动荡,党派之争,和战之争最烈,文人学者士大夫守口如瓶,免滋挂碍,如是“到此一游”,蔚成风气,此种颓风,在当时是无法阻挡的。  相似文献   

7.
清代桂林石刻数量众多,其中石刻诗歌样式多变,体现了一定的时段性特点。这些诗歌题材涉及佛教、道教等方面,更多则为山水题材。这些诗歌由仕桂或旅桂文人创作,整体上看,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石刻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桂林石刻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资源调查与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共获取石刻1524件。采用地理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探索了桂林石刻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桂林石刻的刊刻始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分布在七星区、叠彩区、象山区和秀峰区,其总体呈现“两核、多中心”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大量古代典籍和近现代文学作品被译成外文,广为流传,而集文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广泛存在于名胜古迹中的摩崖石刻却鲜有译文。因此,摩崖石刻虽是我国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却鲜为外国游客所知。本文以桂林摩崖石刻为例,探讨操控论视角下,摩崖石刻文本的选译原则和一般翻译策略,以期推动我国的摩崖石刻艺术“走出去”。  相似文献   

10.
清代有许多非桂林籍文人出于种种原因来到桂林,留下了许多吟咏桂林山水的诗歌作品。他们将桂林的自然风光描摹得优美动人,少量诗歌还记录了当时桂林的民俗风情。清代旅桂文人创作桂林山水诗,大多出于实录,从细节处着眼,亦不乏宏大叙事,也有少量作品极具新奇的想象力。清代旅桂文人的桂林山水诗创作,促进了桂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原文化在桂林地区的传播和桂林本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桂林石刻分布广泛、数量多、内容丰富,为研究桂林及广西地区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书法价值,历来受到重视。近几十年来,石刻研究者们做了很多工作。同时,目前对于桂林石刻的研究还存着不足,需要更加深入和专业。  相似文献   

12.
桂林石刻诗歌的作者可分为五类:为官之人、文人墨客、佛道中人、桂林人、无名者。就创作量而言,以前三种为要;就为官之人而言,以到桂任职者为主。来桂任职诸官员中,又有到桂上任与贬谪至此之别。因人生经历不同,对于桂林这方山水,所选取的角度,所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用赋诗刻诗这种方式传唱了桂林山水,丰富了桂林石刻诗歌的内容。山水浸润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山水。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坛,涌动着一股讽刺诗的潮流,诗人们一方面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进行无情揭露,一方面对抗战中形形色色的社会怪现象进行讽刺,描绘出一幅幅"群丑图"。在诗歌艺术上,利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讽刺对象形象化、漫画化,并以对比、反语、戏仿等手段揭露其丑陋本质。当然,由于诗人的情感过于强烈,超过了理智,也使一些讽刺诗打上了强烈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诗歌曾经是最有力的号角。这时期的诗歌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桂林文化城的诗人们爱国英雄主义之火熊熊燃烧。诗歌洋溢着战斗的激情,揭露了日寇的凶残,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在艺术风格上亦具有那个时代雄浑、悲壮的诗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独特的童真美感——论"桂林文化城"儿童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随着"抗战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桂林的诗歌创作和各项诗歌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并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状貌。而儿童诗歌以其独特的童真美感在整个桂林文化城诗坛上绽放出奇光异彩。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创作儿童诗歌的诗人,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来关注抗战时期的儿童,描写儿童生活、思想,反映抗战的愿望,写出了大量的诗歌,为桂林文化城诗坛增光添彩,丰富了桂林文化城诗坛,推进了中国新诗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1938年冬到1944年秋的抗战时期,桂林抗战文化城曾开展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当时的桂林一跃成为“中国南部的心脏”、“华南文艺的据点”。当时的翻译活动,特别是文学翻译活动空前繁荣,尤以英诗汉译成果最盛。  相似文献   

17.
石刻是文献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桂林碑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关于桂林各种戏曲演出活动的状况,多是通过碑刻中一些只言片语来勾勒其貌:一是凑份集资"醮戏"演出;二是酬神祭祀表演傩戏;三是墟日贸易村民聚戏。这些记录提供了清代桂林戏曲演出活动的珍贵资料,对广西乃至我国戏曲发展的研究具有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8.
桂林西湖曾是桂林市区最大的湖泊,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自唐代李渤开发隐山西湖使其变成著名景区以来,西湖经历了沧桑沉浮的变迁。通过挖掘历史文献、碑刻、口碑资料及田野调查等,对西湖历史地理变迁的轨迹予以梳理,并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对西湖变迁的历史考察发现,西湖变迁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和社会原因等。  相似文献   

19.
从唐代开始,石刻诗歌便出现在桂林的摩崖、岩洞中,成为桂林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断的发展,石刻诗歌对桂林景点的审美已形成相对稳定、较为一致的评价,其在景点中的审美特征日渐突出。独秀峰"高耸擎天、拔地而起、一枝独秀"的形象,叠彩山"层峦叠锦彩、边陲辋川图"的特点,虞山"帝德泽边、百代犹思"的人文意义都是石刻诗歌集中呈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