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论周作人对“苦涩”审美境界的追求张晓雄有人说煎药的时候,和着中药味读梁漱溟的书,效果会出奇好,因为梁先生的书中是会流淌出浓浓的中药味的。我们在品尝周作人的小品散文时,恐怕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周氏的散文明显有着和中药一般的味,那就是“苦涩”。他在许多...  相似文献   

2.
初读周作人散文的第一个感觉或者最初品到的味道层次是淡,有点淡乎寡味。周作人散文品味到的第二层味道是干涩。读起来有种枯燥干涩、难以促读的阅读感受,一般读者如果体味不深、阅读不细,很容易得出枯燥乏味的结论。周作人散文品味到的第三层味道是甜味。周作人散文的价值也体现在这一点上,他文章的平淡、干涩的背后细细品味能读到内涵的腴厚与丰厚,品味到此自然感觉甘甜爽口、余香不绝。周作人散文品味的最后的味道是苦味。这种苦味才是周作人散文的精魂所在、特色旨归。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解放后散文从理论建树和影响方面虽不及其二三十年代创作的散文,但从周作人散文创作的整体而言,他在为求生对现实做出退让的同时依然保持“求胜”的精神,坚守“表现自我”的文艺观和自由独立的精神,这对完整理解周作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重视文章的“味”,无论在创作中,还是在他对别人文章的评价中,“味”都具有一种突出的文学价值。“味”不仅是我们理解周作人散文创作的关键,更是我们研究周作人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是新文学运动中最优秀的小品散文作家之一。周作人虽被归之于论语派,但周作人的散文风格与论语派却有诸多不同。笔者以30年代及其前期周作人小品散文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小品散文的幽默特色,认为周作人的幽默风格在30年代初期明显呈现出由辛辣向闲适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由于周作人致力于摆脱政治羁绊,经营“自己园地”的“言志”文学的主观努力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的小品文由前期浮躁凌厉之巅向平和冲淡之谷转变,追求一种闲适蕴藉、“自我表现”的趣味之风;但透过其柔和的笔调,却又可以发现其散文貌似平淡实质蕴含“苦”和“涩”之味。由此,构成了其小品散文存在平淡与苦涩矛盾对立纠缠的二元风格。具体言之,“平和冲淡”不是周作人散文的唯一风貌,“凌厉苦涩”也不是周作人散文的仅有格调。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既“平和冲淡”又“凌厉苦涩”的,是由辐射性与内敛性这二元相结合的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对立又纠缠。周作人小品散文纠缠于二元之间的复杂风格,既让我们看到了其散文丰富多彩的一面,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颇受争议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这篇述评涉及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于周作人早期散文的研究状况及其反思。对关于周作人早期散文的外部探索分为几个方面加以概括,重点探讨了周作人与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的关系(周作人与“语丝”);对于散文文本的内部研究则重点评述了“浮躁凌厉”与“平和冲淡”的关系。并指出周作人早期散文研究应采取整体性眼光,要高度重视周作人散文的思想价值,加强对于早期杂文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先生在晚年的“文抄式”的散文创作是他独创的文学体式,对此人们的评价不一。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引文来源广泛,可见其读书之多。通过一个人所读之书可以窥见其人的治学甚至是为人。本文就是选择这样的角度,从周氏的“读书笔记”来看他写作时的心态。抗战爆发后,周作人一直没有离开北平,以至于后来的“附敌落水”,此段时间的周氏文章是研究他当时心态的极好资料。而在1940年的周氏文章相对集中的通过日人笔记谈到日本的文化,由此入手或许可以窥见周氏做出的“艰难的抉择”的深层心理吧。而其文中的日人笔记庶几可以看作是“个人书写”或是所谓“野史”对现代文学研究的史料价值吧。  相似文献   

