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在五十年代初期,胡乔木提出了办报的方针和任务以后,又向《人民日报》提出“依靠群众办报”的问题。他说:“我们的报纸名字叫做《人民日报》,意思就是说它是人民群众的武器,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因此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把报纸办好。”当时胡乔木围绕“依靠群众办报”这个问题,陆续发表了  相似文献   

2.
七月二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我们的心愿》编辑部文章,阐述了人民日报“要在宣传改革的同时,对报纸本身的工作也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是我国新闻界再次吹响改革号角的一个喜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在于:1.重申了1956年改版“致读者”社论的精神,认为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三条改革方案是一次成功的探索;重申“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只有靠着人民群众,我们才能把报纸办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2.认为胡耀邦同志《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讲话是我们办好党报的指针。3.文章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例如“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读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理论专版今年开设了一个《群众抒群言》的新栏目,刊登的都是群众撰写的短小理论文章,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理论宣传是报纸的一项重要内容。有许多报纸的理论版,被大而长的理论文章占据着,多年来总是一个面孔。这些“大块头”,领导干部没有时间看,群众不愿意看,影响了报纸理论宣传的效果。《人民日报》理论版开设的《群众抒群言》栏目,是一个创新之举,为理论版增添了生气。一是为群众在理论版发表言论提供了一个新园地。报纸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理应广纳群言,反映人民心声。在这方面,《人民日报》理论版作出了有益的探…  相似文献   

4.
1956年7月改版前的《人民日报》是一张对开四版的大报。当时正在提倡学习《真理报》,确切地说是在模仿《真理报》。从而远离了我国办报的传统作法,不讲究报纸版面的编排艺术,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长新闻大文章挤得水泄不透,简单干枯的一句话标题散落其间,正如有人所说:“看去像是茫茫大地上立着几根木头柱子。”给人一种僵硬、死气沉沉的感觉。这样的版面,不但读者不欢迎,报社编辑人员自己也不满意。胡乔木在当时的颐园报纸评读会上,更是提过不少批评和建议。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胡乔木对《人民日报》版面的批评。他多次指出,《人民日报》的版面编排“非常落后”。他说:“版面编排沉闷,文体品种单调,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1996,(6)
呼唤报纸精品文/北京·史占旗近年来,精品意识越来越成为新闻界的共识。《人民日报》提出“1996年是人民日报精品年”,首都其他报纸也纷纷表示,要把自己的报纸办成精品报纸,或让自己的报纸多出精品。那么,什么样的报道是精品?什么样的报纸是精品?这里谈几点自...  相似文献   

6.
从1951到1964的十几年间,胡乔木对《人民日报》和新华通讯社的新闻文稿中的遣词用字和标点符号,提出过大量的批评性意见,其中有的话相当尖锐,有的话非常幽默,曾在新闻界传为趣谈。这些批评性意见,有的是他在评读报纸的时候说的,有的是他同个别人谈话的时候说的;有我当面听到的,也有别人记录传抄的。现在汇集起来看,因为都是随  相似文献   

7.
在五六十年代,人民日报上经常刊登记者写的通讯,其中不乏精彩之作。像李庄写的一系列朝鲜战地通讯,纪希晨写的旅行通讯《从宝鸡到成都》,田流写的人物通讯《金星奖章获得者——任国栋》,陈勇进写的地方通讯《在白山黑水间》,引人入胜,都曾在读者中产生过轰动效应。当时胡乔木对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很感兴趣,他说“我大部分是要读的。”正因为如此,他在颐园的报纸评读会上,或是在同新闻工作者谈话的时候,经常提到通讯的问题,他说“通讯这种文体不可缺,那种概括性强,鸟瞰式的通讯,  相似文献   

8.
报纸理论宣传是党的整个理论宣传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报纸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任务中,报纸理论宣传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 办好一张报纸固然不能没有新闻,因为新闻是报纸的重要内容。但是,报纸如果没有社论、评论和理论文章等理论宣传,则报纸就会成为没有“灵魂”、没有方向的报纸,并且会对报纸、对读者带来重大损失。对此,毛泽东同志生前是十分重视的。他曾经明确指出:“《人民日报》要重视理论工作”,“要注意发表学术性文章,发表历史、哲学和其他的学术文章”。后来,当他看到《人民日报》有所改进以后,又高兴地说:“现在,《人民日报》有看头了,理论上加强了,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为了突出报纸的思想性、理论性,毛泽东同志还主张重要新闻也要夹叙夹议,当然议论要三言两语,点到为止,不能画蛇添足。可见,搞好报纸的理论宣传,并不是新问题,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是社会主义报纸的一贯作法。  相似文献   

9.
近读人民日报,发现对于普通劳动者的宣传及篇幅开始多了起来。例如:《居委会里的“老调解”——记武汉市武胜居委会调解主任柳腊梅》、《张家安20年前受过严重工伤,可他又把四个儿子送下煤海——一个老采煤工的情怀》、《清洁工世家——记王淑娟和她的亲属们》以及报道首都殡葬工的生活、工作、思想的报道。不少读者感到党报与老百姓亲近了,可读性增强了。一些新闻界人士则从中品味到人民日报在实现李瑞环同志关于“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转移到面向群众上来”这一点,已经迈出了可喜的  相似文献   

