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于"常驻记者"的权威定义是,记者长期固定一地对当地新闻进行采访,形式可以是分社、支社、记者站、记者组,也可以是单个记者.特点是没有过细分工,采访本领要比较全面,能采访各行各业,能运用各种采访手段、独立活动能力强,灵通的消息源……等等.当然,对一名优秀的驻地记者也有较高的要求和新形势新情况提出的挑战.近期对四名违规驻站记者的处罚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2.
2006年,<时代>周刊把全球亿万网民评为年度人物.见证和记录历史的不再仅仅是记者或少数人的特权,成千上万的网民正在书写着历史,改变着世界.只要有互联网,普通民众就可以把身边的新闻即时展示在全球面前.加利福尼亚记者、作家丹·吉尔默把这种现象称为"草根新闻".确切地说,"草根新闻"的来由是因为生产者是普通受众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3.
"跟会",即会议采访,是每个记者都要执行的例行任务.很多记者乐此不疲,原因是会议一般都有材料,甚至有统发新闻稿,记者不须动多大脑子,不愁完不成任务,而且有吃有喝可能还发纪念品,何乐而不为?也有相当一部分记者对"跟会"不胜其烦,认为那是奉命行事、命题作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写,忙乎半天,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有的记者参加一次会议,或者跟领导调研、或者参加某项检查回来,就写了事件本身,而且是千篇一律的标题,干巴巴的文字,信息含量和新闻价值有限,大量有血有肉的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东西被舍弃了.  相似文献   

4.
新闻工作是迷人的.当记者,有苦有乐,有惊有喜,有这样那样无数个的"第一次".而每一个人的"第一次"都会不尽相同,都会是一首歌,是一笔难得的经历和财富.和许许多多的新闻工作者一样,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七八年,也有许多的"第一次",尽管作为地市报人,这些"第一次"太平凡,但终究还是一个普通记者的跋涉踪迹和成长过程.这里,特记录几则,也许对年轻的同行有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5.
何为新闻?这并非一个小儿科话题.原因很简单,新闻好写,但好新闻不好写.请问,做了多年,甚至做了一辈子记者的,有几个拿到了中国新闻奖?为数不多.在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寥若晨星;有的新闻单位,甚至是中国新闻奖的空白区.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的话]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搞新闻工作的人,一切要从事实出发,"所见"是第一位的,"所状"是第二位的.先有事实发生后有状况描写.但是"状"有实"状"与虚"状"之分.所谓实状,是实打实的描摹事实,而所谓虚状,则是采用分析综合的手段,进行联想,既通常人们所说的合理想像.虚状描写的作用是更好地再现新闻,表达新闻事实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记者的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8.
记者对一条新闻的报道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入调查?回答这个问题,除了要考虑新闻自身的价值之外,还要求记者对这条新闻有充足的把握能力、跟踪能力,以及足够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9.
今年"两会",参加报道的中外记者达到3000多人,其中港澳台和海外记者有730多名,比去年增加60余人;据新华社报道,代表委员人数与记者人数之比是二比一.面对如此集中的新闻资源、新闻富矿,怎么找新闻线索,怎么与采访对象沟通,怎么给受众留下印象深刻的报道,这是记者们殚精竭虑所要做的事,也是新闻专业期刊关注的.  相似文献   

10.
一、编辑总则 `强大、快节奏的编辑工作对于我们所撰写文本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新闻编辑是一项高价值的技能,我们一些最好的记者从事着编辑工作.每一个对新闻文本进行改动的人,都要对改动的内容负有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在采访中,记者特别要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大量新闻事实中的、有起因有悬念有结果的事件,这就是记者的"事件意识". 怎样强化"事件意识"? 记者有没有"事件意识",对采访对象的体现、对新闻素材的挖掘都会呈现很大差异.如何强化新闻采访事件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不少新闻媒体记者对某个区域或领域特别熟悉,许多新闻线索和报道题材都来源于这个区域或领域,这是记者新闻资源的富矿区.但是,对于这些新闻资源富矿,记者要善于开发利用,不能一味索取,要学一点涵养新闻资源的本领.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采编业务中,有的记者特别是新记者常常为抓不到好新闻而困惑,当看到别人能够从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中挖出新闻来,就反复地问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够发现这个新闻而自己却没发现,别人有什么技巧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技巧是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4.
兴许是新闻学上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样一个著名的定义,所以许多记者对狗特别关注,很喜欢采写“狗新闻”。当然,这倒不一定是“人咬狗”,相反,是“人羡狗”。这固然说明了人类终于懂得了“狗道主义”,不再仅仅把狗作为美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唱响主旋律的同时,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是党报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方向.改革新闻宣传,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成为实现目标的一致途径.党报民生记者应运而生,笔者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工作5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民生新闻的采访报道,有成绩,也有教训,总结起来就是:党报记者需要"经营"民生新闻.之所以用"经营"一词,是想说明采写民生新闻需要用心,用心选角度、用心体会生活、用心策划、用心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国际新闻圈     
万名记者采访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七月七日,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前往采访的记者多达万余人,其中仅日本记者就有一万人,外国记者有大约一千七百人。在外国记者中,美国派出的记者最多,有四百多名文字记者和一百名摄影记者。其次是英国,有一百五十名文学记者和六十名摄影记者。  相似文献   

17.
马全应 《青年记者》2006,(14):39-39
报纸刊发的新闻是经记者加工呈现给受众的,新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记者的印记,这是正常现象。然而,笔者在编辑稿件、阅读报纸时发现,有的记者仿佛在新闻稿中“刻意”表现自己,不恰当地存在于其作品中。这种情形往往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接受,也降低了新闻的品位。笔者愚见,记者  相似文献   

18.
如何采写现场短新闻?不少记者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结合自身经历,对报纸现场短新闻的采写谈点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9.
写出有独特视角的,有人情味、有深度的优秀体育报道,是体育记者的一个追求.在体育大舞台上表演的是人,体育新闻当然要报道比赛,不能只见"赛"不见人,所以记者应该多写人,即多报道运动员.而要写人,就要成为运动员乃至体育明星的朋友、诤友,让自己能在体育圈中自由驰骋.也只有这样,体育报道才不再是枯燥的,而是鲜活的、跃动的、充满色彩的.不过,体育记者的"交际学"不是天生就懂的,也是要学习的.  相似文献   

20.
会议新闻写作,是很有学问的,已有许多文章对会议新闻写作做了研究.这里,只谈一个小问题,就是记者要注意掌握"里应外合"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