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大特征就是强化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的全面有效监督。刑事申诉检察承担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和自身监督的双重职能,其中修正案新增刑事特别程序、完善刑事证据制度和审判监督程序方面等规定与刑事申诉检察职能密切相关,因此新刑诉法实施无疑会对刑事申诉检察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针对可能引发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梳理探究,以期对刑事申诉检察实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刑事诉讼法》从保护人权的角度出发,对与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密切相关的证据制度、强制措施、侦查措施等诉讼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与完善,给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对规范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行为、强化法律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科学合理的检警关系对于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意义重大.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检警关系进行了完善,但从侦查监督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现行检警关系仍有缺陷.应当确立检察引导侦查的模式和相应机制,进一步强化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加强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的指导与控制,以适应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现有职务犯罪侦查措施单一、强制力不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侦查职务犯罪侦查的实践需求,不适应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新要求,制约了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职能作用的发挥。建议赋予检察机关强制措施和技术侦查措施的执行权,增设限制出境、强制证人作证、特情侦查措施,完善受案环节的监控职能和财产转移监控等途径,提高侦查效率,提升侦破职务犯罪案件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5.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是基于加强对职务犯罪侦查的监督与制约,其监督标准即为办理刑事案件程序准则的刑事诉讼法。此次刑诉法的修改未将人民监督员制度纳入其中,而新刑诉法对检察机关依法办理职务犯罪案件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必然影响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运行,迫切需要在执行新刑诉法过程中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从试点到全面推开,《刑事诉讼法》相应进行重要调整,特别是以自行侦查权、机动侦查权、补充侦查权架构而成的检察侦查权体系被赋予全新的外延。检察侦查权的结构变动带来与公安侦查权、监察调查权间的关系变化和相互衔接,对检察侦查权的权力运行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在对侦查概念和检察侦查权的调整予以规范解读的基础上,有必要以全新的思路审视传统检察侦查权的职能定位,传统工具主义论已经不利于其未来发展。在检察侦查与公安侦查、监察调查的权力交涉中,可能会引发权力界限不清进而导致案件管辖不明晰、权力制约出现乏力与行权受阻乃至运行效果不佳等实践问题。因此,检察机关应当站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与司法体制改革的高度上,重塑侦查运行理念,优化权力间的衔接机制,在法律监督的基础上凸显制约职能,厘清权力的运行范围与流程定位,最终实现检察侦查权在新的制度框架下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7.
我国检察工作的人民性是我国国体和政体的逻辑展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与西方检察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民性。新时期检察工作人民性之实践途径是人民群众充分参与检察工作,检验标准是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公信力的评价程度。全面体现新时期检察工作的人民性,还需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坚持司法人性化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试论人民监督员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近年来检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创新,是检察机关在决策机制上接受外界监督的一种措施。检察机关通过探索将职务犯罪案件办理中的逮捕、决定撤案、不起诉等部分决策环节向社会公开,使办案人员更注意证据的审查和程序的规范,更注重文明办案,有利于办案质量的提高。同时还有助于提升检察工作的社会公信力,也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国家司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决定了检察机关既是一个大量涉及国家秘密和检察工作秘密又是一个大量产生国家秘密和检察a 作秘密的重要部门,同时还是一个拥有在一定时间内对外不宜公开的检察工作秘密的部门.为此,检察机关历来高度重视国家秘密和检察工作秘密的保密工作,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密教育机制和保密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10.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增设了刑事和解制度,刑事和解作为一种新的结案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在检察工作实践中案件的多元与复杂,使刑事和解面临传统刑事司法理念的影响,存在诉讼风险性、钱刑交易、赔偿不到位、刑事和解运用范围把握不当、协调环节过多导致和解率偏低等问题,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具体考量刑事和解制度的实施与运行,严格规范和解效力,构建多元和解方式,建立和解内外监督体系,加大和解工作宣传力度,有利于刑事和解制度在检察实践中贯彻与践行。  相似文献   

11.
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当前检察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然而,随着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利益格局被重新划分,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与纠纷开始以司法诉求的形式大量进入司法诉讼领域当中,使司法实务面临新的挑战。以检察视角分析探讨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如何运用检察机关的职能针对当前社会矛盾出现的新变化,在依法、充分履行现有职能的基础上,研究完善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以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刑事初查本质是国家权力机关运用侦查权力调查案件的一套案前程序.但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检察机关刑事初查制度的相关规定,它是检察实践的产物,为了给予初查的实践活动以合法的地位,避免"初查违法"的尴尬.对检察机关刑事初查制度的法理价值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中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最鲜活的体现,也是惟一贯穿于刑事诉讼始终的一项制度。但长期以来,这项制度在立法上被虚置,实践中被严重弱化,监督效果也不尽人意。本文从实际运行现状出发,对刑事诉讼检察监督进行系统化研究,主张应对刑事诉讼检察监督进行重构,并结合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提出完善谏言,以期对推动刑事诉讼检察监督立法及规范检察实践活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让律师享有了介入侦查的权利,但没有明确律师的法律地位和身份。此次新刑事诉讼法明确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身份和地位,增加了辩护人对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保障的规定,健全了侦查阶段法律援助制度,从而完善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制度。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刑事和解制度正式在法律层面上有了归宿。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也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了统一和完善。由于各种原因,检察刑事和解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尚不能充分实现其承载的应有功能。基于对检察刑事和解的实证研究,应当从规范适用范围、和解程序、和解结果应用、监督机制、社区(乡镇)的作用等方面完善检察刑事和解,以使其体现自身的合理价值。  相似文献   

16.
检察理念体现检察制度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是引导检察机关、检察人员履行检察职责的高度抽象的精神原则,深刻影响着检察工作的品质和价值。当代中国检察理念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暴风骤雨、"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和法治阳光沐浴下的生机盎然,展示出从茫然到自觉、从激情到理性、从粗暴到文明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崇武  韩江 《学习之友》2008,(12):F0002-F0002
为贯彻上级检察机关全面推行“阳光检务”建立“检察开放日”制度的决定,10月28日,汕头市人民检察院首次“检察开放日”活动正式启动,全面展示检察机关的职能、机构设置、工作规范和工作成效,让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深入了解、支持、监督检察工作。据悉,该活动至12月初圆满结束,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检察机关是否应该享有侦查权一直都是学界争议的热点问题。日本、德国、美国以及我国的刑事诉讼法都赋予检察机关或多或少的侦查权,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都遭遇了一定程度的尴尬。无论是从程序公正、现代化犯罪对侦查手段和侦查主体的要求来讲,还是从目前检察机关所承担的任务来讲,我国检察机关都不宜拥有过于强大的侦查权。因此,只有规制检察机关的侦查权限,才能实现现代刑事诉讼制度所追求的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破解"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难题,保障司法决策的民主化,自2003年起,检察机关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人民监督员制度,为民众参与并监督检察工作提供保障。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施,对提高检察机关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以及确保依法公正履行检察职能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因为缺乏立法支撑和机制保障,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如对"五种情形"监督不力的问题。为保障该制度的有效运行,我国有必要在立法上对该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两院三部颁布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有关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均对检察机关审前排除非法证据的职责予以明确。但有关检察机关审前排除非法证据的规定并未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审前排除非法证据的具体程序有待规范。为强化检察机关对审前非法证据的排除,应从规范检察机关职权行使、健全检察介入引导侦查取证机制、规范检察官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努力,同时对排除程序的启动、非法证据的审查及审查后的处理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