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物理学中,两个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不仅可以用公式表示,而且还可以用图像表达.物理图像是数与形相结合的产物,是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体现,它能够直观、形象、简洁地展现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清晰的表达物理过程,正确地反映实验规律.因此,用图像分析物理问题可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明确.  相似文献   

2.
“变换坐标,化曲为直”解物理实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忠 《物理教师》2010,31(3):26-28
物理规律通常通过实验测出相关物理量的数据,利用作图法进行数据分析,寻找出规律.先由实验数据分析出定性关系,然后猜想物理量间的关系,建立坐标,作图验证.若作出的图线是直线,则物理关系便可确定,若作出的图线是曲线,则只能确定定性关系,而不能确定定量关系.适当变换坐标,将曲线转化为直线,便可确定定量关系.这就是“化曲为直”的物理思想.  相似文献   

3.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用它来处理某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比较方便,特别是在处理实验数据时用它还可减少偶然误差.在设计物理问题时可把两个物理量的关系设计成一次函数关系,并以图象形式展现出来,可以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解答这类问题可以根据物理概念和规律找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数学变形使其变成“y=kx+b”形式,结合图象读出斜率、截距等,就可以使问题得到很好解决.此外,在推导关系式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现举几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物理图像能形象直观地表示出一系列数据之间的关系及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实验图像是处理实验数据的重要方法,在物理实验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己知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是一次函数,则它们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根据实验数据可较高精度地描绘出直线,由图像可得到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再根据己知的关系式可进而求得相关的一些物理量.  相似文献   

5.
周峰 《中学理科》2005,(2):29-31
由于物理图像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清晰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因此图像成为一种特殊且形象的数学语言和工具.用图像法解题不但快速、准确,而且可以避免繁杂的中间运算过程,甚至还可以解决用解析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本从三个方面分析图像在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周洪驰 《物理教师》2000,21(2):21-22
物理现象中物理量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根据这种相互制约关系可总结得出物理公式.有些物理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有些物理量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在物理实验中,常用到这些关系来求测某个常量,或验证这些量的关系是否成立. 图像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比较直观的途径,但图像法中遇到非线性变化关系时,就只能定性研究而难以定量计算.例如验证某两个物理量是否成反比,分别以这两个物理量为坐标轴,作出的图线是以坐标轴为渐近线的双曲线.但这支曲线是否为双曲线呢?我们是难以验证的.实际上可以将这种非线性变化关系转化为线…  相似文献   

7.
<正> 物理与数学关系十分密切,许多物理题用物理公式解题往往难度较大,而应用数学知识解题就比较容易.例如:我们在物理中常遇到这样的一类问题:某物理量的变化与它相关的物理量的变化是成正比的,对于此类问题,如果能将其化归为一次函数,建立起数学模  相似文献   

8.
黄海霞 《考试周刊》2012,(37):142-144
本文主要应用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规律来解决物理图像问题。在具体的物理模型中根据物理规律去列式寻找物理量间的关系。根据对应的纵轴与横轴变形,再利用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规律得出图像的特征及某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使问题变得简单。从而提高学生运用题目给定的图像解答物理问题及独立地根据题设去作图、运用图像解答物理问题两个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国裕 《甘肃教育》2008,(14):59-59
初中物理综合计算题。一般只涉及到两个物理过程,或两个物理情景。在这两个物理过程或物理情景中有已知条件、待求的物理量,同时包含有未知量。在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且很关键的量是在两个物理过程或两个物理情景中都不变的物理量。通过这些不变的物理量一般可以把依据两个物理过程或两个物理情景中通过物理量间的关系所列的方程联系起来,再解方程达到解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物理问题,是高考考察的物理思维方法之一."数"即为通过物理规律找到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形"即为反应几个物理量关系的函数图形,或为创设物理情境的几何图形等.数形结合法就是利用数学公式解决物理中的图形问题或利用图形解决物理中的数学问题.通过作图探寻几何关系或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两个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将物理过程"翻译"成图形,或将  相似文献   

11.
用图像面积研究非线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成华 《物理教师》2007,28(11):47-48
在物理学中,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用公式表示,也可以用图像表示.图像不仅是实验模型,而且是数与形的结合,是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它能够直观、形象、简洁地呈现出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现物理过程,正确地体现实验规律.因此,我们学习时应明确图像中纵、横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并据此分析图像表示的物理特性及物理规律,明确图线在纵(横)轴上的截距、拐点、图线切线的斜率、图线与纵横坐标所围面积等代表的物理意义等.2007年《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根据物理问题的实际情况和所给条件,恰当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等形式和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2.
张同鉴 《考试周刊》2010,(48):181-182
函数图像在物理教学中起到化抽象为直观具体的作用。学生利用图像的视觉感知,有助于对物理名词的理解和记忆,准确把握物理量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深刻理解问题的物理意义。学生借助函数图像来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但可以使物理量之间的规律一目了然,而且可以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分析或解决某些复杂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根据题意将复杂的物理过程有目的地转化成为物理图像,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化为直观的几何关系,利用图像直观、形象、简明的特性,来分析复杂的物理问题,实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快速解题的目的.而且恰当的运用图象中点、切、面、斜、截、交等,可以使解题思路豁然开朗.特别是合理利用图象的面积,对处理物理问题起到关键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巧妙运用图象的面积解决物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图像解物理题目,它把数与形有机地结合来表达各种现象的物理过程和规律。图像法在物理解题中直观、形象、动态度化过程清晰,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明确,还可以恰当地表示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内涵。本文拟从几个角度进行探讨,对图像法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在高考能力要求中,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一项,有“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的要求.所谓图象法就是利用图象来描述两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图象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是高考物理热点之一.能够正确地作图、读图,是准确把握两个物理量间关系的关键.用图象法解题的主要依据是利用物理过程中恒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数学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再利用几何或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往往在实验探究的最后都涉及数据分析——找某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在近几年各大省市的中考题中也出现了大量类似的技能考查,有时还会出现在压轴题上。但由于初中生对正、反比函数关系并不是很熟悉!把它运用到实际物理实验数据的处理上就显得更加困难。本文对这个问题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阐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刘兴玲 《学周刊C版》2014,(8):158-158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五章“位置的确定”、第六章“一次函数”主要学习了一些函数的基础知识和简单函数。如函数及其表示方法、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为了利用图像研究函数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后。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不同的坐标与不同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关系与动点轨迹一一对应.把抽象的函数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图像。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中物理学习中涉及大量的图像问题,运用图像解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图像法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运用图像直观、形象、简明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由此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物理图象能直观的表达物理规律,简捷的描述物理过程,形象的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物理图象解题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快捷准确解题的效果.因而学会读物理图象,能从物理图象中读出有用的信息显得十分必要.物理图象通常通过图象坐标,图线斜率。图线截距,图线走势,拐点等图象特征巧妙的反映物理规律或物理量的数值关系,所以学生要善于发现图象中隐匿的规律或数值关系,巧用物理图象解决物理问题.本文偶拾几例,阐释图象的妙用.  相似文献   

20.
杨仁春 《山东教育》2007,(7):105-106
利用图像坐标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是物理学中比较重要的方法,也是中考能力考查之一。图像坐标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贯穿了力、热、光、电、磁的各个部分。物理图像是以直角坐标系作为基础,借助数和形的结合,来呈现两个相关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可以形象、直观、动态地展示出各种现象的物理过程及物理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