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类关于美的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的审美领域也是随着自身的进步不断扩展的,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高消费脉搏,解读当代大学生高消费文化与色彩审美的关系,文章对当代大学生高消费的特征作了分析,并提出加强大学生色彩应用审美教育,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是引导大学生摆脱高消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消费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在大学生的高消费问题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象,本文通过关注高消费行为对于心理异常的影响,针对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认为有必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和提出科学的消费观念,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学校园中的高消费群体与贫困群体共存的现象,是社会上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体现.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这种差异带到大学里,必然导致学生中贫富差距问题的日益显现.校园贫富差距的现状,一方面使大学生以经济实力与贫富状况形成交往群体,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科学分析研究校园贫富差距的现状,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面对社会现实,正确认识校园贫富差距问题,消除其对贫困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当前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人类关于美的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的审美领域也是随着自身的进步不断扩展的,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高消费脉搏,解读当代大学生高消费文化与色彩审美的关系,文章对当代大学生高消费的特征作了分析,并提出加强大学生色彩应用审美教育,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是引导大学生摆脱高消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民族院校的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既有普通大学生一般的心理特点,也有民族院校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特殊的心理矛盾与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民族院校要建立一个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教育机构并逐渐建立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利用“校园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开设选修课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同时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培训班级心理健康信息员等方式构建起一套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和控制的长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消费白领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消费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在大学生的高消费问题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象,本文通过关注高消费行为对于心理异常的影响,针对学生的非理性消费,认为有必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和提出科学的消费观念,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良好人际环境指的是环绕在大学生周围能正面影响其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人际关系所构成的环境.它是高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形的高校德育人文环境.主要包括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人际环境.当代大学生良好人际环境的构建就是要突出对“人“的教育,纳知性德育于生活德育之中;就是要重视校园无形环境的建设,实现外在德育与内在德育的转换;同时要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真正实现自身和谐.  相似文献   

8.
典型育人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意义重大,构建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长效机制,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先进典型培育模式,真正洞悉学生的内心需求,遴选出被学生认可的先进典型,并对产生心理压力的先进典型进行心理辅导,使其长足发展,最终形成"挖掘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关爱典型-更新典型"的有机环路.  相似文献   

9.
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心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自各方面的就业压力使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就业心理问题.辅导员要增强对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的针对性,积极调整思路,改进就业心理教育实践与管理,通过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以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消费水品不断地上升,大学生消费水品也进一步提高。然而,不少学生超高消费、盲目攀比消费,这种现象和趋势对大学生消费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在此,笔者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做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数据分析法,通过对部分大学生消费观的分析,发现被调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比较合理,各项消费分布较均匀,他们有一定的财商,时消费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会通过享乐消费来减压,注重劳逸结合,但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样注重吃喝玩乐.此外,由于大部分学生以在食堂用餐为主,食堂服务质童应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改善.从城乡的消费结构来看,农村学生的消费较城市学生消费要少,应该引起学校、政府的重视,如给品学兼优者或家庭困难者提供奖励、补助等.  相似文献   

12.
对于高中文理分科,高校教师与理论工作者大多主张不分,而高中教师、学生与家长们大多主张分。改革必须正视适龄人口与当今教育的现实。与解放初期相比,我国人口增长了2.3倍,大学招生人数却增长了35.7倍,招生规模的激增扩大了考生的入学机会。普通高中空前发展,学生之间的竞争加剧,负担也随之加重。文理分科问题由于与学生学业负担密切相关也备受关注。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能适应“精英教育”的学生实施不分科教学,而对进入一般大学的大部分学生还得实施分科教学。  相似文献   

13.
Media consumption can influence viewer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Recent research on media’s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has failed to address gender differences. Using Mere Repeated Exposure Theory (traditionally used in marketing research), this study aims to answer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regarding college media consumption and college perceptions: What types of fictional college media do college students consume? How does college media consumption differ by gender? How does fictional college media consumption relate to perceived college expectations? Results suggest that college students who consume high amounts of fictional college media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partying and socializing in college. High consumers of college media, however, do not believe that college media influences their college perceptions. Men are more likely to socialize in college and are more aware than women that college media influences their college perceptions. Women are more likely to believe that college is difficult regardless of media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学聋生的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状况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80名中学聋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三聋生的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最低;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与母亲共同生活的以及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聋生的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其他聋生;高自我效能感组聋生的正性情感及生活满意度极显著高于低自我效能感组的;被试的自我效能感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自我效能感对被试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特教工作者要特别关注初三阶段、与母亲分开居住、经济条件较困难的聋生,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可谓美国高等教育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对作为高校血液的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通识教育是要教给学生某些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使其生活得恰当舒适和丰富美满,让学生能够认同、摄取、内化现实生活中的富丽文化遗产,在职业生涯中以不变应万变。但许多高校教师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存在偏离,对通识教育教学投入时间及精力不足,开展通识教育教学方法僵化。因此,高校教师应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努力做到坚守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坚持学术自由和提高统摄能力,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高校教师要为了通识教育而通力合作,为使学生有通达的人生而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何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人成才,已经成为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对高职院校贫困生日常消费基本情况的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的消费状况仍存在一定问题。贫困生的消费问题应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引导他们树立更加成熟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7.
调查发现,当前学生注册微信的比例很高,大部分注册微信的学生每天使用微信,少数学生有使用微信的偏好甚至沉迷于微信。微信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朋友、同学之间的交流,扩大交际圈,锻炼交际能力,增加大学生活的乐趣。但是,大学生使用微信会浪费很多时间,少数学生沉迷微信会形成微信控,微信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犯罪活动。建议学校应注册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发布校内外相关信息,利用微信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广大教师应注册微信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中学阶段忙于专业训练,加上应试教育体系下学生和教师的急功近利,使得艺体类学生放弃了英语学习,但是到了大学阶段,他们突然发现大学英语课程成了他们课时最多、学分最高、考试最多的公共课程。对于很多艺体类大学生来说,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和前途,考研深造是最佳选择,而英语差又成了制约他们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瓶颈。这一艺体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怪圈”值得所有教育者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警醒。加强人文关怀,选用合适教材,实行形成性评价,进行分级教学能很好地提高艺体类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总消费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当代的大学教育中,应当重视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对其消费行为直至价值取向的影响。本文以2005年10月对云南省大学的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对云南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认为云南省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是理性的,消费趋势是正常的,但是他们在消费的行为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和价值观密切联系的问题,有必要通过高校的有关教育途径,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消费引导。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兰州地区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调查,从不同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来源、性别等角度对他们的消费状况做了多重比较,并对调查对象的消费炫耀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消费大部分为合理消费,其消费水平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有一定的相关,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的消费明显低于来自城市家庭的学生的消费,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是饮食方面的消费,大部分学生存在着炫耀性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