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古诗十九首》中“男子代作闺音”的现象比较集中。游子们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自身的无意识的作用下,在代作女性诗歌中隐藏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即:对自身性别的自卑和对女性性别的羡慕。  相似文献   

2.
男女两性作家不能互换的观点是武断的。散曲中有不少男性作创作出表现女性意识的作品,这类作品风格多样,而又肖似女性,是无可置疑的“男子而作闺音”,理应成为女性主义学批评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本。  相似文献   

3.
“男子作闺音”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独特现象应该引起关注,本文介绍了男子作闺音现象的六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4.
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沈从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湘西风情图。其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中,女性占了大多数,本文通过三个方面对沈从文小说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异同点作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5.
著名京派作家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一方面对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进行了纵情的抒写;同时,对湘西女性所禀有的原始淳朴、率真自然的人性美、人情美予以浓墨重彩的描写与讴歌,其笔下的湘西世界与当时的异化、病态的都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显露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生态内蕴与生态意识。本文试以生态学视域为切入点,以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为参照对象对沈从文小说的生态意蕴及生态意识加以释析。  相似文献   

6.
理论上说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 ,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 (“他者” )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 )的批判 ,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 ,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 ,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小说大量运用湘西方言,增强了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独特魅力.使沈从文小说的前期创作更富有感染力,随着沈从文离乡日久,方言的运用也就在沈氏后期创作中被逐渐淡化了.  相似文献   

8.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作为性别群体,湘西土娼一直以来都是被赋予了独特内涵的艺术符号,他的小说创作中的湘西土娼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沈从文主要通过传统中国画的工笔和对比的服饰艺术描写手法,塑造了湘西土娼这一特殊群体。通过湘西土娼这一文学形象,沈从文的自我焦虑不仅得以宣泄,也表达了他对都市上流社会及其代表文化的厌恶及否定和他力图重塑国民灵魂,创造优美、健康、自然、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宏大愿望。  相似文献   

9.
试论沈从文自我定位对其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论上说,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他者”)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的批判,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对自己在都市中的定位从自卑的“乡下人”转变为自傲的“乡下人”,在这一变化中,他以“乡下人”的文化定位和湘西世界为救赎对象,完成都市创伤的治愈。在治愈都市创伤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沈从文的创作以诉说“双重苦闷”表达置身都市的隔膜与痛苦,以对都市的尖锐批判和湘西的无限怀念来对抗他的自卑心理。但是他对于都市的批判却因其创伤体验缺乏理性,对于湘西世界的怀念也存在因记忆的选择和重组而过度美化湘西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正> 象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大作家一样,沈从文也有着自己的“创作家园”,这就是他的故乡湘西。沈从文的小说世界是“湘西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超越自身的象征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人类历史舞台的缩影。“湘西世界”中隐含的“乐园”和“失乐园”的故事,可作为人类戏剧、人类命运的代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具有世界文化意义。一、乡土文化沈从文与湘西的关系,使我们十分自然地联想起世界文学中几个有名的大作家与自己的家乡的联系,如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和威赛克斯,威廉·福克纳和美国南方,舍伍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小说、都市题材小说以及湘西本土文化与都市文化两相比照的过程中.基本肯定了湘西本土历经数千年不变的恒定文化因素(“常”),而对湘西在朝现代转型过程中.自外而来并传染侵蚀的异质文化因素加以否定(“变”)。从而让人感受到沈从文小说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沈从文独特的文化心态,追究其湘西系列小说创作的文化渊源;通过对其系列湘西小说的具体分析,揭示沈从文创作湘西小说的价值意义——试图重建失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应用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研究沈从文小说中的苗族形象,便可了解,苗族文化是沈从文作为湘西代言人与外界对话的依据和支撑,“湘西的真正特色是苗族文化;在处于优势的汉文化与劣势苗文化冲突的历史背景中,沈从文在确定自己民族身份时反映出深刻矛盾:中期他说自己是苗族,后期又说自己是汉族。沈从文后期创作中,“隐瞒”民族身份是一个普遍现象,他采取的策略是用地域性消解民族性,用地域的存在瓦解民族的存在。在“五四”东西文化碰撞主潮中。沈从文所呈现的苗汉文化对话的极其复杂的形式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的雅词中描写了一些贵族女性形象,她们端庄凝重、不怒不怨,和其它词中的女性形象有着迥然的区别。欧阳修描绘此类女性如此成功的原因与欧阳修高雅的审美追求、名家影响、中国文人传统"男子作闺音"的心态以及词的诗化、雅化的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需 《文教资料》2009,(2):8-10
唐宋诗词中出现了“男子而作闺音”现象,本文试从词史发展、诗词的表现手法、文学审美心理转变及诗词所寄予的政治内核等方面做一探讨,同时指出这种现象对宋元以后的戏曲、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清熙与朱淑真在词中塑造的女性大多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反射.其中在婚前两人描写的基本是清纯少女形象,而婚后两人词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出现了较大差异.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有家世背景、婚姻经历、生活环境等因素.这些栩栩如生的女性影象,较之那些"男子而作闺音"的代言体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与同时代大部分作家急切呼吁现代性不同,沈从文从一开始就对现代性表示了“不满”,这来自于他在现代都市中痛苦、屈辱的经历。这种经历,使身处都市的沈从文很自然地怀念他熟悉的家乡———湘西。在回忆中,湘西被美化了,而美化了的湘西更映衬出现代都市文明的丑陋。所以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城乡对照的心理结构。他要用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健康、自然,来对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他的现代性诉求是通过“不满”而“救赎”的路径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学术界对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研究已经从地域性的外部形态描述深入到了作品内面意蕴的把握,例如凌宇同志就敏感地指出:“沈从文的创作,鲜明地表现出深邃的历史视景”。但这种把握还只是一种直感性的判断,缺乏科学分析的精确性和审美判断的价值观。因此,本文着重论述的是:沈从文创作的深层内涵的历史渊源以及作者在追寻这种渊源时的沉思与构想,从而对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作出一些符合实际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异的作家,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沈从文以湖南湘西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而闻名于世,同时,也创作了许多都市题材作品。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在文学史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把沈从文的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和海派小说进行比较是有价值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审美视角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