9.
(一)且看周作人怎样看《游山日记》 周作人散文中有一类“笔记体散文”,钱玄同曾戏称为“文抄公体”。此类散文最易引起争论,因为全篇以引述他人原文为主,其中仅用少量作者自己的话相连缀,不识者常批评其“专抄古书,不发表意见”,言外之意即失去了作者“自己”,这就犯了散文之大忌,也与周作人自己的一贯追求相违。据说周作人的老友林语堂晚年所写的一篇文章里就提出过这样的批评,周作人知道后颇有隔膜之感,在给友人的信中曾略作辩解。强调自己是在作文体实验。举出的例子中就有收入《风雨谈》中的《游山日记》。或许我们正可以从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关注“人的文学”的作家,也是最早关注儿童文学的作家.他的创作虽然以散文见长,但也有少量新诗存世,其中《过去的生命》为周作人创作中唯一的一本白话诗集.这些诗篇大多与儿童相关,并从更为诗性的层面将周作人对儿童问题的发现和情感思考结合起来,是他的人的文学思想在具体对象里的延伸.  相似文献   

11.
平淡与深切--周氏兄弟散文风格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纯散文是一种温情的流露,而鲁迅纯散文是一种热情的倾吐。周作人只求淡淡表示,喜欢折情就理、折情就“知”、折情就事,从情致意味的层面来看,他的纯散文呈现出平淡的风格。而鲁迅崇深入挖掘,重情尚理、移情入“境”、以情驭事,其纯散文呈现出深切的风格。两者均领导了一代文风。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曾一度与鲁迅齐名。尤其他在散文方面成就更为突出,影响更为广泛。他的散文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到一九二七年《谈虎集》发表,这是周作人散文的主要创作时期;后期从《水日集》发表开始到离开人世。周作人前期散文创诈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富有战斗性的散文,即一九二○年前创作的散文,其中有抨击旧道德的《重来》,有对北洋军阀进行鞭挞的《关于三月十八日死者》等。二是“平和冲淡”的散文,指一九二一年革命退潮开始到《谈虎集》发表的这段时期、此间的散…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和鲁迅是最重要的两位散文家,他们分别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两种不同文风。如果说鲁迅是讽刺派散文的宗匠;那么周作人则是闲适派散文的鼻祖。本文将周作人的散文按照其中“流氓鬼”和“绅士鬼”的不同含量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激烈,后期闲适;前期意气风发,后期苦涩滞重。本文还将周作人的散文与梁实秋以及林语堂进行比较,他们都是闲适散文派的大师,但他们的幽默,闲适趣味又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的佛禅意识与小品散文创作胡绍华周作人的一生并不信佛,但佛学一直是他“杂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本世纪初直至30年代末从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观点出发,漠视佛教修持的终极目的而取其道德实践的现实意义,对合于世俗人情物理的“戒律”及其有关经论甚为赞...  相似文献   

15.
李广田20世纪30年代乡土散文的创作是一个师承、借鉴和创新的过程。周作人作为李广田乡土散文创作的引路人,他的文学理论与小品文创作在文学观念、文章内容、文体样式、文章风格、取材方式上对李广田30年代乡土散文的创作影响很大。在周作人的影响下,李广田的散文集在乡土想象中以风景、风情、人物为基本内容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性的乡土画廊。李广田师承周作人,但他30年代的乡土散文绝不是简单地去重复周作人的散文,而是在师承中创新,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是散文大家,他既写作小品散文,又在理论上有明确的主张.其写作言志抒情,多以个人性情为主.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和倡导者,对周作人散文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试从周作人散文的早期散文研究、后期散文研究、比较研究、文化探源研究、理论研究以及艺术特点研究等六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即对2000年至今国内有关周作人散文的研究做一个梳理,并简评其成就与不足,从而指出今后周作人散文研究有待发展和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探讨了日本随笔对于中国现代散文两条路径的影响,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平和冲淡的美文走向,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体式。通过日本随笔对中国现代散文影响的考察,凸显了日本随笔在世界散文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蜚声文坛的周作人被誉为“小品之王”。他一生所写的小品有三千余篇,如一篇篇单独看去,这些作品似乎是微不足道的“草木虫鱼”、名物民俗之类的“小品”,而集合起来看,它们则画出了一个他所见到的整个世界,也构成了一个自由舒卷、气象万千的艺术境地。 《乌篷船》是周作人小品散文创作处在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20.
一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最主要的贡献还是他的小品散文,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他的名篇《乌篷船》广为人们传诵,曾经选进大专中文系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而他的另一名篇《娱园》过去和近年来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都没有收过,最近在新教材的大纲(全国二年制《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中增添这篇作品的篇目。这篇作品过去也少有人评论。读最近出版的《周作人美文精选》(作家出版社),觉得《娱园》确实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