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学生人数超过了美国,但值得人们怀疑的是他们实际学到了多少?莫斯科在国家进行的大范围的数学、科学、外语的中学毕业生资格考试中,苏联学生成绩超过美国,但问题是:苏联的中学生是否了解他们获得的知识的实际用途?美国有的年青人一离开学校就不再学习  相似文献   

2.
苏联普通教育的水平与世界上其他经济发达的大国相比,是比较高的。这一点得到国际上的公认。1958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有关人士在分析苏联的科技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时,强调了苏联的普通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认为苏联的普通教育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中学毕业生。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普遍进行教育改革,教育质量问题是大家议论的中心,许多国家的报刊杂志在论述这一问题时,通常对苏联的普通教育给以较高的评价,而且这种评价是在分析苏联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门数、时数、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等方面的基础上作出的,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1962年初,苏联政府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中远程导弹,向美国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挑战。对于此举的意图,当事者有着明显不同的解释。赫鲁晓夫声称苏联的行为是为了保卫古巴。而美国当局认为苏联的意图在于考验年轻的美国总统和美国人的意志。此外,学术界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西方学者多数认为“考验意志”之说低估了苏联的意图。但也有人提出,这是苏联为弥补柏林问题的失利而采用的障眼法。但这些说法并不确切。笔者认为,苏联此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图。  相似文献   

4.
苏联师范院校的学生在5年学习期间,每周将到中学讲一次课,组织一次学生课外活动。这种“中学日”活动是苏联教育部最近决定的。苏联现有中学教师近300万人,有200所师范学院,69所师范大学,约500所师范学校。目前,中学正在进行改革,中学义务教育年限延长1年,因而,教育工作量增加,教师的需求量增多。师范院校招生数量将扩大1/3。  相似文献   

5.
用国际教育交流作为对外政策的工具是美国最早倡导的,但是现在苏联及其卫星国却在美国周围建立包围圈。联邦政府教育部估计1975年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留学的第三世界学生有二万八千人,1979年增至五万六千人,目前则已达六万三千人,据保守的估计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大约为三亿二千五百万美元。相反,目前美国在这方面的化费每年则仅为三千万美元,这个数目对前往美国留学的贫困学生来说,显然太少。苏联在拉美地区的挑战最严重,六十年代每年在该地区所提供的奖学金名额为四百名,1980年则猛增到五千名。而1980年美国在同一地区却仅提供奖学金名额七百八十一名,其中大多数还是发给获  相似文献   

6.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间,为应付国内和国际形势的挑战,美国先后实行过几次教育改革。50年代进行的一次改革称作“学科结构运动”。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是其主要诱因。当时美国朝野深感震惊,认为美国科技落后于苏联的根源在教育。为此,美国...  相似文献   

7.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就像晴天霹雳,袭醒了美国人的强国梦。美国政府和各界人士在震惊中终于意识到美国科技大国的地位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通过认真的调整和分析,美国人把他们落后的主要原因归咎于教育。于是,从1958年开始美国掀起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8.
美国科学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教育代表团一行10人,应美国教育部的邀请,于1982年5月15日至6月5日访问了美国。访问的目的是了解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包括数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957年在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刺激下,美国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改革,六十年代出版了许多新教材。美国的改革不仅影响到西欧和日本,影响到第三世界的国家,而且反过来对苏联和东欧也有影响。但是美国社会对这次改革有争论,七十年代的“回到基础运动”就是针对改革而出现的。美国为何掀起这次改革,以后如何发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是包含科学与人文知识的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融合科学与人文精神,有利于教育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要求和当前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出发,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方面渗透科学与人文精神,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建立融合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完整的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这对地理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是包含科学与人文知识的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融合科学与人文精神,有利于教育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要求和当前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出发,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方面渗透科学与人文精神,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建立融合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完整的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这对地理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首先是美国,继而伸展到世界各地,出现了规模不同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运动。 美国在五十年代初期就在大学中进行数学教学改革试验,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对美国刺激很大,美国认为科学落后于苏联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的基础科学的教育水平低于苏联。这样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压力,要求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另一方  相似文献   

