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通过系统阐述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的理论关系,以及对我国历史的反思,来分析统治阶级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对其统治的影响。由欧美国家的经验、启示,来进一步探求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要想实现藏富于国必须先藏富于民,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也为缩小我们国家的贫富差距提出合理性政策建议,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来实现国民财富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2.
“藏富于民”不仅仅是经济、物质方面的财富蕴藏于民,还应包括精神方面的财富藏于民。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富有,才是真正的“藏富于民”。“藏富于民”的思想在我国古代、近代教育思想中都有所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创造的知识文化、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修养、在实践中培养的能力等精神财富也需要蕴藏于民。从教育的视角看,教育是将知识...  相似文献   

3.
魏源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主要代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先驱。受家庭环境影响和时代变化刺激,魏源在经世实践中形成了“藏富于民”的思想。魏源“藏富于民”思想内涵丰富,他主张藏富于农、藏富于商、藏富于工。他批判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藏富于民”思想,合理借鉴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藏富于民”理念,综合吸收了其师友及清朝官员的“藏富于民”观念。魏源“藏富于民”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和落后性,但这一思想仍然有着进步的历史作用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国”,争论了上千年,古今中外的执政者.往往作出不同的诠释,并实施不同的政策。《吕氏春秋》卷十八就有一则故事:卫嗣君为积聚粮食而课征重税。以致百姓惶惶不安。卫嗣君对薄疑说:“民甚愚矣。夫聚粟也,将以为民也。其自藏之与在于上。奚择?”薄疑说:“不然。其在于民而君弗知.其不如在上也:其在于上而民弗知,其不如在民也。”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经济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但老百姓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富裕,今天藏富于民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要解决贫富差距拉大,政府与民争利现状,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实现真正的藏富于民.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论语》中处处体现孔子的这种经济思想。孔子从"仁"的角度出发提出"藏富于民"的思想来告诫统治阶级富民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同时孔子也把"仁"的思想贯彻到经济思想的这一领域即"藏富于民"、"节用而爱人"等。通过这些简单而朴素的经济思想的背后解读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主权在君还是在民的问题曾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直到近代社会,人民主权理念才真正成为西方政治领域的主导理念,为西方宪政制度所确认.主权在民思想体现了解决国家与公民关系的逻辑思路和基本方法,成为判断国家权力正当性与合法性的客观尺度与重要基石.主权在民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民,归属于民,政府只是行使主权的主体,它始终是人民之受托者、服务者和公仆.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成为现代法权制度和西方权力文明思想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的内在意蕴是:政府和社会的存在都是为了维护个人的权利,而个人权利的不可取消性则构成政府与社会权威的限度,这是近代以来权力的"终极原则".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政治改革的活跃时期,应当加快推进以政府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吸取“有限政府”的权力制约、职能收缩和规模适度的理论精髓,主动借鉴公民社会多元参与、政民关系“双向合作互动”的权力建构模式。传统行政法范式因国家行政主导下的权力扩张、职能泛化和机构膨胀,而与现代有限政府理念严重失衡。为此,通过确立公共行政主导下的行政法新范式,有助于为构建与和谐社会理念相适应的新型政府模式——“反思型政府”,扫清观念障碍和理论盲区。  相似文献   

9.
均财富的分配思想是老子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子主张平均分配社会财富,反对财富的占有欲,也反对以发展生产来增殖社会财富。老子认为财货是祸乱的根源,“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多藏必厚亡”。所以他一再提出: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针对社会财富悬殊,老子提出了平均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  相似文献   

10.
试论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及其权力下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政府的职能 政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是指一切管理国家的公共权力机构,历史上的帝制常常把所有的国家权力集中于一体,形成“政府就是国家,国家就是政府”的模式。狭义的政府是指除立法和司法部门以外以行政为主的部门。现代的政府主要  相似文献   

11.
不仅占有财富的行为具有正义性,而且分配主体自愿和自由地贡献自己的财富,才能保证财富分配的正义性。限制财富分配,不仅限制了个人自由,而且还可能拉大居民贫富之间的差距。杜绝把财富转变成权力,并不是反对个人的财富增长,而是不能把财富变成奴役他人的权力。诺齐克财富分配的观点对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当前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即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行业间收入进一步扩大,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分析了贫富差距所形成的原因是我国工业化与现代化必然结果,但必然性不等于合理性,我国如果不采取强硬措施,势必会增大社会不稳定风险。纵议了我国贫富差距的特殊性:中国自古以来的权力文化,为当今各种灰色收入提供了温床;改革开放的政策倾向;资本、土地与资源要素分配不公,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提出了削除贫富差距的对策:即调整个人所得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严打腐败,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性建设;减少社会资源的进一步集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实现收入的民间转移支付;加速城镇一体化,完善户籍制度,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财富历来被主要作为一个经济问题来认识。但是,财富的历史中却蕴含的是哲学的逻辑。这种逻辑支持着现代财富采取资本的存在式样。现代财富的资本式样中蕴含着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基因"。共产党执政后需要建立和谐财富观,这种财富观的学术基础是经济哲学的经济主体论与资本主体范畴。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创造财富为导向的经济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民族的现代财富伦理 ,构建财富伦理应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吸收国外先进文明 ,明确它的价值标准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相似文献   

15.
对价值和财富研究的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和财富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范畴,很多学将它们混淆。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反映商品生产之间的关系。财富是人类社会共存的范畴,在现代社会,其性质和形式发生很大变化,甚至出现虚拟财富。因此,必须把价值和财富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6.
中亚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内因表现在:经济衰败,执政的绩效合法性不存;民主形式化,政府管理失控;腐败现象严重,政治权威弱化。其深刻教训是,必须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社会公正,小心“民主”陷阱,以此为鉴。健全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本思路是:重塑公平正义、发展特色民主、严惩腐败不作为。  相似文献   

17.
《大学》的经济思想重德、重义,同时也重财、重利。全面理解重视民生、重视道义、重视德财、重视义利的重要性,是理解《大学》经济思想的枢要。在重德、重义的基础之上重财,在富民的基础之上来教民,用道义来约束之,最终达到社会的良性发展。这本身也展现《大学》经济思想与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关系。《大学》重视“人”,也重视“财”和“义”,而不轻“利”。只有在德义的基础上为人们兴利、牟利,才能实现国治天下平的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18.
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非物质的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来越大。因此,人们的社会生活幸福与否不能仅仅看财富增长与否,而更应该关注广义的社会总体主观幸福感受增长与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