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丹、霍布斯、卢梭等人的主权理论只承认单一的最高权力,一个没有限制边界的主权权威,这在事实上构成对所谓臣民或公民的绝对统治权威,它本质上是专制主义。复合共和制对于权威的设计体现了一种分立、制约权威状态,摧毁了主权单一、无上的神话,使得自由和社会基本正义可以获得政治、法律上的最大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霍布斯的政治态度外显为保卫国王和赞成君主制,但其真正用意与真实态度在于保卫国王作为主权者的权力,在于保卫近代国家所应有的主权权力.  相似文献   

3.
霍布斯从彻底的个人主义前提出发,认为每个分立、自利的个人为了自我保护而立约组建国家。但他把个人权利的部分转让释解为全部转让,主权由此获得不受任何制约的绝对权力,制度安排无由给出,国家权力内失制约平衡、外失监督约束。霍布斯的政治逻辑因此由自由主义之根结出国家主义之果。  相似文献   

4.
布丹、霍布斯、卢梭等人的主权理论都只承认一个单一的最高权力, 一个没有限制和边界的主权权威, 这在事实上构成对所谓臣民或公民的绝对统治的权威, 它本质上是专制主义的。复合共和制对于权威的设计体现了一种分立、制约的权威状态, 摧毁了主权的单一、无上的神话, 使得自由和社会基本正义可以获得政治、法律上的最大的保障! 而这种保障是相对的, 它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撑; 同样的这种多中心的权威格局也给社会协作带来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自布丹以降,霍布斯提出了君主主权理论,洛克提出议会主权学说,卢梭提出人民主权理论.霍布斯在机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追求安全,洛克在经验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追求自由,卢梭在公意的理论基础上追求平等.相对于霍布斯的君主主权和卢梭的人民主权,洛克的议会主权理论在后来的资产阶级世界里因更具有实际价值而受到普遍推崇.  相似文献   

6.
罗轶轩 《政治思想史》2019,(1):176-195,200
主权权威与分权机制是现代宪法政治理论的两个核心构成要件,彼此之间形成了动态的和谐关系。不过在现代早期,主权概念是依托绝对主义话语建立的,以至于博丹、霍布斯和孟德斯鸠都断定二者在根本上是矛盾的。然而,主权的公共性在实践逻辑上要求刚性的制度控制来规范权力的使用,以防止主权被私有化、国家被家产化。只有对绝对主义主权概念进行结构性调整,实现主权者的虚位化之后,才能达至主权与分权的现代和解,然后才能依靠分权制衡机制来保证主权的公共性。洛克基本完成了这一理论改造工作,但并不彻底。只有到了《联邦论》,完全的现代宪法政治理论才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7.
从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分野的角度看,霍布斯的国家概念是全新的。这一"全新"表现在霍布斯以"恐惧"这一"现代"激情为基点建立他的"利维坦":在自然状态下,身心平等的个人之间相互恐惧;由这一恐惧而推演出的最初两条自然律;进而订立契约及遵守契约的动机也必须依赖恐惧;国家的稳定也必须依赖个体对主权者的恐惧;以及两者之间战争的延续,也即恐惧的继续。  相似文献   

8.
恐惧既是形容霍布斯其人的关键词,又堪称霍布斯政治哲学论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激情.霍布斯极为重视恐惧之于公民社会之产生与维续的决定性作用.恐惧内在于人性之中,塑造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并弥漫在其笔下的"自然状态"里,既是公民社会得以建立的唯一源泉,也是公民社会得以维续足以依恃的唯一途径;既是爆发战争的首要原因之一,又是获致和平的重要因素;既是人们苦难的渊源,又是他们唯一的纾解之道.根据霍布斯的诸种著述,恐惧是最有力乃至唯一的正义激情和建国立法的根基,它既是理解霍布斯公民科学的枢轴,也为我们理解古今之争与政治的现代性提供了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9.
“国家”是政治学说研究不可回避的论域,霍布斯曾因为《利维坦》建立了一个拥有绝对权力和主权者至上的国家而引发人们对个人与国家、自由与权威、民主与专制的关注与论争。从霍布斯“利维坦”的人性恶与苦难自然状态的逻辑预设出发,一方面在对“个人”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利维坦”国家权力的至高性与广泛性,也即霍布斯绝对国家权力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以人们建立国家的目的为基础,对人们在“利维坦”中的自由与国家法律对主权者权力的设限,也即霍布斯相对国家权力进行探讨,以期对饱受诟病的“利维坦”作浅显的辨解。  相似文献   

10.
卢梭通过对自然状态的重新诠释,突破了霍布斯关于人的天赋权利的观念,消解其自然状态的人是启蒙过的、受诸多欲望支配的说法;通过降低思考自然状态的起点,论证了自然状态的人是自由和平等的;通过对社会契约、公意、人民主权概念的阐释以及采用人民主权来论证国家的合法性,找到了不同于霍布斯采用自然法论证国家合法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霍布斯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开创者。自然状态理论是霍布斯研究绕不开的话题。一方面,自然状态上承霍布斯的自然哲学下启政治理论,是其庞大哲学架构的中坚一环。另一方面,对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的解释还存在诸多的误解与争议。自然状态发自霍布斯对日常生活中人性的观察,进而悬置共同权力后所进行的哲学推演。自然状态下的人并非“原始人”而是沉浸于物质享受的社会人。自然状态的基本特征在于自由与战争。而战争的原因表面上是共同权力的缺失,实然归咎于秩序掩盖下的骄纵人性。  相似文献   

