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考试取消百分制 ,实行等级制 ,不是简单的转化。那么如何科学地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增强可行性、可操作性 ,真正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呢 ?辽宁省鞍山市实行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做法给人以启示。鞍山市从1996年就提出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取消百分制 ,实行等级制 ,并相继出台了《小学生学业成绩等级制评定办法》和《小学教学质量监控方案》 ,按照“判定正误 ,综合权重 ,评定等级 ,附加评语”的原则和程序操作等级制 ,同时注重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功能。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形成了不同学科、不同考试内容、不同测试…  相似文献   

2.
国家教育部在今年一月份发布了《关于做好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3 X”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的通知》。在该通知中,关于综合能力测试指出:在积极推进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的同时,结合目前普通高中教学的现状,确定“综合能力测试”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跨学科综合题占一定比例,其比重将随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  相似文献   

3.
最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考试改革的三个方面2005年3月教育部宣布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最新改革方案,在考试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大的变动。最新改革主要表现在考试内容、记分体制和考务管理3方面,是四、六级考试历史上集考试形式与内容于一体最彻底、最全面的一次改革,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改革的内涵及其潜在影响。在此,笔者结合语言教学规律对考试改革及其潜在效应略作探讨。1.考试内容上加强对听和写的测试改革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修订考试大纲、开发新题型、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特别加强对“听”、“写”能力的测试。卷面构成有3方面:①听…  相似文献   

4.
最近教育部确定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将在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录取方式四个方面进一步改革,并以高考内容的改革作为重点。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分步骤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的必考科目。“X”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或“综合科目”,由高等学校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1998年、1999年在部分省市进行了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综合科目”考试…  相似文献   

5.
最近教育部确定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将在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录取方式四个方面进一步改革,并以高考内容的改革作为重点。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分步骤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的必考科目。“X”指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或“综合科目”,由高等学校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1998年、1999年在部分省市进行了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综合科目”考试…  相似文献   

6.
现有考试考评机制严重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难以为新时期创新型社会的发展输送适应性人才,改革考试考评机制势在必行.根据“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中实施的考核方式、考评比例、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及考试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创新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考试考评方案,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输送了适用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吴晶 《江苏教育》2022,(9):42-44+47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教学行为、学习能力、诊断评估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在学科育人的大背景下,教师围绕“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因子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以学习结果为出发点,精准化教学目标;以评价前置为创新点,具身化教学活动;以反思修正为能力点,动态化课程设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考试内容是高考改革最频繁的领域。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科目设置、学科内容和命题内容经历了多次变化,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考试内容体系。考试目的、考试对象和考试方式是影响考试内容改革过程与结果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和制定改革政策的出发点。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在命题中突出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提高考试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于2004年3月进行了新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改革后的大学招生制度以多元化为取向,实现了考试内容、考试时间、考试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标准的弹性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为我国的高考改革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采用社会化考试形式、注重运用能力培养和以等级制评价能力是本次英语新高考改革的三大特色。目前,新高考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为适应新高考改革,高中英语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英语学科素养;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改变教学模式,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此努力提升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助推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考评价体系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化学科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基于学科特点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化学科的功能定位,确定考查化学观念、思维方法、实践探索、态度责任4项学科素养,将理解与辨析能力、分析与推测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确定为化学学科关键能力,提出基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考查要求的情境化考查思路。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化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将促进化学科考试评价理念的转变,推动高中化学育人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12.
近日从《南方都市报》上读到著名学者杨曾宪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质疑高考改革的形式化趋势》。在文章中,杨先生对高考形式的改革(如逐步用多次、多卷考试取代全国统考形式、将“综合评价”列入招生评价体系等等)提出了质疑,并认为目前高考之弊在于内容而非形式,意即高考应该改革考试内容而不必变革考试形式。对此,笔者不敢表示苟同。现行高考制度的最大弊端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自学考试的教育属性由“高等教育的补充”转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也由“专业型、学科型人才”转为“职业型、应用型人才”.自学考试的发展转型,需要对原有考试课程和考试内容进行调整,并改革考试形式,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和应用能力考查.  相似文献   

14.
李娟  沈洁  赖东 《考试周刊》2012,(45):1-2
作者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目前我国部分实施学分制的高校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高校的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决策参考。调查发现,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包括考试形式单一,题型死板。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教材化,重识记轻能力:考试重视结果,忽视对试卷的分析;考试评价分数化,考试目的功利化,等等。有鉴于此,作者从增加考试形式、改变题型设置、扩展考试内容、增加教师自主权、重视考试结果分析、重塑成绩构成等方面提出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为高校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参考,实现学分制下高校考试制度的真正功能。  相似文献   

15.
考试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根据《课标》精神,我们对科学课的考试进行了改革。一、考试内容的改革传统的考试以记忆性、技巧性或速度性的内容为主,答案常常是惟一的。新课程要求考试应“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多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少考查记忆性的内容。为此,我们在考试内容上减  相似文献   

16.
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是中考考试形式的重大改革,考试形式的变化对考试内容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中考政治试题必须符合开卷考试的特点,才能有效发挥考试的评价、选拔功能,正确引导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恢复高考40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借鉴国外考试经验和技术,高考命题不断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在考什么、怎么考方面,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教学改革需求,正确处理高考与教学关系,从实践中总结命题规律,发展了我国的学科测量理论与技术,形成了从知识考查到能力考查的较为全面的测试体系,有效控制了考试误差,逐步实现了考试的科学化,保证了考试公平、科学选才。  相似文献   

18.
改革现有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 ,构建适合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 ,对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 ;考试内容从重知识、轻能力向重能力 ,联系学生生活世界发展 ;考试形式从封闭、单一向开放、多元迈进  相似文献   

19.
方法点拨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考试改革力度很大。许多地方的考试形式已由闭卷发展到开卷,考试内容由偏重于基础知识发展到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查并重。为了落实中学历史教学的“让我们走向世界,使世  相似文献   

20.
语文:术业有专攻,答题须对症 聚焦大纲与说明 2010年《考试大纲》及辽宁省《考试说明》与2009年课标版《考试大纲》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最主要的变化是将原《考试大纲》的三个组成部分,即考试性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调整为考试性质与考试内容两个部分。将原《考试大纲》中的“考试能力要求”部分并入“考试内容”之中,即2010年《考试大纲》“考试内容”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而“考试范围与要求”即原《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