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课教师问题,实质上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由于四川代课教师问题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农村教育和推进巩固"两基"成果的进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启动"清退"中小学代课教师的工作.如何有效消除"清退"工作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合理、公正、有效地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四川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自教育部宣布实施"清退"政策之后,西部农村代课教师这支特殊的教育群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文章在对西部农村代课教师存在基础进行客观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解决西部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代课教师指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其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代课教师问题,有助于切实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妥善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应:承认代课教师的历史贡献,将其纳入师资管理范围;研究制定代课教师招考转正政策;建立代课教师补偿政策,妥善处理未转正代课教师;建立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经费保障制度,并建立监督问责机制与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清退"农村代课教师进度的加快,农村代课教师数量逐年下降,这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清退"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清退方案不完善、不到位、不切合实际;实施中的一刀切、无序、非人性化等现象的存在,等等.以及如何对待由于各种原因还不能清退的代课教师,都值得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坚持短期对策和长期对策双管齐下的方法,标本兼治,使解决农村代课教师的工作有序、有理、有力地进行.  相似文献   

5.
至2011年,我国有代课教师28.8万,城市代课教师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代课教师数量,达到15.5万。城市代课教师与农村代课教师及城市公办教师相比,具有特殊性。他们身份构成复杂、整体素质较高、流动性较大。且存在"付出-回报"失衡、心理压力大、权益保障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教师编制问题、"教师"身份不被承认、缺乏统一管理等。从城市代课教师产生的背景上来看,他们的存在具有现实合理性,因此解决城市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不应采取类似"清退"农村代课教师的方法,而应让他们的身份合法化,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以及完善其社会保障等。  相似文献   

6.
代课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极为贫困、艰难的生存和工作条件下坚守在农村义务教育第一线,成为支撑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清退代课教师"成为教育部和各级政府部门处理这一问题的主要政策导向。但代课教师数量大,非一日之功即可解决,清退代课教师,农村贫困地区将面临缺乏教师的境况进而会影响义务教育发展的进程。所以,对西部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的处理不能简单行事,而需尽快采取积极的、稳妥的、合理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代课教师:现实状况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代课教师即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我国绝大多数代课教师集中在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农村代课教师的长期、大量存在是我国当前农村师资队伍的客观现状,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普及与发展的前提下多方考虑、周密计划、稳定过渡和妥善处理,绝不能一蹴而就.然而,据2006年3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称:"2005年我国中小学代课教师约44.8万人,分布在农村公办中小学的约30万人.  相似文献   

8.
谢欣  岳伟 《中国教师》2013,(16):64-66
农村代课教师是继民办教师之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殊教育群体。自然条件艰苦、教师编制不合理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导致农村代课教师长期存在的现实原因。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地方教育发展实际,"一刀切""快刀斩乱麻"的清退政策不仅损害了代课教师的合法权益,更使农村基础教育再次陷入困境。因此,为了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就必须加强农村教育投入,完善农村师资管理体制,对农村代课教师进行合理、有序的分流。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西部中小学,还存在着教育行政部门与代课教师不签订劳动合同等编制外非法用工的情况.近年来,代课教师问题成了一个难以处理且社会影响较大的社会问题,“代课教师”一度成为社会不公的代名词之一.代课教师面临着政策解读、聘用合同法律适用及维权等现实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适用《劳动法》进行规制,同时应使社会保障措施跟进,事业单位编制工作科学化,建立行政补偿和赔偿机制,对作出贡献的代课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以及推行教师交流制度等措施来促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代课教师是中西部地区特殊的教师队伍,他们是中国城乡二元社会背景下特殊的也是必然的产物,他们支持着西部农村的基础教育,但是现在他们的命运只能用"清退"两个字来结束.本文从公共政策评估的角度认识"清退代课教师"政策.并从这个角度提出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是短时间内不可回避的难题。目前农村代课教师数量不少,作用不可低估。但是,他们的专业素质普遍难以适应教育工作的要求,人事关系没有明确,待遇普遍很低,稳定性差,退出机制不健全,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面对现实,必须对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出台具体的代课教师管理政策对其聘任、待遇、人事关系、考核评价、档案管理退出等系列问题加以明确,在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的编制管理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过程中对代课教师予以关怀。  相似文献   

12.
郭文琴 《文教资料》2008,(17):97-98,205
代课教师在我国农村和边远地区为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鉴于目前我国的情况,彻底"清退"代课教师是不可能立即实现的,因此代课教师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他们作为"教师"却得不到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被边缘化,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13.
论农村代课教师的分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中国中西部6省农村教师调查,本文分析了农村代课教师产生的制度基础和教师群体多样性等问题。作者认为,制定农村代课教师政策应考虑代课教师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课教师群体多样性和教师专业性。对农村代课教师实施分类分流政策将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西部农村代课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西部某省农村代课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现状的实地调查,对农村代课教师的基本特征、专业化发展、工作待遇、工作压力以及职业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并相应提出了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素质。在我国独特的国情下,农村学校始终处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系统地梳理与回顾我国农村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问题的基础上,描述了当前"特岗计划"的缘起与现状以及当前的"新代课"教师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旨在反思当前的一系列农村教师政策,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代课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它存在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文章主要论述代课教师的现状,分析代课教师形成和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代课教师的对策,逐步解决代课教师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部农村代课教师发展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调查报告运用农村学校调查数据,从教师基本特征、专业发展、工作待遇等方面对农村代课教师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分析,研究发现,农村代课教师年纪轻、教龄短,主要在本村从事教学工作,女性居多;代课教师的专业素质相对偏低,但教学工作尽职尽责,以期能被长期聘用;农村代课教师进修培训机会少,很少参与教学研究;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公办教师低,而且大多数代课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合理、公正、有效地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陈志标 《中国教工》2008,(12):37-37
2008年11月24日上午,重庆市人民政府举行中小学教师代表座谈会,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宣布,重庆市在全国率先解决了农村代课教师问题。从去年8月起,重庆市依据“积极稳妥、定向招聘、统筹兼顾”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了农村教师公开招聘和公平选拔的补充机制,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代课教师中招聘公办教师。  相似文献   

19.
唐彪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5):93-95,118
我国农村代课教师是由原先的农村民办教师转变而来的,其角色的演变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农村代课教师曾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当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负担沉重、待遇低下、处境尴尬、缺少培训、流失严重,这些问题亟待妥善解决。政府应该为农村代课教师职业的发展创设更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农村代课教师、农村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立代课教师制度促进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由于经济的落后,目前在西部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大量的代课教师。代课教师为西部农村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代课教师的产生有它的现实性,应该承认其合法性。应尽快建立合理的代课教师制度,提高代课教师队伍素质,把代课教师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从根本上促进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