12.
霍布斯以人性论与社会契约论作为其国家权力观的理论原点,并把生命权作为人的绝对的权利,认为人在没有公共权力保护自己的情况下会展开相互的斗争,从而使得生命保存成为不可能.为了保护个人权利,他认为必须要赋予国家以绝对的权力.他虽然明确指出了这种绝对国家权力的行使范围,但却没有对防止国家权力越出界限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霍布斯作为绝对主权的辩护者,其自由概念容易被人忽略。事实上,霍布斯的自由概念在17世纪英国有着其明显的独创性,同时,与共和自由之间的争论揭开了自由史上诸多基本价值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社会契约理论是近代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关于国家起源及政府构建的系统理论阐述。在众多社会契约理论中,其中以霍布斯与卢梭之思想最为突出,霍布斯主张通过订立契约建立强大的君主集权制国家,其思想核心为"主权在君";而卢梭则主张通过订立契约建立民主共和国,其核心思想为"主权在民"。通过将霍布斯、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放在历史长河中审视,并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契约订立原因、授权范围和主权行使方式,充分了解其优缺点,及其可行性,为现代政治生活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人权与主权     
人权与主权是国际法的两个范畴。近年来,随着人权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看法的问题,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亦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外交诸领域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从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主权及其在国际法上的意义 近代意义上的主权概念首先是由16世纪中期法国政治学家、法学家布丹在他的名著《论共和国》一书中加以系统论述的。他认为,主权是“国家内绝对和永久的权力”,是一国的最高权力,不受国家的法律约束,从而为主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关于主权的学说在近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根据王沪宁同志的归纳,有霍布斯的契约君主主权论,洛克的议会主权论,卢梭的人民主权论,黑格尔的国家人格君主主权论,奥斯丁的功利主义主权论等。随后,主权的内容不断丰富并最终被确定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属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法学界出现了一股抛弃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权利的潮流。他们主张取消国家的对外主权,这股湖流席卷了整个西方并且影响至今,各种主张废除国家主权的学说层出不穷。有人断言:“陈腐的主权国家就显出了真形——无非是世界循环系统中妨碍血液流通的一个残存的疙瘩罢了。”有人宣称:“历史正在使国家主权这个词儿逐渐丧失意义”。他们统统把国家主  相似文献   

16.
古代分权制发展到现代遇到了主权论者的挑战,主权论者认为权力不可分割,即使在古代,权力也只掌握在一个阶级即贵族阶级手上。为应对主权论者的挑战,新的分权理论应运而生,它用于解释即使权力掌握在一个阶级手上,但它仍然制度性地分散到各个国家机构中去的现实,这就是现代西方的"机构分权"论。对于这一理论,洛克贡献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孟德斯鸠贡献了司法权的独立,美国践行了三权分立原则。  相似文献   

17.
陈德中 《政治思想史》2013,(1):54-68,198,199
关于战争状态,霍布斯与洛克有着不同的假设。要想结束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战争状态,需要两个不同的预设条件:最低限度的至上权力与最低限度的正当性,它们可分别被称作“霍布斯条件”与“洛克条件”。这两个条件相互约束,将共同构成一个关于现代国家的薄版本观念。而在这个薄版本观念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对现代国家的正当性提出更为丰富与厚实的内容要求,这一要求可以被称作“充分合理的正当性要求”。它将对应于一个厚版本的现代国家观念。在关于“失败国家”与“成功国家”,以及主权观念的完整性等问题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厚薄两种不同观念在政治生活中有着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是对历史的“前政治状态”和哲学的“非政治状态”的集中的概括,自然状态从根本上来说是私人理性活动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任其作为的结果。权力与秩序是霍布斯公民思想的主题。权利被霍布斯放在秩序前提的位置从而获得对于秩序的优先性。霍布斯所强调的服从是建立在国家(主权者)保护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对契约制度的服从。中国当前也与霍布斯所处时代的英国有相似之处,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如何使人们能够以公民的角色进入现代社会,是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我们探讨和研究霍布斯的公民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善、理性和美德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彰显出霍布斯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特征。霍布斯认为人本性追求绝对的自由和主观的善,结果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暴力致死的恐惧使人们发现自我保存是最根本的善也即客观的善。为达到自我保存这一目的,人们的正确理性发现了自然法,并立约建立国家主权来提供道德和法律保障机制。霍布斯的伦理思想以人性论为基础,突出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兼具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以自然法为社会契约前提,人民在公共意志基础上把所有权利和权力让渡出来缔结契约形成主权体,人民作为主权者制定法律,并将部分权力委托给政府来执行法律或公意,最终结束自然的自由进入社会的自由,是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核心观点。自然人的前提假设受备受功利主义挑战,绝对的主权理论和抽象的人民主权学说具有激进性质,无法落实到政治实际操作。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要走出困境应该具体落实到公民权利的保护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