10.
有的同志说,服务性报道是近些年新闻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颖的报道“品种”。此话颇有些道理,也符合实际情况。我国新闻界,过去受“左”的思想影响和干扰,把“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需要”,都当作资产阶级新闻观点加以批判和否定。因此,相当长一个时期报纸上没有服务性报道,即使有些报道带有服务性的内容,也不敢说成是服务性报道。其实,报纸要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为读者服务,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一个传统。早在一九四五年,《新华日报》有篇社论就明确提出:“为人民提出呼吁和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民生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同时也成为新闻界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话题。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视察时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深入实际,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的先进典型,激励全体人民信心百倍地创造美好生活。”这一精辟的论述,为我们做好民生报道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媒介专业主义与商业主义孰重孰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专业主义与商业主义存在的理论基础 对于新闻事业的功能与属性的认识,在我国新闻界有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王中教授曾提出报纸的两重性,一是宣传工具,二是商品,要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在”尊重新闻规律”的旗号下,新闻界摒弃了“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论,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以刊载时事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随后,信息概念的  相似文献   

13.
信息速递     
事件新闻界热议社会主义荣辱观4月11日,中国记协在北京举办新闻界学习宣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会上,《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负责人围绕如何在宣传报道中继续营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浓郁氛围、怎样促使新闻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展开热烈讨论。与会者认为,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论述,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同样也是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个重要的新闻价值标准融入日常工作。在报道中,坚持三贴近原则,自觉…  相似文献   

14.
在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不少代表对报纸、广播、电视上的“三多”(会议报道多、领导活动报道多、领导讲话多)啧啧有烦言。他们寄语新闻界把目光“聚焦”于广阔而丰富的现实生活,把普通劳动群众作为报道的主体。新闻界近些年来对“主人”的宣传是不够的。“三多”现象犹如顽症,报纸的黄金版面,广播和电视的重要新闻节目,几乎是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一统天下”。有的报纸甚至把过去的一些好栏目如“群芳谱”、“在平凡的岗位上”、“凡人新事”等去掉了,似乎把宣传普通劳动群众当作一种“应景”“应  相似文献   

15.
在当年颐园的评读会上,胡乔木经常谈到报纸评论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社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主要声音。”他说“报纸上除了社论以外,还要有其它形式的评论文章,它们的共同任务是评论社会的各个方面,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要有的放矢,不讲空话”。记得1955年5月,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重视商业工作》的社论。社论的前半部分,讲了商业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社论的后半部分讲的是  相似文献   

16.
我们通川日报是四川省达县地区的小报,在改革经济报道中突出了“人”的精神风貌,把经济宣传和精神文明的宣传结合了起来。报纸要宣传好经济建设,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大力改革经济报道,力求做到见人见物见思想。今年6月份以来,我们逐步克服了在经济报道中就事论事的现象,突出宣传创造先进典型的人民群众,和带领人民群众大搞四化建设的党组织。地区棉  相似文献   

17.
报纸理论宣传是党报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报的传统和优势。重视理论宣传是报纸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以科学理论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头脑、鼓舞人民群众信心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样才能使理论宣传适应形势发展,踏准时代节拍,吻合读者心理,取得良好成效,历来是新闻界探讨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要达到上述目的,主要是要找准报纸理论宣传的四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8.
在当年的报纸评读会上,胡乔木经常谈到报纸上标题的重要意义。他说:“报纸上那么多的新闻和文章,谁知道哪一篇好。因此人们养成了一个习惯,看报首先看标题。根据标题寻找爱读的新闻和文章。”有一次,胡乔木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标题好比人的外貌,一个人眉目清秀,态度和霭可亲,说话有风趣,谁都愿意接近他。报纸上的标题也是这样,如果一条新闻或一篇文章的标题生动活泼,有趣味,或者立意新、角度新,有独到之处,就能吸引读者去读它。五十年代的人民日报上,虽然也有不少好的标题,但是充斥着版面的是一般化、干巴巴的所谓“一句话标题”。胡乔木对此很不满意,常常抓住一些具体事例,发表他的意见,有时还夹带着一些富有讽刺意味的语句,引起了大家的笑声,活跃了评读会上的气氛。记得有一天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春光满园》的通讯,报道的是大连高压阀门厂庆功会以  相似文献   

19.
国内新闻界     
我国新闻界全力投入抗洪救灾宣传近两个月来,我国新闻界数以千计的新闻工作者奔赴抗洪一线,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抗洪救灾斗争,为夺取抗洪抢险斗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人民日报》、新华社每天以大量篇幅及时向全国人民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洪救灾的决策和部署,《人民日报》有37名记者活跃在抗洪  相似文献   

20.
胡乔木热心关注新闻界商恺1958年的夏天,一个突然的“通知”,将我和姚力文同志从人民日报记者部一同调到了胡乔木同志办公室。记得是这年的6月1日,也就是《红旗》杂志创刊的那一天,我跨进中南海内一个挂有“颐园”匾额的幽静小院,这便是胡乔木同志办公和休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