12.
苏联普通中学在五年级开设世界古代史,每周两课时,共学一年。古代印度史和中国古代史是苏联中学世界古代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近年来,苏联对中学历史教材教法不断改革,有了新的变化。在苏联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酝酿已久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对美国社会造成了极大震动。美国人把科技的落后归咎于教育的落后。1958年,美国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拨出大笔经费用于改善中小学数学和科学学科的教学,力图提高教学水平。但是,20多年以后,美国基础教育的教  相似文献   

14.
二十几年来,苏联的科学研究发展很快,研究人员的年增长率已经超过了美国,达百分之九点六(美国为百分之六点三)。目前拥有五千三百多个科研单位,一百三十多万人的科研队伍。虽然科研人数未及美国,但已占全世界科学工作人员的四分之一。苏联全国的科研组织分属三个主要系统:全苏、各加盟共和国和地区的科学院;各部、委所属的科研机构;各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其中高校科研机构是一支重要的力量。苏联的高等学校,在科研队伍的结构、研究活动和科研方向等方面,都具有与其他科研单位不同的特点和优越性。苏联当局很重视加强高校科研在社会中的地位,发挥高校科研的作用。具有很大潛力的科研中心  相似文献   

15.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促进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课程改革,这期间苏联的理科教学并没有停滞不前。从六十年代末期开始,苏联也进行了理科教学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世界范围来看,苏联学生的理科水平是相当高的。1980年美国科学基金会教育组在关于美国  相似文献   

16.
一、苏联师范教育体制苏联实行"定向性"的师范教育体制,即中小学教师主要由中师和高师来培养.据1985年的统计材料,苏联师范院校的在校生共有124.6万人,其中师范学院有82.5万人,中师有42.1万人.中师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小学一至四年级教师、幼教工作者、少先队辅导员和普通学校四至八年级的音乐、体育、图画和制图课的教师.中师的学制有两种:一种是两年制,招收十年制即完全中学的毕业生;一种是四年制,招收八年制即不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全苏现有中等师范学校481所.  相似文献   

17.
本书是苏联未来学的代表作,1987年由莫斯科《政治书籍出版社》出版。全书以对话的形式写成,是1987年苏联主办的国际第八届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的热门书。主要对话人是苏联哲学界、经济界和自然科学诸领域的著名学者,其中多数人是苏科学院院士,他们面对西方未来学的挑战,对未来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苏联对未来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独树一帜,认为下一世纪的带头学科是马克思预见的“人的科学”(以信息学为中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的新综合)。该书以此为指导线索,  相似文献   

18.
正虽然现在各国都在努力限核,但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越来越多。拥核国家都有自己的"核按钮",它听起来很恐怖,但也有有趣的一面,所以我们不妨笑着谈谈各国的"核按钮"。几次险些丢掉的美国"核按钮"1962年,关系一直不好的美国和苏联闹僵了,爆发了"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人发火了,于是美国军方和政府中的一些人要拿核导弹教训苏联人。当时美国的肯尼迪总统着急了,因为苏联人也不是好惹的,你给他发射一枚核导弹,他回敬你两枚核导弹,结局将是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为了避免政府和军方人员在激愤状态下私自做  相似文献   

19.
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特点姚伟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各国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美国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可追溯到本世纪五十年代。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在美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各界人士惊叹美国科技落后于苏联,认为是教育的落后导致科学技术的落后...  相似文献   

20.
当中国决定自己造导弹的时候,中国只有一个人——钱学森见过和懂得导弹科学。然而,仅仅两年多时间,“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相比之下,苏联和美国仿制德国导弹分别用了四年和七年多的时间。一项美国评论说:“钱学森在科学上的价值,岂止只抵五个师的兵力。在美、苏两大军事强权之间,中国以其飞弹实力加上10亿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